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消滞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效果观察
2018-05-15李生河
李生河
[摘要] 目的 探究健脾消滞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效果观察。方法 以2014年8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胃轻瘫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健脾消滞汤加减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西沙必利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胃动素、胃排空时间以及胃泌素水平、主要症状和体征评分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9%,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动素、胃排空时间以及胃泌素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评分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健脾消滞汤对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进行加减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对胃排空起到促进作用,适于在临床领域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健脾消滞汤;糖尿病胃轻瘫;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12(b)-0174-02
糖尿病胃轻瘫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糖尿病严重并发症,患者伴有胃动力障碍,出现胃张力下降等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临床上经常采用的是胃电刺激、促动力剂、内镜、手术等方法治疗,但临床效果不理想。该文选取了该院2014年8月—2017年3月间收治的糖尿病胃轻瘫70例进行研究,探讨了健脾消滞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效果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94例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其中观察组中男性20例,女性27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6.2±14.5)岁;病程7~9年,平均病程为(8.27±1.48)年。对照组中男性15例,女性32例,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51.2±16.5)岁;病程7.5~10年,平均病程为(9.17±2.74)年。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目前尚无关于糖尿病胃轻瘫的统一诊断标准,参照《实用糖尿病学》。便秘、腹部不适、饱胀感、头重身痛、反复打嗝,恶心呕吐等症状,凡满足以上1项便可判定为糖尿病胃轻瘫。并且不适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经检查排除机械性梗阻;空腹12 h以上清晨胃液残存食物。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并且<70岁患者;②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胃轻瘫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或者>70岁患者;②患有癫痫和精神病疾病病史患者;③哺乳期或者妊娠妇女;④胃肠肿瘤、消化性溃病患者;⑤患有心、脑、肾、肝等疾病患者[1]。
1.4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西沙必利片(国药准字H20050592)治疗,于每日餐前30 min服用,5 mg/次,3次/d。观察组:给予患者健脾消滞汤治疗。药物组成如下:黄精15 g,苍术10 g,川芎10 g,香附10 g,郁金10 g,柴胡10 g,党参15 g,砂仁6 g,白术15 g。水煎口服,1剂/d,用水煎两次取出汁液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连续治疗4周。辨证加减:反复打嗝、恶心呕吐者加陈皮10 g,旋覆花10 g,半夏10 g等;便秘者加生大黄6 g、厚朴10 g等;食欲减退、腹胀饱满者焦山楂15 g,炒菜菔子10 g,焦神曲15 g等;胃阴虚者加麦冬10 g,玉竹10 g,沙参10 g等。
1.4 统计方法
将该次研究中94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治疗前后涉及到的数据录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相应的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则用(x±s)来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评价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饱胀程度分为偶有、轻度、中度和显著,分别记0、1、2、3分;嗳气次数分为嗳气不足、嗳气5次、嗳气8次以及嗳气10次以上,分别记0、1、2、3分;早饱分为无早饱症状、偶有早饱、中度早饱和重度早饱,分别记0、1、2、3分;排便分为正常排便、质改变排便、每日排便2次、每日排便3次以上,分别记录0、1、2、3分。
临床疗效标准:疗效指数>94%;4 h胃排空率>80%即可判定为为痊愈;疗效指数>70%且≤94%,4 h胃排空率介于60%~80%之间即可判定为显效;疗效指数介于30%~70%之间,且4 h胃排空率介于40%~60%之间为有效;疗效指数<30%,胃排空率<40%为无效。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胃排空试验。测定胃泌素和血浆胃动素:在清晨治疗前后空腹抽取3 mL静脉血,并将血浆进行分离,将保存温度控制在-20℃。使用放射免疫法来测定胃泌素和血浆胃动素。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采用健脾消滞汤加减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采用西沙比利片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动素、胃排空时间以及胃泌素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者胃动素、胃排空时间以及胃泌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3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胃动素、胃排空时间以及胃泌素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评分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饱胀程度、嗳气次数、早饱和排便情况评分分别为(0.42±0.25)分、(0.51±0.35)分、(0.43±0.28)分、(0.33±0.22)分,对照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分别为(0.88±0.34)分、(0.96±0.37)分、(0.84±0.38)分、(0.83±0.42)分,观察组各项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90,P=0.000;t=4.379,P=0.000;t=7.230,P=0.000)。
3 讨论
当前关于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数研究人员人为该病与血糖升高等因素有关,升高的血糖会下降胃排空,出现胃迷走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到患者胃肠激素水平[2]。其臨床表现为排便异常、食欲下降以及食后发生腹胀等痞满情况,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该病的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胃胀”“胃缓”“痞满”“呕吐”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病原因以及发病机制为由于寒温失宜、劳倦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等都会造成脾胃不同程度的损伤,长此以往化源不足、脾胃虚弱[3]。健脾消滞汤组方分析:健脾消滞汤是由黄精、苍术、川芎、香附、郁金、柴胡、党参、砂仁、白术等组成。该方功能散结消痞,清热利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与党参联用可以起到补益中气的作用;香附和柴胡有着活血化瘀、健脾益肾的功效;砂仁能够化湿开胃,苍术可以燥湿化浊;半夏中含有氨基酸、生物碱、挥发油、多糖、无机元素以及半夏蛋白等各种成分,能够对胃溃疡起到很好的防止作用。
该次研究以94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组对照的方式,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胃动素、胃排空时间以及胃泌素水平、主要症状和体征评分情况相关的数据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胃动素、胃排空时间以及胃泌素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主要症状和体征评分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健脾消滞汤加减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健脾消滞汤对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进行加减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对胃排空起到促进作用,适于在临床领域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安佳岐,王程秀.健脾消滞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医药前沿,2016,6(12):336-337.
[2] 张颉.健脾消滞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3).
(收稿日期:2017-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