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伴互助学习模式在德语学习中的思考
2018-05-14王敏李康诚
王敏 李康诚
本文针对当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语言自主学习方法 –语伴互助学习语言模式,从环境因素和情感因素方面分析其对于外语学习的有效性。以西安航空学院学习德语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和西安其他高校的德国留学生组织的语伴互助学习活动为例,总结分析了语伴互助学习活动的意义和注意事项。
语伴,即在一起学习语言的伙伴。语伴互助学习模式是指以不同语言为母语的人在一起用某种一方熟悉的语言进行定期的交流,或交换使用各自语言,以互相帮助提高外语能力的一种自主学习方式。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走出去”战略,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对中国和中文感兴趣,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想要出国留学,语伴互助学习成了一种流行的课外学习活动。
1 语伴互助学习模式的有效性
1.1 语伴互助学习模式中的环境因素
外语习得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影响外语习得的因素中,主观因素主要有学习动机、态度、学习能力等,客观因素包含了学习环境、教师、教材、教学条件等。其中外语学习环境至关重要。
语伴合作学习模式可以提供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和其他语言学习方法相比,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它的特点是能够将语言学习者从母语环境转移至目的语环境,在真实的语境中有效地应用德语交流,从而提高德语水平。对于德国留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已经处于目的语环境中,但是大多数人的汉语学习尚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课后的社交圈极其有限,如若不能在短期内快速掌握一定水平的汉语,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语伴互助学习模式为德国留学生提供了一个从母语环境到目的语环境的强化过渡期。中国学生和德国学生双方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能得到发展,相互督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也是语伴互助学习模式有效提高外语水平的前提。
1.2 语伴互助学习模式中的情感因素
不可忽视的是语伴互助学习模式中特有的情感因素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德国语言学家Brammerts指出学习者的心理感情因素、尤其是学习动机对外语学习有很大影响。具有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学习外语是为了实用型目的,如通过考试,获得工作机会等。而具有综合型学习动机的人对所学的语言和它反映的文化都感兴趣。语伴互助学习模式通过频繁接触外国人的方法构建一种目的语境的环境,诱发语言学习者了解其民族文化的愿望,并激发他们与之交往的意愿。此类情景下,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动机从工具型的学习动机转换成了更加持久的综合型的学习动机。
2 语伴互助学习活动的意义
2.1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言语交际中有着不同的交际习惯和原则,语伴在相互帮助学习时,双方能够相互了解和学习对方的交际习惯。比如中国学生通过交流,对于他人的赞美能够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德国学生则学会了谦虚地否定对方的称赞,表示自己还需要继续进步。
2.2 提高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实践证明,坚持参加语伴互助活动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流能力得到了较好提升。双方都能尝试将课堂上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交流和沟通中不断总结和提高,交流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沟通也越来越顺畅。
2.3 加强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意识
语伴双方的交流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交流,更重要的是了解和学习双方的重要文化,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比如德国许多人信奉基督教,基督信徒将动物的血视为禁忌,不会食用,因为他们认为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流血舍命而带给人救赎能力,血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在中国民间存在的看相、占卜也为基督徒所禁止。语伴双方在了解了对方语言和民族文化禁忌以及对某些事物理解上的差异,在交流中应保持宽容心态,求同存异,有助于更深一步的交流。
3 语伴互助学习活动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在和语伴的互助学习活动中,不要担心使用母语会浪费时间,相反,如果双方都只用目的语交流,则无法实现互助互惠。在和语伴互助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和学习德国学生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应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让其知道汉语的习惯表达。再者,双方使用母语表达较目的语表达游刃有余,可以交流的话题更加丰富,在交流中应尽量精简语言表达,兼顾对方的理解。在长期的交流中应注意基本平均分配使用母语和目的语,否则将会出现一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交流和学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和语伴的合作无法长期坚持。
其次,在和语伴的交流学习中,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会使用一些带有地域性特征的或者个人色彩的语言,有时会获得一些偏激或片面的信息、甚至是错误的知识,需要辩证地接受和处理。
再者,语伴互助学习模式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效果,与德国语伴之间的互动形成一种真实的语境,双方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实地交谈,学习到从老师和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达到学习和运用德语的目的。但是,语伴互助学习无法系统地构建德语语言知识的整体框架,并不能代替课堂学习。
4 结语
语伴互助学习活动在三个学期的实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西安的德国留学生人数有限并且较分散,语伴互助学习活动无法达到“一对一”形式;部分成员不能坚持定期联系语伴,参与度不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解决,比如可以借助校方帮助,建立健全的中德学生联系机制和稳定的互动平台;建立严格规范的活动组织程序和适当的鼓励奖励机制。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