16625例HIV/AIDS常见证候类型分布特征研究❋
2018-05-16蓝怡,刘颖,王健
蓝 怡,刘 颖,王 健
(1.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2. 中国中医科学院艾滋病研究中心,北京 100700)
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累计治疗人数从2004年底的2582例上升到目前的32225例,使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制的《艾滋病四诊信息采集表》(授权号2011-A-044823)采集四诊信息,且填报《艾滋病中医诊断系统》(授权号2011SR012719),收集临床症状信息比较全面病例16625例。笔者为进一步分析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证候类型分布特征,根据感染途径将16625例患者分为经采供血传播、吸毒和性传播3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性9603例(57.78%),女性7022例(42.22%);年龄最小21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45.27±8.28)岁;未婚485例(2.92%),已婚有配偶12417例(74.69%),丧偶3723例(22.39%);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4054例(24.39%),初中及以上11161例(67.14%),不详1410例(8.49%);阳性确诊日期基本在2003年1月到2014年10月,共15025例(90.38%);HIV感染者5622例(33.82%),AIDS患者11003例(66.18%),经采供血传播8216例(49.42%),吸毒3627例(21.82%),性传播4782例(28.76%)。
1.2 诊断标准
2004年卫生部发布的《艾滋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符合2004年卫生部发布的《艾滋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 有明确的感染途径,患者既往无慢性器质性疾病; 年龄在18~65岁。
1.4 排除标准
合并有精神病及其他影响问卷调查的真实性的患者; 妊娠期妇女; 调查资料不全者。
1.5 方法
1.5.1 临床调查方法 艾滋病四诊信息采集表采用现场访谈形式。调查员确定为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本科毕业、临床工作2年以上者。调查员培训标准:选其中50名被调查者重复调查并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 值应达到0.75以上。
1.5.2 观察项目及方法 中医证候由3名中医师同时诊断,最终由人机结合的方式确定证型。首先分别请3名从事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工作5年以上的专家进行证型判断并形成规则;然后以计算机按照制定的规则对所有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判读,确定主要的8种中医证候,即肝郁气滞、肺脾气虚、气阴两虚、阴虚内热、脾肾阳虚、热毒内蕴、气虚血瘀、无证可辨。
1.5.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艾滋病症状、病性、病位、证型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病期常见证候类型分布规律
表1显示,肝郁气滞型在性传播患者中分布最多,特别是在经性传播感染的HIV感染者中比例高达26.02%,提示在HIV感染初期肝郁气滞型分布比较普遍。HIV感染者性传播肝郁气滞最多;热毒内蕴主要分布在吸毒传播的HIV感染者中,阴虚内热主要分布在吸毒传播的AIDS患者中。
表1 不同感染途径不同病期常见证候类型分布规律[例(%)]
2.2 不同感染途径常见类型分布规律
表2显示,不同感染途径分布显示,阴虚内热以吸毒患者最多见占16.52%,采供血和性传播只有1.96%和0.82%。脾肾阳虚以性传播患者最多占22.94%,采供血和吸毒只有8.63%和6.51%。肺脾气虚以采供血传播为主占24.23%,吸毒和性传播的有15.96%、11.84%,不同感染途径对证型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表2 不同感染途径常见证候类型分布规律[例(%)]
2.3 不同病期常见证候类型分布规律
表3显示,脾肾阳虚、肺脾气虚在AIDS中明显高于HIV感染者,无证可辨HIV感染者高于AIDS患者,与疾病发展规律一致,临床实际相符。不同病期证型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但是无论是HIV感染期还是AIDS期均属虚实夹杂,比较复杂。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肝郁气滞虽然所占比重最大,但是不同感染途径所占比例有差别,以性传播最多,采供血次之,吸毒最少。彭勃[1]等认为,艾滋病的最常见病因为疫毒、湿毒、湿邪、湿热邪,加上患者常常情绪低落,或烦躁易怒,时而起伏不定,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情志,情绪不稳容易导致肝郁气滞,该证型患者多见。肝郁气滞证在不同病期中分布也有变化。阴虚内热以吸毒患者最多见,特别是在吸毒感染的AIDS患者中分布最多。毒品一般为热性,伤及阴津、日久生内热。《素问·调经论》:“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AIDS患者本身行气衰少,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则不能运化水谷,易郁于胃中而化热。而肺居于胸中,胃热上熏于肺所以就会产生肺热。孙利民[2]等从中医理论谈艾滋病的发病机制,阐明本病在发生过程中,多伴有全身乏力、纳差、长期低热及腹泻、进行性消瘦及淋巴结肿大、瘰疬等一派元气亏损、精气不足的表现。杨凤珍[3]等通过对72例有偿供血后感染HIV/ AIDS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观察分析,初步发现HIV/ AIDS早中期主要的中医证候特点为热毒浊瘀、气阴两虚、元气虚损,而阴虚是产生内热的根本原因。脾肾阳虚证在性传播中的比例比较高,在AIDS期的性传播病人中脾肾阳虚证的比例最高。肾主藏精,在性传播中常易伤精耗液,导致肾精亏虚进而出现肾的阴阳虚损。肾与脾分别为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先后天相互资生、相互影响。李洪娟[4]等应用热态自动分析技术,观察冬泳组、平和质组、艾滋病组3组人员的督脉、任脉、神阙、肾与命门、三焦、五脏六腑的热差值数据,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冬泳、平和质、艾滋病人3组督脉相对热差值△t呈递减,3组的肾相对热态差值△t亦呈逐级递减,神阙穴和命门相对热态差值△t平和质和冬泳组均明显高于艾滋病组。由此可认为,肾之阴阳的亏损与AIDS疾病发展密切相关,肾之阴阳的盈满亏损可直接影响脾的功能。彭勃[1]等对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调查表的结果分析发现,艾滋病临床常见病机为元气亏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病邪侵犯部位出现较多的依次为脾、肾、肺、胃、肝,可见,艾滋病发病与脾肾密切相关。不同感染途径不同病期HIV/AIDS常见证候类型分布存在差异,应结合临床实践继续深入研究。
表3 不同病期常见证候类型分布规律[例(%)]
关于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研究,有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李洪娟[5]等对158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经统计分析得出因卖血而感染的患者常见症状为乏力、急躁易怒、口干,常见实证为湿热内蕴、肝郁气滞血瘀。黄剑雄[6]等采用一对一的方法对170例吸毒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将结果进行证候统计分析发现,以脾胃气虚、肝郁气滞、肾阴虚为多见,发病脏腑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肺、肝、脾胃、肾、心。沙莎[7]等对379例静脉吸毒感染患者进行证候研究,得出主要症状为腰膝软痛、乏力、情绪抑郁;HIV感染期主要证候为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肝郁气滞,AIDS患者主要证候为气阴两虚、肾阴虚、脾虚。刘颖[8]等对北京104例男男性接触患者采用现场调查方法,将采集信息录入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患者症状主要以乏力、健忘、烦躁为主,病位在脾、肾、肝等脏腑。刘婷婷[9]等对607例经采供血传播的HIV/AIDS感染者进行证候学特征分析,发现HIV期感染者的证型主要为脾气虚、湿热蕴脾、脾肾阳虚,AIDS期感染者的主要证型为脾肾阳虚、脾肺气虚、气阴两虚。胡建华[10]等通过观察100例艾滋病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舌象分析证型,结论为气血两虚25%,气阴两虚24%,气虚血瘀17%,肝郁气滞10%,湿热内蕴8%,脾肾亏虚4%,肝经风火3%,脾虚湿盛3%,肝郁脾虚2%,肺脾两虚、肾阴亏虚、痰气郁结、阴虚火旺各1%。王莉[11]等对437例静脉吸毒患者和373例性传播患者进行研究发现,2组患者证候以虚实夹杂多见,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王健[12]等对2057例患者不同感染途径艾滋病症、证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脾气虚弱、肝郁气滞、脾肾阳虚的分布比例在3种传播途径中较高,采供血中脾气虚弱、脾肾阳虚常见,性传播中肝郁气滞、脾肾阳虚常见,静脉吸毒中脾气虚弱、气阴两虚常见。以上研究结果与本研究基本一致,可以相互借鉴。
本研究是十几年研究病例的总结,样本量大,时间跨度大,统一用《艾滋病四诊信息采集》进行四诊信息采集,应用《艾滋病中医诊断系统》进行判读,减少辨证偏倚,方法规范,结果可信程度高,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彭勃,刘学伟,黄朝阳.对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调查表的结果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1):9-12.
[2] 孙利民,危剑安,黄霞珍,等.从中医理论谈艾滋病的发病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2(2):100-101.
[3] 杨凤珍,王健,赵敏,等. 72例HIV AIDS患者中医证候与T淋巴细胞亚群和病毒载量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2):733-737.
[4] 李洪娟,王健,邹雯,等. 运用热态自动分析技术对冬泳、平和质、艾滋病3组人群热图的分析及其临床意义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2):94-97.
[5] 李洪娟,李峰,王健,等.158例HIV/AIDS感染者常见中医症状和证候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1):69-72.
[6] 黄剑雄,李峰.170例静脉吸毒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中医证候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30-233.
[7] 沙莎.379例静脉吸毒HIV/AIDS患者症状、证候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8] 刘颖,王健.104例男男性接触HIV/AIDS患者症状特征分析[J].北京: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3):455-456.
[9] 刘婷婷.607例经采供血传播HIV/AIDS感染者中医证候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10] 胡建华,李秀惠,刘翠娥,等.100例艾滋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J].北京中医,2007,26(2):97-98.
[11] 王莉,方路,段呈玉,等.静脉吸毒感染和性传播感染HIV/AIDS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分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8):4-6.
[12] 王健,刘颖,邹雯,等.不同感染途径艾滋病病症、证分布规律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5):2472-2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