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应用型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优化
2018-05-14徐兴林赵梅莲
徐兴林 赵梅莲
[摘要]学分制是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选择,在此视域下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当前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分析了我国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了修订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和着力点,提出学分制下改革优化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路径,具体包括构建“两段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三平台”应用性课程体系、“层次+平台+模块”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学分制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 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
[作者简介]徐兴林(1978- ),男,山东梁山人,青岛黄海学院,副教授;赵梅莲(1975- ),女,山东青岛人,青岛黄海学院,副教授。(山东 青岛 26642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实践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2016M067,项目主持人:赵梅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1-0049-05
学分制(本文指完全学分制,与“学年学分制”本质不同)是高校以学分为单位来测量学生学业完成进度,凸显目标管理特征,以修满规定的最低总学分作为完成学业的标准,融选课制、导师制、学分绩点制、弹性学制等为一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是指以本科教育为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非公立大学,它们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学生开展教育的根本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类型与培养规格的具象化。新形势下,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增强办学活力,探索与实践更有利于发挥师生双向互动效能的教育管理体制,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创新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是必经之路。
一、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现行人才培养方案问题分析
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并且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时代前沿的需求。然而,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在践行“知行合一、因材施教”教育理念,推进学分制改革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尚存在如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伴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情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要求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团结协作、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目标定位有偏差,盲目效仿公办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型人才培养定位,不重视学生实践技能、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创造与工匠精神等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更缺乏对学生长远人生规划设计和终身学习的引导,导致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不足。
(二)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
部分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盲目贪多求大,脱离自身办学实际,致力于综合性大学定位,所开设的许多专业不能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盲目效仿公办高校办学做法,缺乏科学规划,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不合理,专业发展后劲不足,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毕业生没有竞争力,造成就业难或就业后被淘汰,最终导致学校招生困难,学校发展前景黯淡。
(三)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
部分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据调查,一些民办院校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比例不协调,基础课占比远远高于专业课,而专业课中实践性教学课程的比例也严重不足。由此可见,在大众教育逐步向普及化过渡的背景下,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对应用技能培养欠缺,实践育人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四)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不断革新优化。目前,部分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健全:团队协作意识差,开放办学机制不成熟,不能充分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教材选用没有彰显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要求,理实结合的教学机制不完善,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和个性化的需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没有紧跟时代前沿,质量监控机制缺位,学生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较弱,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对不同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五)教学资源不足问题突出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推进学分制改革,必然要求有充足的基础设施等硬件资源作为保障。例如,众多选修、实践、形体等课程的开设,需要大量教室、实验室、实训场所、运动场地等,同时也对师资、课程建设等软件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软、硬件建设水平和配置情况,直接关系到学分制能否顺利开展。目前,由于办学历史较短,财力相对匮乏,许多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二、学分制下创新优化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
学分制尊重学生个性,倡导学生自由选课、自主安排学业,摒弃应试教育弊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新媒体技术处理现实问题,注重团队合作,协同攻坚克难。简言之,学分制的特点在于自主。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学分制是一项集多种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涉及师资、课程、学籍、后勤、学费等诸多层面。然而,人才培养方案是优化整合所有要素的关键,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要秉承立德树人使命,推进学分制改革,进一步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坚持如下原则:
(一)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则
学分制下,民办本科高校要时刻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学科专业基础和发展潜力,适时调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彰显专业教育的要求以及相关职业资格认证的标准,吸纳中外,兼容并蓄,在教育教学上不断创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同发展,逐步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二)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原则
基于学生素质教育及终身学习视角,本科教育具有基础性、阶段性。因此,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应着力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及专业应用技术基础等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强化应用性的前提下,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培养人才,优化学分配置,人文学科专业适当普及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普遍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所有专业均应重视人文社科基础教育,还要在教学内容上强化职业素质、批判性思维、创新创造能力与创业素质的培养。
(三)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要通览和把握教育教学全程,理顺学生德智体美劳、主干学科和相邻学科、基础与专业、人文与科技、教和学、理论与实践、课内和课外等方面的逻辑关系,遵循注重基础、课程重组、整体优化、强化实践、课时适当、学分设置合理的原则,精心设计培养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增强课程间的有机衔接,调整优化课程组合,努力提升课程的综合化、系统化。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原则
民办本科高校要紧跟信息时代步伐,科学构建和不断优化各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适时更新专业理论和实验实训内容,合理增加学时、学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按计划参加技术技能培训、科学研究、社会实践服务、国际交流等系列活动,丰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形式,增强教学质量与效果。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要将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整合后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科学设置第二课堂实践学分,学分可冲抵相关课程学分,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知识竞赛、科技活动、发明创造及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课内外互动互融,支持具备条件的在校学生(要按严格程序审核通过)休学创业,符合要求给予学分,全方位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五)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民办本科高校要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坚持“以生为本、以师立校”的教育理念,师生双向互动,不断发展学生的独特专长。为彰显学生个性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理顺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构建应用性课程体系,增加选修课、实践课比重,科学设置学分,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自由创造,在创新创业中励志成才。民办本科高校应注重因材施教,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革新,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社会效益。
三、学分制下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创新優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着力点
学分制背景下,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必然要改革创新与之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合理与否,不仅关系着学分制推行的成败,更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学分制下,改革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把握学分制的科学内涵是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
依据国内外高校推行学分制的实践探索以及学界相关研究,我们认为,推行学分制,学校好比一所教育超市,学生上课就如同选购教育商品。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爱好、经济状况、职业生涯规划等因素,自主安排、设计学业路径和实现成才目标。
传统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刚性、整齐、易控”,学分制则彰显“弹性、灵活、兼容”等特点。学分制基于学生个体天赋异禀、兴趣、能力等诸多差异被推行而受到广泛重视,它打破专业、年级界限,鼓励学生按照自身情况和意愿选课、选修第二学位甚至更多学位,可以延长、缩短学制,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爱好及特长等多样化发展需求。深刻把握学分制的科学内涵,打破传统学年制下培养人才的窠臼,优化设计出既遵循应用型民办高校本科教育规律,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扎实调研是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
人才培养方案是推行学分制的重要依据,其要素的现状和配置情况决定着学分制能否顺利实施。因此,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相关要素开展调查研究至关重要。
1.普查师资。学分制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师资建设水平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民办本科高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要充足,质量要过硬。教师要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掌握娴熟的专业技术技能;要在完成教书职责的同时,更加注重育人,担当本科生的导师,指导学生选课、引导学生掌握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培养综合素质等。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修订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对本校师资状况有一个明确清醒的认知,调查要素包括师德师风、学历、职称、年龄、学科背景、学术能力、教学水平等。通过普查师资状况,分析师资结构,查找不足,补齐短板,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多措并举,使师资队伍满足推行学分制的需要。
2.调研课程。学分制的前提是选课制,这要求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构建起种类、数量与质量都能满足需要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要与时俱进,现有课程知识结构要不断充实与更新,尤其要培育课程绿色生态系统和课程生产机制。因此,摸清现有课程资源是当务之急。根据学分制要求,对现有课程资源进行梳理,传统特色课程要保留;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课程,要有所区别地废弃或改造升级;最重要的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要发动教师开发新课程,甚至从国内外其他高校引进课程。
3.参考借鉴。修订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必须广泛参考借鉴其他同类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优秀成果,特别是要大胆借鉴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既立足实际,又突破陈规,不断优化设计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三)彰显专业特质是创新优化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
人才培养方案关乎“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人才”与“怎样培养人才”等关键问题,是否科学合理关系着学分制实施的全局。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是一个复杂而又浑然一体的系统,各部分、各要素之间要兼容并契合逻辑,协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推进学分制改革,要求拓宽学生基础知识体系和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要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健全完善课程体系,注重学科交叉、融会贯通和有机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同发展。
学分制下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与本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保持高度一致,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强化专业人才特质,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另外,要在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宏观人才培养框架内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优化,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理论课程、实践环节及服务面向等方面都要彰显本专业的特质和优势。
四、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路径
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学分制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建立在培养学生厚基础、宽口径的基点上,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应科学设置专业课程模块,适度扩大个性发展课程模块与实践课程模块,构建“两段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三平台”应用性课程体系及“层次+模块+平台”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构建“两段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包括“基础段”与“专业段”。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科学推进学分制改革,本校同一学科专业类群中各专业开设基础课程一致,并依据基础课程体系的特点进行改革创新与完善。要贯彻因材施教理念,凸显个性化人才培养,强调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实践性,开始着手应用能力培养。“专业段”要深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方向课交叉渗透,顺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扩充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实践环节的课时与学分比例,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突出应用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与前沿创新创业知识,提高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
(二)构建“三平台”应用性课程体系
“三平台”应用性课程体系是指“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以及“公共选修课平台”(包含彰显本校竞争力的核心课程)。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构建“三平台”应用性课程体系,优化设置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构建菜单式课程模块,供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基础课程平台”包括国防軍事教育、思政、外语、体育、自然科学基础等课程,要优化基础课程体系并注重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层次性。“专业课程平台”包括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模块选修课程,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及系统性。专业模块选修课程分为专业方向模块、知识结构模块及能力结构模块,突出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公共选修课平台”包括文化素质选修课、学科专业拓展选修课、课题研究型课、跨学科设置的核心课等,该类课程以应用性为主,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主要目标是拓展学生知识面与丰富人生阅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构建“层次+平台+模块”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分制下,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积极构建分层次、多平台及模块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纵向上设置公共课、学科共同课、专业课;横向上实践育人与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程,打造纵横交错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层次”是指改革国防军事教育、思政、外语、体育、自然科学基础等公共必修课程,提供多层次授课模式,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授课针对性和效果。“平台”是指构建全校性公共课、学科共同课、学科 (专业) 基础课等多个平台。“模块”是指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元需求,民办本科高校自主设计多个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不断发展学生专长并增强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素质;同时对于优势学科专业,增设基础研究型课程、专业技术提升课程等模块,为培养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等不同规格人才服务,健全完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学分制背景下,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要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展提供多元化发展路径。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与优化要吸纳中外,扬弃传统,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按照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自主选择学习过程和完成学业目标,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权,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目前,我国高校学分制的推行尚处于探索阶段,与之相适应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优化。
[参考文献]
[1]岳松,尹德志,何红,等.学分制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7(1).
[2]史蓉晖.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
[3]周书葵,刘泽华,雷小勇.学分制下地方综合性高校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
[4]周晓宏.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30).
[5]余皖生,姜发根,孙维克.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1).
[6]张学梅,李松,杨玉萍,等.医学院校学分制下人才培养方案的再构[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