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后的相应急救护理方法及应用效果
2018-05-15雷密容宋倩倩
雷密容 宋倩倩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引起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原因,提出相应的急救护理措施并评价其疗效。 方法 回归分析98例老年糖尿病眼病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导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的原因及急救护理措施。结果 两组年龄、肝肾功能、是否合并感染、服用降糖药和饮食等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患者急救护理前平均空腹血糖为(3.25±0.32)mmol/L;急救护理后升至(4.52±0.34)mmol/L(P<0.05)。结论 ①低血糖是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与随意变换用药、胰岛素剂量随意更改、擅自变更饮食计划等有直接的关系;②临床应结合老年患者个体情况从强化糖尿病用药认知入手,严格遵医嘱用药用餐,特别是胰岛素剂量问题,同时严格执行有规律的用餐计划,确保血糖稳定。
[关键词] 糖尿病;低血糖;原因;急救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12(b)-0116-02
老年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发群体,低血糖意味着前期控糖效果不佳,血糖水平处于不稳定状态[1]。另外,低血糖导致的昏迷容易与其他原因导致的混淆,造成误诊,耽误对症治疗。该文采取对照研究的方法,将2014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98例糖尿病患者分成低血糖组48例和正常对照组50例,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了解引起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危险因素,并探讨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的急救措施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98例均经临床诊断为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心、肝、肾等机体重要器官严重病变、精神類疾病者和处于妊娠、产褥、哺乳等特殊生理时期女性人群。根据是否并发低血糖症将患者分成两组,其中低血糖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62~85岁,平均年龄(74.2±2.4)岁,糖尿病病程1~15年,平均病程(6.4±2.3)年。合并高血压12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足5例。正常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64~83岁,平均年龄(68.2±2.4)岁,糖尿病病程1~14年,平均病程(6.2±2.4)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①回顾性分析98例患者临床资料,包括症状、诊断措施、急救措施等,辅助查阅该次就诊相关病历资料、对当事接诊医护人员进行仔细询问、咨询患者本人及(或)家属等形式;②对重点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肝肾功能、是否感染、降糖药使用史等情况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最后对上述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分析引起糖尿病低血糖的危险因素。
1.2.2 急救护理 对48例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急救护理,评价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变化及护理效果。
1.3 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昏迷的诊断标准
以血浆葡萄糖浓度<2.8 mmol/L作为诊断标准。
1.4 抢救护理效果评价
根据急救治疗前后神智、面色等表现变化情况及实验室空腹血糖检验结果评估效果:①有效:经急救治疗后,患者神智恢复清醒,实验室检查血糖≥3.9 mmol/L;②无效:经急救治疗后,患者神智无变化或恶化,各项临床表现均未好转甚至恶化,经实验室检查血糖仍<3.9 mmol/L。
1.5 统计方法
相关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对引起低血糖反应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关于低血糖反应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表1显示, 除性别因素,两组年龄、肝肾功能、是否合并感染、服用降糖药和饮食等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高龄、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并发感染、滥用降糖药和饮食不规律等是导致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主要危险因素,特别是降糖药滥用和随意调整饮食计划尤为突出。
2.2 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多因素分析
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肝肾功能不全、滥用降糖药史、感染、饮食不规律等是导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单因素分析重合,进一步证实上述因素对于引起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高度危险。
2.3 48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干预前后空腹血糖、低血糖复发情况
急救护理前,48例患者平均空腹血糖为(3.25±0.32)mmol/L;急救护理后升至(4.52±0.34)mmol/L,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1例出现复发,复发率2.1%。
2.4 低血糖控制效果
经急救护理后,48例患者有效44例,无效4例,血糖控制率91.7%。
3 讨论
3.1 糖尿病低血糖昏迷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分析
相关资料规定,当正常人体静脉血浆中葡萄糖含量不大于2.8 mmol/L(或50 mg/dL)即可判断为低血糖,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含量不大于3.9 mmol/L即可诊断为低血糖[2]。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后将表现为面色苍白、出汗、乏力等临床症状,若病情严重则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3]。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因病情需要将采取降低食物中糖分摄入量、使用降糖药物等血糖控制措施,因此为发生低血糖创造有利条件[4]。
关于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的危险因素,从表1、表2来看,年龄、肝肾功能、是否合并感染、服用降糖药和饮食等是诱发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反应的危险因素(P<0.05),也构成独立危险因素。从危险程度而言,滥用降糖药是导致低血糖最突出的因素,胰岛素使用不当或剂量调整不及时是滥用药的典型表现,若患者长期使用激素,在停药后仍延续过去的胰岛素剂量极容易出现血糖骤然下降现象,引起血糖波动[5]。饮食疗法是控制血糖最基础关键的治疗手段,定时定量进食是维持糖尿病患者血糖最基础的条件,然而许多患者由于饮食习惯,或其他主观原因等擅自变换饮食计划,极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该次调查证实,饮食不规律是引起糖尿病低血糖另外一个高危因素。
3.2 糖尿病并低血糖的急性护理措施及预防
3.2.1 急诊护理对策 从急救角度上说,首先应是迅速有效开放静脉通道,给予适量的葡萄糖注射液推注,维持稳定的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C给药;其次要保持呼吸道畅通,给予低流量吸氧,补充氧容量。对伴发脑水肿、昏迷时间的换,还要给予相应治疗药物,如脑细胞保护剂、甘露醇、糖皮质激素等。注意根据血糖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维持体内血糖含量在6.8~11.1 mmol/L范围值,直到患者苏醒。
3.2.2 糖尿病患者预防血糖反应的对策 一是强化糖尿病低血糖的正确认知,摒弃主观随性,强化对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的严肃性认识,认识到严格遵医嘱治疗的重要性及擅自打乱饮食規律和胰岛素剂量危险性[6];二是恪守有规律的饮食,合理控制饮食就是控制血糖水平,日常饮食中要定时动态地监测血糖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护理方案,尽可能使血糖控制正常水平;三是适当开展运动,调节血糖。适当的运动减低血糖,改善血糖水平,还能改善患者胰岛素的敏感性,加速血液循环,减少并发症发生。可开展慢跑、太极、扭秧歌等训练,循序渐进,建议选择餐后2 h内开始,效果尤佳。
综上所述,①低血糖是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与随意变换用药、胰岛素剂量随意更改、擅自变更饮食计划等有直接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与糖尿病主观认识有关;②根据诱发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的原因,临床应结合老年患者个体情况从强化糖尿病用药认知入手,严格遵医嘱用药用餐,特别是胰岛素剂量问题,同时严格执行有规律的用餐计划,确保血糖稳定。
[参考文献]
[1] 曹志宏,隋向梅.时间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327-328.
[2] 王莎.老年糖尿病病人低血糖原因分析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4(10):895-896.
[3] 熊小玲,周宇清.个体化延续护理对老年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及认知水平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33):4163-4165.
[4] 张晋峰.老年糖尿病病人夜间发生低血糖的护理[J].护理研究,2015(13):1656-1657.
[5] 孟爱玲.改良护理措施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的护理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2):3411-3412.
[6] 张微,徐培,章欣.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的护理要点分析与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9):147-148.
(收稿日期:2017-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