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I世纪中俄戏剧导演交互关系概论
2018-05-15王仁果
王仁果
【摘 要】研究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戏剧创作实践发展,主要任务是研究这个国家和时代的戏剧导演,戏剧导演的创作实践是戏剧演出的缩影。中俄戏剧一直联系紧密,对20-21世紀中俄戏剧导演交互关系的研究也是对中俄戏剧交互关系的重要梳理,是一项意义重大又艰辛繁杂的工作。
【关键词】中俄戏剧;导演;交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J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4-0020-01
19世纪后半期,“导演的剧院”崛起于欧洲,促使世界戏剧的发展焕然一新,导演逐渐成为了剧院的主宰者,导演的创作思维和戏剧观,决定了世界戏剧演出实践的发展。苏联著名导演托夫斯托诺戈夫(Г.А.Товстоногов)曾经把20世纪称为:“导演的世纪”[1]。中国与俄罗斯作为当今世界的两大强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密切联系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艺术的往来也越加深入。特别是在戏剧领域,中国和俄罗斯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深刻的交互影响与亲近。中国的现代话剧艺术师承于俄罗斯,中国所有的戏剧导演几乎都曾学习过斯坦尼体系。洪深曾写道:“中国新演剧有长足的进步,受到斯坦尼的教导为多,诚为不容否认的事实。”[2]而中国的传统京剧艺术又对俄罗斯的戏剧导演及他们的戏剧观念、戏剧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甚至为俄罗斯导演的艺术理论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比如: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就曾深刻的影响了俄罗斯戏剧导演梅耶荷德(Вс.Э.Мейерхольд)和塔伊洛夫(А.Я.Таиров)等,他们一致认为京剧艺术是“现实主义与假定性的有机结合”,梅耶荷德说道:“在看了中国戏剧杰出大师的表演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有很多缺点”[3]。20世纪30年代,斯坦尼体系正式较为系统地开始在中国培养现代戏剧导演。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京剧演出也在影响着俄罗斯的戏剧导演,这是中俄戏剧导演非常有趣也意义深远的交互关系。
在20世纪40-80年代,中俄戏剧导演艺术的交互关系,特别是亲近关系是十分明显的。在40年代集中表现为焦菊隐努力学习并运用斯坦尼体系成功排演话剧《夜店》[4]。建国后,交互关系主要体现在:1.苏联戏剧专家到中国授课和导演戏剧,在戏剧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系统地传授斯坦尼体系,帮助中国培养现代话剧导演。2.中国的戏剧学院效仿俄罗斯的戏剧学院制定戏剧导演的教学培养方案,用俄罗斯的戏剧导演教材和教学方法来培养中国的年轻戏剧导演。3.俄罗斯剧作家的剧本大量被中国戏剧导演进行演出实践创造,俄罗斯经典的戏剧剧本拉近了中俄戏剧导演间的交互关系,培养了中国现代戏剧导演的艺术创作。4.中国的新一代导演到俄罗斯的戏剧学院进行系统的导演学习,他们在以后都成为了中国戏剧创作最主要的导演艺术家,他们的戏剧导演观点和方法对中国话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5.在80年代,梅耶荷德正式进入中国戏剧导演的视野,特别是他的假定性戏剧观相较于“有机造型术”,更为深刻地帮助了中国新时期戏剧导演进行戏剧创作的观念革新与技术发展。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俄戏剧工作交流的频繁,中俄戏剧导演的相互作用更加的深入和紧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戏剧前往中国演出,与此同时,中国的戏剧也在不断地前往俄罗斯演出,让俄罗斯的戏剧导演有机会现场观摩到中国现代戏剧的演出形式和导演艺术创造。再有,越来越多学习戏剧导演、表演专业的中国学生前往俄罗斯的戏剧学院学习,他们将会把在俄罗斯学习到的经验带回中国,在各自的戏剧工作中进行传播。当今中国和俄罗斯的戏剧及戏剧导演是世界上联系最为密切和亲近的,在历史、体系、经验、观点与创作方法上有着深刻的交互关系。
但笔者在俄罗斯的研究工作期间也发现,中国戏剧带给俄罗斯戏剧导演的第一印象有时依旧会停留在中国京剧和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俄罗斯戏剧导演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及当今中国戏剧导演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作品所知不多。我们的传统戏曲经过悠久历史的发展演变和革新,早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并凭借它的“假定性”、“通俗性”和“歌舞性”,得到了中国观众的喜爱,享誉世界。现代话剧在中国的发展,打破了中国曾经只有“戏曲”的局面。中国传统戏曲是我们民族宝贵的和伟大的财富,但现代话剧已经在中国110年,中国和俄罗斯戏剧导演间的“艺术对话”也应该要是以“当代话剧艺术语言”的形式来进行交流和探索。
笔者认为,当今中俄戏剧导演的交互关系要想可持续地继续发展和深化,就不能只停留在以俄罗斯的导演艺术为主要输出力量,也不能只挖掘和推动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而要在努力扎根于我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深入发展我们的现代戏剧导演语汇,用世界性的剧本、观念和创作方法去进行与观众、俄罗斯戏剧导演、甚至世界戏剧导演的对话。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一代代戏剧工作者为之不懈努力奋斗。笔者将对本课题展开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苏联]托夫斯托诺戈夫.舞台的镜子·导演是一门职业[M].列宁格勒,1980:71.
[2]洪深.抗战十年来的戏剧运动与教育[A].洪深文集·第四卷[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
[3]拉尔斯·克莱贝尔格.艺术的强大动力[J].中华戏曲第十四辑.
[4]柯灵,师陀改编自高尔基话剧《在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