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业转型的思考
2018-05-14王昭颖
王昭颖
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下,如何稳经济、促增长成为时代课题,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无疑是其中最有效的发力点。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产业转型的核心是强化创新驱动,通过强化供给侧改革,重新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起到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的良好效果。本文通过实例,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推动产业转型的建议。
一、推动产业转型,必须强化政府引导,发挥政策杠杆的撬动作用
与经济上行周期不同,现阶段企业发展亟需的政策扶持,正在从用地保障、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转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必须按照供给侧改革的思路,顺应互联网+等新趋势,从企业视角入手,实施政策的个性化定制,做到因企施策,量体裁衣,真正体现出政策的差异化、精准性。一是制定政策要突出普惠性。前期可以放宽政策享受条件,让以前忽视的小微企业也可以与大企业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这便于促进政策资源优化配置。二是制定政策要突出针对性。坚持问题导向,认真研究产业、企业细分领域,让政策务求精准而不是多而全,突出针对性、差异化,让企业能够各取所需,真正把政策转化成发展资源。三是制定政策要突出联动性。注重把相关的政策整合起来、统筹运用,不提倡孤立的出台单项政策,可以是把前一项政策作为后面政策跟进的前置条件,也可以是制定金融、财税、科技等各个领域的“政策套餐”,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
二、推动产业转型,必须倡导工匠精神,放大主业优势的倍增效应
工匠精神就是专注于实业主业,目标是打造本领域、本行业的最优产品。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7—8年,而日本企业58年,其中超过150年的企业2.6万家。支持企业百年不倒的核心是核心技术和坚持不懈的创新,日本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世界第一,核心科技专利占世界80%以上,其企业群体是金字塔结构,底盘是大批各怀所长的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长期提供高技术的零部件。启示有两点:一是要突出主业。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耐得住寂寞,在自己最擅长熟悉的领域深耕细作,不能偏离主业、急功近利,甚至炒房地产、炒金融。二是要注重创新。做好主业是态度问题,而创新则是推进方法问题。企业经营必须一丝不苟,摒弃依靠山寨、抄袭谋求发展的“差不多心态”,通过加大科研投入,突出对产品的精心打造、精工制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当然,坚守主业不代表墨守成规,而是不断顺应新形势,研究新技术,打造新优势。
三、推动产业转型,必须坚持企业主体,增强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
一是加快向互联网领域拓展。主要是拥抱互联网+战略,对传统产业进行嫁接改造,增创新的发展优势。双星集团建设国内首家轮胎4.0工厂,让生产线上每个产品都具有有效订单的支持,有明确的产品型号、交货日期和金额,让每个产品都对接市场需求。二是加快向平臺化方向转型。主要是通过搭建专业平台,把传统的产业基础、规模优势转化为集群优势、市场优势。烟台双塔食品,立足烟台这一全国最大的粉丝生产基地,搭建B2B平台粮人网,采取微店分销模式,吸引经销商入驻,进而带动其他食品企业、行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入驻,近两年销售收入保持30%以上增幅。三是加快向智能制造环节提升。主要是用机器人红利取代工人红利,达到生产成本下降、效率提升、产品质量稳定的多重效果。这都说明,企业转型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从自己最有优势、最有基础的领域开始,把传统产业与新经济新业态嫁接融合,引入金融、服务、网络等新元素,发展新的平台经济,从而带动传统产业转型提升,这是我们的企业转型应该用力的重要方向。
四、推动产业转型,必须搭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发展的资源要素
以人才、技术为代表的创新要素是最为稀缺的发展资源,特别是作为三、四线城市来说,集聚创新资源的能力相对薄弱,要推动创新创业、产业转型,搭建孵化器、众创空间、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用筑巢引凤的方式引人才、引技术、引项目是通行有效的做法。一是实行专业化运作。在创新平台走上正轨后,政府从具体事务中抽离出来,引进独立的管理运营团队,实行公司管理和市场运作。二是创新招商模式。招商质量决定区域未来的项目质量、创新体量,既要创新招商思维、方法和路径,保证项目入驻效率,又要严把关口,不能挖到篮子里都是菜。三是完善配套服务。无忧的保姆式服务是创新平台的标准配置,也是各地主打的招商牌。目前各地的服务总体上参差不齐,低层次的为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税务以及年检服务;较好的能帮助企业申请和审批项目;最高端的是搭建包括融资在内的一整套社会化服务体系,让企业专注发展,这也是孵化器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作者单位为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