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及治疗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2018-05-14王军连
王军连
【摘 要】 目的:分析肺动脉栓塞患者应用64排CT血管成像具有的诊治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2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64排CT血管成像检测,针对收集到的CT图像采取不同的后处理方式,对比并评价诊断结果。结果:对于1级动脉栓塞,MIP(最大密度投影)、MPR(多平面重建)以及VR(容积重现)三种处理方式的检出率差异不大(P>0.05);对于2~3级动脉栓塞,MPR检出率相比于其他两种处理方式明显升高(P<0.05);对于4~5级动脉栓塞,MPR检出率稍高于其他两种处理方式,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通过联合应用64排CT血管成像与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可充分促进疾病检出率的提高,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参考。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64排CT血管成像;应用价值
肺动脉栓塞指的是由于多种栓子对肺动脉系统造成阻塞,从而导致肺循环功能出现障碍的一类综合征,由于该病缺乏典型的临床特点,导致误诊率及漏诊率较高,给临床诊治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近些年来,随着临床诊断技术水平的日益提升,多排螺旋CT成像技术也不断发展成熟,并被广泛应用在了临床各类疾病的诊治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1]。基于此,本文作者以本院收治的52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为例,就其应用64排CT血管成像的诊治价值展开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2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分别有28例与24例;年龄为37~76岁,平均(54.8±2.6)岁;临床症状:16例呼吸困难,14例胸闷,9例咳嗽,8例咯血,5例胸痛。
1.2 方法
采用型号为飞利浦Brilliance的64排128層螺旋CT机,对所有患者展开肺动脉造影成像。其中相关扫描参数设置如下:探测器设为(0.6×128)mm2,重建层厚与层距分别设为0.75mm与0.5mm,管电压设为100kV,将CAREDOSE4D自动计算mAs开启。在对患者展开扫描时,从其肺尖全面扫描至隔顶处。造影剂采用浓度为370mg/mL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以3.5mL/s的速度向患者注射80~100mL。
1.3 图像后处理技术
向Vitrea 2.1工作站传送收集到的所有CT影像,用血管分析软件展开冠位、矢位以及轴位的图像重建,随后分别采用MIP(最大密度投影)、MPR(多平面重建)以及VR(容积重现)等方式对CT血管成像进行处理。待取得血管窗、肺窗以及纵隔窗以后,仔细分析患者的直接及间接征象,并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共同分析所有患者的重建图像,并做出诊断。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用t进行检验;采用(%)表示计数数据,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患者1级、4~5级动脉栓塞的MIP、MPR以及VR三种处理方式的检出率差异不大(P>0.05);对于2~3级动脉栓塞,MPR检出率相比于其他两种处理方式明显升高(P<0.05)。详见表1。
3 结论
对于肺动脉栓塞患者而言,其发病比较迅速,主要表现为右心房附壁以及静脉系统的血栓发生脱落,从而导致肺动脉栓塞症状的出现。当患者病情较轻时,不具备明显症状;当病情严重时,就很有可能发生低血压甚至休克等症状,且病死率较高。目前,公认的肺动脉栓塞诊断金标准即为肺动脉造影,但此种方法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再加上操作繁琐,容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出现,特别是栓塞动脉处于肺段及其下部肺小动脉时,漏诊率比较高,因而在使用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但是,多层CT成像技术便可对患者肺动脉栓塞的直接与间接征象进行有效观察,诊断正确率高,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了可靠依据[2-3]。
其中,应用64层CT对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诊断时,其直接征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肺动脉内发生偏心型或中心型充盈缺损情况;2)肺动脉的内附壁出现充盈缺损情况,血栓分布在肺动脉的内壁,因血栓部分机化导致表面发生收缩凹陷,并与血管壁之间呈钝角,常见于血管的分叉处;3)患者的肺动脉分支完全被阻塞,同时还会有较大的概率伴发相应肺段梗死。此外,间接征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肺纹理稀疏且肺野透过度上升;2)肺动脉呈高压状体,中央肺动脉出现扩张;3)肺梗死呈现楔形高密度影;4)心包积液;5)右心室体积增大;6)支气管动脉或其他的循环动脉出现扩张的情况。通过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疑似肺结核栓塞患者进行检查,可有效促进临床诊断正确率的提高,并且此种诊断方法操作简便,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4-5]。另外,应用多排螺旋CT来检查各级肺动脉栓塞情况时,主要有MIP(最大密度投影)、MPR(多平面重建)以及VR(容积重现)这三种后处理方式。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1级、4~5级动脉栓塞的MIP、MPR以及VR三种处理方式的检出率差异不大(P>0.05);对于2~3级动脉栓塞,MPR检出率则明显高于其他两种处理方式(P<0.05),表明在64排CT血管成像后展开MPR后处理操作,可进一步提高肺动脉栓塞的检出率。
综上所述,通过联合应用64排CT血管成像与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可充分促进疾病检出率的提高,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参考,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凤敏.64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08):155-156.
[2] 祁丽.CT在分析急性肺栓塞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常用的参数及其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32(12):1817-1820.
[3] 黎秀文.CT肺动脉栓塞指数在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J].疑难病杂志,2016,15(02):150-153.
[4] 谢鎏晖.CTPA对急性肺动脉栓塞心血管参数及疗效的评价[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06):382-383.
[5] 唐春香.CT肺动脉成像在儿童急性肺栓塞中的应用与进展[J].放射学实践,2014,29(02):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