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低碳策略研究

2018-05-14季楠张善学贾峰

科技风 2018年19期
关键词:生态城市

季楠 张善学 贾峰

摘要: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中最具法律效力的控制手段,其偏重实践操作的特征是实现低碳目标的有力保障。本文重点以青岛中德生态园控规编制实践为依托,在分析控規管控内容、指标体系与低碳目标之间相关性的基础上,总结其落实低碳发展策略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生态城市;控规;低碳策略

1 背景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城市用地布局、产业空间布局、交通出行模式、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城市碳排放量具有显著影响,决定了城市规划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以青岛中德生态园控规编制实践为依托,在分析控规管控内容、指标体系与低碳目标之间相关性的基础上,总结控规阶段落实低碳发展策略的路径和方法。

2 青岛中德生态园控规实践

青岛中德生态园是中德两国政府合作的区域项目,其开发目的旨在加强、加深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推动工业生产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高能效的建筑、为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中德生态园将为两国在欧亚合作、高端产业、生态科技、可续城市规划等领域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化示范意义、可复制推广的低碳生态示范区、技术创新先导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和谐宜居新城区。

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园区控规启动编制初期,先行编制了园区生态指标体系,确定了5大类共计34项生态指标,用以指导园区规划编制和开发建设。控规在有效衔接概念规划与10余项专项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该阶段可落实的五项低碳生态策略。

2.1 构建紧凑用地布局

规划结合职住平衡,落实概念规划理念与生态指标体系要求,从满足产居流线出发,合理确定各类居住区的布局和规模,在短程通勤距离内设置居住和就业的混合,完善通勤流线,实现就业居住平衡。规划采用“小街区”模式,创造更多的临街界面,营造活跃且适宜步行的街道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以慢行尺度为引导,实现园区级公共服务设施1000m服务半径全覆盖,居住区级500m半径全覆盖,组团级300m半径全覆盖。

规划改变单一的功能分区,实行混合功能。生活区内部布局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及商业等活动空间,引导各项活动在内部集聚;产业区借鉴德国工业园区布局模式,小地块划分产业用地,集中设置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采用立体的用地开发模式,对轨道枢纽周边重点区域进行综合地下空间开发,形成商业、交通疏散的复合空间。

2.2 引导绿色交通出行

园区内部建设完善的电动微公交网络及人性化的公交服务,设置4条内部公交线路,覆盖园区内的居住、就业和服务中心,在公共服务组团中心结合公共绿地设置内部公交换乘中心,实现园区内部公交线路零距离换乘。结合轨道交通节点规划复合换乘中心,实现园区公交与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的零换乘。道路断面设计优先考虑自行车出行的安全性与舒适度,设置非机动车专用道和景观绿道鼓励自行车出行;结合公交站点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自行车联网租赁停放站。建设宜人的步行出行环境。生态空间中结合森林、滨水绿带设置林荫道、休闲步行道;城市岛内设置步行街区,打造步行空间;通过设过街信号灯,实现人车分离,保证步行系统的安全性。

2.3 营造延续的生态景观

规划充分体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根据地形、植被分布、通风廊道、道路防护带、河流水体敏感区等要素进行生态适应性评价分析,划定生态基底,控制城市建设规模。通过计算碳氧平衡,确定绿地总量;综合考虑绿地可达性,通风廊道,缓解热岛效应等多项要素,引导各类绿地合理布局。规划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现状资源保护专题研究,保护现状生物栖息地;设置多处生物穿越人工环境的安全迁移廊道;增加各地块乡土物种种植比例、鸟类食源植物比例、内乔灌草比例等控制指标,保证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

2.4 控制资源集约利用

规划区以低碳循环、高效利用、安全品质、经济环保为目标,编制控制性能源专项规划,建立园区泛能网系统,积极推行清洁生产能源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整合自来水、再生水、雨水等水资源一体化利用体系,明确再生水回用和雨水利用设施建设标准和要求,并通过市政工程设施规划落实。结合绿色建筑专项规划,规定园区内建筑100%按绿色建筑的标准建设,结合各地块使用性质确定绿色建筑等级,在控规图则中落实。

2.5 建立可管控的指标体系

控规编制过程中落实生态指标体系,衔接各项专项规划,在传统控规指标基础上新增14项低碳生态指标,并在文本与图则中予以落实。其中文本控制的指标11项,分别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鸟类食源树种植株比例、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率、分布式能源供能比例、可再生能源使用率、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垃圾回收利用率、绿色出行所占比例、危废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步行范围内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便利的区域比例、步行5分钟科大公园绿地居住区比例。图则控制的指标11项,分别为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园区范围内原有地貌和肌理保护比例、绿色建筑比例。

3 结语

[JP3]中德生态园控规编制所提出的各项低碳策略,通过与现行控规体系的密切结合,确保了各项低碳策略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得以落实。经过多年实践,指标体系将会不断的加以补充和完善。[JP]

参考文献:

[1]仇保兴.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辨——“C 模式”:超越“A 模式”的诱惑和“B 模式”的泥淖[J].城市发展研究,2009(1).

[2]路立,田野,张良,刘颖.天津城市规划低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1(S1).

[3]李迅.构建低碳生态城市的实践与探索.低碳世界,2012.

[4]钱云,贺凯,戴威,林波荣,汪坚强.城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低碳策略实践——以苏南地区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3(2).

[5]陈猛,何芩.基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低碳生态策略应用,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0.

猜你喜欢

生态城市
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探讨
城市建设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思路构建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环境约束下长三角地区生态城市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