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医科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2018-05-14贺群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期,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如何鼓励大学生依托“互联网+”模式自主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新课题。在互联网3.0时代,医学类本科毕业生由于其学科的专业性与广泛的需求性,具有更为广阔的创业空间。文章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医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选择方向,讨论了现有医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互联网+”时代医科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设想。
[关键词]互联网+ 医科大学生 创业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贺群(1975- ),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医科大学公共教育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徐州 22100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2-0077-04
创业对国家GDP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大学生创业,更是推动产业创新、社会进步和国家文明的重要源泉。目前,我国每年都面临较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尽管2015届“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比例比2013届增加了2.8个百分点,仅次于教育业,位居第二,但就业率逐年走低;本科生供过于求、专科生供远远大过于求的趋势明显;就业结构呈现出医院层次、区域差别的结构性矛盾,三甲医院、城市医疗人才饱和,社区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缺乏吸引力。因此,如何教育引导医科大学生创业,提高本、专科层次人才就业比例,应是国家、社会和医科院校共同关注的问题。
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而“互联网+创业创新”正是“互联网+”行动中的重点行动之一。近年来,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医疗产业相结合,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看病模式,这是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老问题的突破口。与此同时,“互联网+”行动也给医科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创业机遇。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应该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创业教育模式。
一、“互联网+”时代医科大学生创业机会增多
目前,国内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早已不是一朝一夕的难题。问题背后,巨大的利益链关系与紧张的医疗资源都是亟待解決的问题。《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鼓励医药行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互联网+”医疗、医药、保健模式的创新,为医科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了良好机遇。
1.“互联网+医疗”下的创业机会。“互联网+医疗”模式的核心是信息化服务,要从院前登记、咨询,到门诊治疗、入院护理,再到出院提醒、随访等,形成一个医疗信息的闭环。未来三年,移动医疗将会出现较大增幅,预计2018年将达到300多亿元。针对移动医疗市场巨大的成长空间,国家明确提出要引导医疗机构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装备,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开展远程病理诊断、影像诊断、专家会诊、监护指导、手术指导等远程医疗服务。
这意味着医科大学生在开发建设第三方医学影像、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以及运营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等便捷服务方面,具有较大的创业空间。
2.“互联网+医药”下的创业机会。互联网为医、药分离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目前,移动医疗领域医药电子商务正在加快发展。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互联网+医药”模式下的医药电商(B2C)的市场交易额约为160亿元,比2014年增长58.9%。电商物流企业携手传统药企进军医药电子商务、药品配送的案例比比皆是。医药B2B、医药B2C和医药O2O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医科大学生在医药电商领域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互联网+保健”下的创业机会。“互联网+保健” 是未来几年内的又一片新蓝海。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估计,2020年我国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健康管理、健康咨询、休闲健身等多个生产和服务领域。《意见》提出,支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推广全面量化健康生活新方式,发展第三方在线健康市场调查、咨询评价、预防管理等应用服务。
这意味着医科大学生在健康管理APP应用开发推广、医患交流互动平台建设运营,以及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电子商务等领域创业,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二、现有医科大学生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创业需要
1.顶层设计上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但迄今为止,现有医科院校的创业教育,仅停留在企业计划大赛、创业企业家和创业投资家论坛,以及组织参观成功企业、创办科技园等第二课堂的创业实践活动上,还没有妥善解决好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两张皮”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师资培养和实践教学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二是创业教育没有有机融入专业的培养目标方案中,脱离专业教育独立运行,专业目标指向性不强。
2.培养机制上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分道而行。现有医科院校的创业教育一般由学工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专业知识教育则由教学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由于实施主体和分管领导的差异,面对同一教育客体——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在培养方案、工作机制、组织模式、保障措施上存在着泾渭分明、分道而行的问题。特别是创业教育,由于开展时间较短,经验积累不足,在短期就业率目标驱动下的培养机制很不成熟。许多高校将创业教育课程放在毕业年,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一部分,“短、平、快”速成现象凸出。这导致创业教育往往浮于表面,学生仅仅接触了最基本的理论概念,还来不及通过深入学习去掌握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就要仓促上阵去面对创业初期的各种问题。
3.教育质量评价上重专业知识教育、轻创业教育。现有医科院校的专业知识教育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通过本科阶段的教育评估,已经建立起教学质量标准和专业人才评价标准,并配套形成了完整的绩效考核奖惩体系。而在创业教育上,虽然90%以上的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但是尚未制定相应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创业绝非一门普通的专业课程,无法通过常规的考试成绩来验证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大学生今后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也必然会远远超越课程上所涉及的问题。目前,对于参加创业教育的学生的考核,大多采取传统的课程考试的形式来开展,导致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难以有客观、清晰的评价。同时,创业教育的绩效考核奖惩制度尚属空白,对创业教育师资的引进、使用、评价和奖惩无法形成良性、闭环的激励驱动。
三、“互联网+”时代医科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
国内高校在创业教育模式上进行了广泛、积极的探索,相继涌现出“课程、实训、管理”三位一体模式、“创业与学习”相辅相成的孵化模式,以及“教学与实践、普及与提升”联动的双平台双层次模式。这些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创业活动,但尚未深层次推动高校资源整合,没有妥善解决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分离这一根本问题。
医科院校只有紧密结合“互联网+”医疗、医药、保健的时代需求特征,将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知识教育中,才能达到“毕业即就业、毕业即创业”,真正实现大学生“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1.精選专业试点,统筹规划“就业与创业”双导向下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医科院校要顺应“互联网+”时代趋势,针对不同类型的需求特征,适当选择临床医学(全科、急救与救援)、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信息工程、药学、药物制剂、生物技术、预防医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物联网工程等专业,试点开展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融合培养(如下表所示)。制订“一套培养方案、就业和创业两条毕业通道”的教育体系,将创业精神、创业素养课程嵌入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中,将创业能力实践嵌入专业实践活动中。围绕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科学地整合利用学科师资、实践平台、教学课程等教育资源,分专业、分阶段拟定培养计划。
2.分阶段培养孵化,科学设计“创业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教育体系。创业精神是创业成功的起点和根本驱动力,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基本要求。阳明心学认为“心即理”,即有此心才有此理,有什么样的理论认识就会产生相应的实践行为。我国大学生由于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普遍倾向于风险回避,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学医的大学生往往出于自身的抱负而选择就业从医,其创业意识格外单薄。因此,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是医科类大学创业教育的第一阶段目标。
医科院校要遵循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在本科教育阶段逐渐成型的基本规律,系统设计好“创业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教育体系,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创业,构建“互联网+医疗”的平台一样能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在大二专业基础教育阶段,增加创业基本理论和人文素养课程,讲解创业生命周期内的创业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对创业的客观认识和心理承受水平;营造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在大三、大四专业细分教育阶段,增加创业能力教育和经济理论课程,并结合专业教学实践和创业实践活动,对创业案例进行模拟、讲解、讨论和演练,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组织才能、协作能力、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等。只有通过这样人文与自然、创业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精神与行为的互动交融,才能促进学生内省,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提高学生的创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3.校、企、研多方合作,共同搭建“创业与专业”教育实践平台。医科院校要整合利用实验室资源,搭建大学生创业产品开发平台,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提升创业者的“互联网+”产品水平;加强与医学检测、试验、研发机构合作,利用最新研发成果,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开拓和构建最新研发成果的市场模式和服务体系;加强与医院合作,摸清医院诊断、治疗功能以外的服务需求,引导大学生建立患者健康电子档案,搭建医患互动信息平台,开发专家预约服务和在线咨询服务的手机APP应用等产品;加强与医药公司、零售药店合作,鼓励大学生开展相关医疗器械、医药产品的电子商务;加强与康复保健公司合作,引导大学生参与社区的健康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建立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的个性化保健服务合同。
4.多学科、多部门融合,协同建设“创业与专业”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医科院校要整合优化校内师资资源,创新教师聘用、考核、绩效管理办法。创业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过程,创业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并非仅靠高校的专业教师就能提供。医科院校需要通过向外聘任经济和管理专家、社会学家、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建立医学专业教师与经济、法律、社会专业教师相结合、专业教师与大学生辅导员相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创业成功企业家相结合的多学科、多类型导师团队。要将创业课程的教室大门打开,欢迎社会资源的流入,让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创业者,这有利于学生拓展创业思路和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走进高校的创业课堂,需要改革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和职称评比办法,对创业类专业教师的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适当提高实践指导类课程的工作量,改变现行的单纯以论文和课题为主的奖励导向。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按照“按需施教”的原则,构建人性化的“弹性”宽松的教学管理机制。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走出去,积极探索“弹性学分制”“创业管理双学位”“灵活休学”制度等。
[参考文献]
[1]马君,郭敏,张昊民.大学生创业模式及其动态演化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2(3).
[2]俞金波.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科学构建及其运行[J].高教探索,2012(2).
[3]刘志侃.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4]商应美,方琳,马成龙.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研究及其发展现状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3(1).
[5]王传龙.阳明心学流衍考[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
[6]向辉,雷家骕.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2).
[7]李明章.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创业胜任力的关系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3).
[8]李平.英美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经验[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