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西行漫记》的史料价值
2018-05-14程真
程真
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红色区域的史料相对而言是比较少的,由于当时的消息传播并没有如今这么便捷,加之国民党的封锁,我们对红区的了解似乎没有那么透彻。当提到当时的红区,我们很容易想起那本堪称经典的报告文学——《西行漫记》,這本书帮我们还原了当时红区的一些情况。作为文学作品或者新闻作品,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作者的政治倾向,此书叙述不可能全然客观,其历史价值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
1 序言
列宁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1]p375研究国共关系也不例外。埃德加·斯诺在他的书中写道:“相当一个时期以来,竟没有一个非共产党观察家能够有把握地、准确地、或是用亲身调查过的事实解答关于红军的一些问题,这似乎是荒唐可笑的。”[2]p5-7在他看来,红色中国是中国在当时唯一值得采访的消息。然而,我们大家对它却一无所知,实在令人可悲。诚然,在那个国共对立的特殊年代,我们可以接受到的关于红色中国的信息是极为有限的。加之那时信息传播速度较慢,就会产生一些谣言和误会。
1936年,埃德加·斯诺只身一人突破了国民党的封锁,经过几番周折,进入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在这里,他对红军及民众进行了多次的采访,并且和中国共产党的多位领袖进行了会面。结合他将近四个月时间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西行漫记》这本书。此书给当时以及后来的读者提供了了解红色中国的资料,消除了大家对红色中国一些困惑。
目前,更多的人认为它是一本文学作品或者新闻作品,忽略了其中蕴含的史料价值,接下来本文就探索一下《西行漫记》其中所包含的历史问题,分析一下此书的史料价值。
2 毛泽东思想
《西行漫记》这本书有许多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描写。尤其是对毛泽东的描写,其中写道“关于毛泽久我可以单独写一本书。我跟他谈了许多夜晚,谈到各种广泛的问题,我也从士兵和共产党员那里听到关于他的许多故事。我同他谈话后写的访问记录就有大约两万字。他幼年和青年时代的情形,他怎样成为国民党和园民革命的一个领袖,为什么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红军怎样成长壮大起来,他统统告诉了我。” p62从斯诺的记述看来,他和毛泽东进行了多次愉快的谈话。他们的谈话内容是丰富的,未经利用且不为人知的。排除作者的主观印象和文学修饰,他们谈话的记录可以当作口述史料。我认为这对我们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是非常有参考价值。
3 民族关系
我们可以知道青海、宁夏和甘肃北部自古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共产党要在此处站稳脚跟,就一定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在此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待少数民族的一些政策。
首先,此书为我们讲述了盘踞在此地的“四大马”的历史来源,并且为我们介绍了西北军阀冯玉祥和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在此地实行的政策。接下来,讲述了红军来到宁夏之后,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对政治政策作出的一些调整。在进入宁夏之前,毛泽东就发表了《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把自己的政策做出阐明。在红军的帮助下,回民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和政治组织,让回族人民充分感受到自主性。此外,红军还加强了对宁夏回族人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红军的帮助下,回族人民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回民苏维埃临时政府委员会”。虽然自治政府存在的时间较为短暂,但是这是我国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一次成功的尝试,为后来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民族政策提供了参考经验。综上,此书对我们了解当时红区的民族关系也是很有帮助的。
4 政治文化生活
在此书中,占得较大篇幅的就是苏区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在作者笔下,这些生活中的景象是丰富且立体的。“他们住在窑洞里,富有地主原来的马厩里,用泥土和木料草率建成的营房里,以前的官吏或驻军丢弃的场地和房子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每人有一条棉毯,但都很快活。”[3] p254可以看出,在物质条件极为贫乏的苏区,红军们依旧乐观积极。另一方面,苏区衣食住行和教育生活在此书中都有所体现,我认为对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我在读此书被红军战士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他们熊熊燃烧的革命热情感强烈的震撼了。
美国时代杂志认为斯诺和他的《西行漫记》震惊了世界。取得的成就足以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比肩。这本书为时人和后来的我们澄清了关于红色中国的谣言,展示了红区的真实面貌。我们从毛泽东思想、民族关系以及政治文化生活三个方面分析了《西行漫记》这本书的史料价值。但这只是管窥之见,其中更多的历史价值还等待着我们深入的挖掘。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