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述关于水利综合规划中防洪规划

2018-05-15任玺苗堉润

科学与技术 2018年20期
关键词:水利

任玺 苗堉润

摘要:洪水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人类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发达,造成的灾害也越严重,洪灾往往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痛苦。近年来新兴的防洪减灾思路是对洪水灾害风险进行管理,调整人与水的关系,对江河的整治由过去以防洪为主要目标逐渐转变为以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改善环境及生态系统等为目标的综合整治,本文就简单地探讨了综合规划过程中应如何进行防洪规划。

关键词:水利;综合规划;防洪规划

洪水会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容易引起瘟疫蔓延,形成脆弱的社会环境,对特殊的文化古迹、珍贵物种、风景名胜区等造成不利影响,破坏经济发展,给居民、企业、厂矿、学校、医院、交通运输、通信、商业等各部门造成损失,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做好防洪规划是极其必要的,为做好防洪规划这一重要环节,我们一定要掌握防洪规划的定义、目标、原則及内容,这将对我们做好防洪规划起到标杆的作用。

一、防洪规划内容

1. 调查研究。收集、分析流域与保护区的自然地理、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气象与洪水等资料;了解历史洪水灾害的成因与损失、社会经济现状与今后发展状况;摸清现有防洪措施与防洪标准,广泛收集各方面对防洪的要求;有时还要进行必要的地形测量和地质勘探工作。

2. 拟订防洪标准。根据规划范围内自然地形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将其划分为若干防洪保护区,根据保护区不同防护对象的重要性、洪灾损失的严重程度,结合可能的防洪措施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并根据国家颁布的防洪标准,合理选用。

3. 选择防洪体系。根据流域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现有防洪体系,综合考虑各部门对防洪的要求,研究各种防洪工程在整个防洪体系中的作用、工程量、施工年限和投资等,通过综合比较论证,选择最优防洪系统方案。

4. 进行环境影响和防洪效益评价

防洪工程以减轻洪水灾害、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为主要目的,它本身是一项环境工程。但是,防洪工程的实施也会带来一些负作用,如牺牲局部保全局、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三废排放、移民安置等,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还应注意对环境敏感因子进行调查,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防洪效益是指防洪系统实施后所能减轻的直接与间接洪灾损失。防洪经济效益计算能用货币表示的部分,以年均效益作为一项评价指标。年平均效益的计算一般用频率法或长系列洪水资料逐年计算法推求。由于年均效益并不能全面反映防洪措施的实际效用,因此,必须对典型特大洪水年进行计算分析。为了考虑实际防洪效益的不确定因素,应作敏感性分析,并根据防洪对象的具体条件,按预测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估算计算期内各年的效益,以反映洪灾损失随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计算的经济效益只是防洪效益的一部分,此外,还要对不能用货币表示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加以定性分析。

5. 编制报告

一般包括流域自然地理概况,社会经济概况,水文气象与洪水特性分析,历史洪灾损失,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现状,规划比较方案与选定方案的防洪作用,工程投资、施工、移民安迁计划以及规划图表等。

二、水利综合规划中的防洪规划思路

1、合理确定防洪体系防洪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类型的洪灾成因,其防洪措施和防洪体系是不同的。

(1)江河上游沿岸城市的防洪体系,一般应由河道整治、修筑堤防和修建调洪水库构成。特别是在上游修建调洪水库可以有效削减洪峰,减轻洪水对城市的压力,减少河道整治和堤防修筑的工程量,降低堤防的防洪标准,而使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的防洪标准显著提高。

(2)江河中、下游沿岸城市的防洪体系。一般应采取“上蓄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体系。江河中、下游地势平坦,当上游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和修筑堤防仍不足以安全通过设计洪水时,在城市上游采用分、滞洪措施是提高城市防洪体系的抗洪能力之最有效对策。

(3)沿海城市的防洪体系。沿海城市和河口城市地形平坦,风暴潮是造成沿海城市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一般采取所谓“围起来、打出去”的对策,其防洪体系应由堤防、排涝泵站、挡潮闸构成。

(4)山区城市的防洪体系。山洪防治应在山洪沟上游采用水土保持措施,中游修建小水库调洪或采用修建谷坊、跌水缓流,在山洪沟下游采用疏浚和筑堤等措施,组成综合防洪体系,使设计洪水安全通过市区。

(5)河网城市的防洪体系。河网城市的堤防布置应根据城市被河流分割状况,采用分片封闭的形式。其防洪体系由堤防、防洪闸、排涝泵站等防洪设施构成,分别采用“围起来、打出去”的对策,实行各区自保。

2、防洪措施

(1)加强河道整治。目前,河道恢复措施已经比较成熟:在河流两岸各设置一定宽度的缓冲带是最重要的河流恢复措施。一旦河流两岸留出缓冲带,可以自然地重新生长植物或重新种植,促使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减少侵蚀泥沙进入河道,同时利用缓冲带植物减少污染物进入河道,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降低边坡。当已经配置了缓冲带时,降低边坡将是最有效的恢复措施。首先可降低河岸塌方频率,从而减少直接进入河流的泥沙;其次,降低边坡能够增加河道的宽度,形成类似于洪泛平原功能的区域。洪峰期间,河流可以漫到洪泛平原,从而消耗洪水能量,减少水流对河岸的冲刷,同时水面扩大后,降低了流速和输沙能力,从而使泥沙沉积在边坡上,减小下泄水流的含沙量。曲流河谷。弯曲河流拥有更复杂的动物和植物群落,而且水流在河道内滞留的时间越长,营养物的滞留和螺旋位移特性越强,从而增强水系的自净能力。同时河流上游河道的弯曲能减少下游洪水流量,降低防洪压力。

(2)建设生态驳岸。生态驳岸是指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特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生态驳岸一般可分为以下两种:自然型驳岸。种植植被,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设有鱼巢)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人工自然型驳岸。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圆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并向其中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侧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

(3)加强湿地保护。目前,我国不少天然湿地都已成为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承泄区,水质污染严重。湿地周边应严格控制开发建设,建设截污工程以遏制湿地水质的恶化情况。同时,适当培育水生植物以更大程度发挥其防风、消浪、固岸、护堤的功能。同时,“退耕还湿”工作是恢复湿地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长期以来的围湖造田,开垦湿地、湿地开发等人类活动使湿地面积持续减少,防洪功能减弱。必须采取“退耕还湿”等水土保持工作增加蓄水面积,确保湿地的调蓄功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防洪工程及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与防洪对策及战略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提高重点地区防洪保护标准,而且有利于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促进与自然的和谐。为达到这些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习基础知识,将这些防洪规划的基本认识、理论知识与规划设计人员的工作实践经验融会贯通起来,才能切实编写好符合各项要求的防洪规划报告。

参考文献

[1]侯权.湿地对防洪减灾的作用【J】工程技术2017(12).

[2]庄琴.湿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利用研究. 【J】中国房地产业2015,(5).

[3]王祥. 论城市防洪的现状及其对策【J】建筑与装饰2017(12).

(作者单位:1.天津市中水科技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2.天津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猜你喜欢

水利
向水而生
学习水利:水利专业学生的日常
浅谈水利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机制的构建
以科技创新提升水利建设水平
践行新时代水利精神做忠诚担当水利人
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开发
水利信息系统的水利信息调度方法
《江西水利人》传播水利正能量
切实保护水利遗产法律须先行
加强新时期水利队伍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水利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