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血站无偿献血者的效果观察
2018-05-14许倩
许倩
【摘 要】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对血站无偿献血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2名来本站进行无偿献血自愿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所有志愿者均为首次献血,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的对照组与研究组,各有46名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采血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献血前后心理状态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对比两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献血前两组在心理状态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献血后与同时期的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以及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较低,两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给予血站无偿献血者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献血者心理状态的改善,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
血站;无偿献血者;心理护理
由于无偿献血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参与到无偿献血中,献血具有改善献血者血液粘稠度等诸多益处,但对机体本身来说是一种应激,部分献血者由于生理及心理方面的不适应,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而这些反应将对献血的顺利进行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献血者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尤其是心理护理极其有必要[1]。本次研究探讨对血站无偿献血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本次研究观察对象为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进入本站进行无偿献血的92名志愿者,所有志愿者均为首次献血,献血前经相关生理指标测定均符合献血要求。按照接收时间先后将献血者分为的研究组与对照组,各有46名患者对照组中男性30名,女性16名;年龄19~41岁,平均(27.34±1.17)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9名,中专及高中14名,初中及以下3名。研究组中男性32名,女性14名;年龄19~41岁,平均(27.27±1.16)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30名,中专及高中12名,初中及以下4名。两组各方面基线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均无明显差异(P>0.05)。所有献血者均在知悉本次研究目的及方法等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表示自愿参与,排除伴其他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严重损害、存在精神类疾病及依从性差无法配合完成本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接收献血者后立即对其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合格后方可进行采血,告知献血者献血后相关注意事项,并于献血全过程给予必要的支持与鼓励,完成献血后告知其离开。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组实施心理护理:1)接收献血者后至献血开始前,将献血相关知识对献血者进行宣教,以增加其对无偿献血的了解,增强对相关生理知识的认识,使其明白定期适当的献血对于降低血液粘稠度,加快血液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改善精神状态,并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从而消除其对献血的误解与忧虑。为献血者营造舒适温馨的献血氛围,可通过将指示性标语制作成彩色模样,温馨提示运用亲切贴心的语言,于采血室内摆放颜色鲜艳的花草,播放舒缓音乐等途径改善献血环境;鼓励献血者多饮水,对于未进食的献血者,应告知其在采血前进食糕点等食物,以补充热量。2)献血过程中仔细观察献血者面部表情及眼神等的围标变化,对其心理状态给予更多关注,采血人员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保证穿刺动作的娴熟,尽可能做到一次性穿刺成功,避免献血者由于接受过多不必要的穿刺在心理及生理上遭受伤害刺激;同时应注意穿刺动作要轻柔,态度应和蔼,以增加献血者的信任感与依赖;采血过程中指导并教会献血者进行深呼吸,做到全身放松,告知献血者抽血过程较短,应尽量放松心情,从而缓解其心理情绪,进一步提高献血者对献血的安全感。3)献血后将按压血管的正确方法耐心且详细地向献血者进行讲解与指导,并主动询问其献血后的感受,若献血者存在不适则应给予相应处理,同时注意在处理过程中应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与安慰,告知其出现不良反应是正常的,并解释出现相关反应的原因,以消除献血者对自身恢复的过度担心;将献血后相关注意事项向献血者作详细告知,强调献血后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并摄入足够的营养,并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穿刺部位发生感染,从而使得献血者献血后仍能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两组献血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对比,以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献血者献血前后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量表均已50分为界,≥50分则表明存在焦虑或抑郁心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状态越差[2]。献血者献血后不良反应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献血后存在头晕、心慌及疲乏等症状;中度:献血后出现疲乏、头晕、四肢发冷以及面色惨白等症状;重度:献血后除上述症状外献血者存在明显的自我感觉不适甚至出现晕厥现象。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的分析处理均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χ2)检验;采用均数±(±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若检验结果为P<0.05,则说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献血前后两组心理变化比较
进站时两组SAS及SDS得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献血后与同时期的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量表得分均显著较低,两组得分经统计学检测具有明显差异(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献血不良反应明显较低,经统计学验证,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详情见表2。
3 讨论
随着无偿献血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及社会层面的影响,现阶段无偿献血者的数量日益增加,但有研究表明,存在相当一部分献血者对献血相关知识的了解较为缺乏,同时存在错误认知,导致了其在献血过程中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心理,如恐惧、紧张、焦虑等,例如认为自身元气在献血后将受到损伤,因而出现焦虑心理;或者认为造血功能受到影响,甚至认为献血可能会染上严重传染病,如艾滋病及性病等,从而增加了对献血的恐惧感,而不良情绪可直接导致献血者对于献血这种高尚的行为产生厌恶及反感,不利于献血的顺利进行甚至造成采血中断[3-4]。因此,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在整个献血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消除献血者对献血的误解、缓解献血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确保献血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意义[5]。本次研究给予研究组心理护理干预,通过献血前对献血者进行健康教育,消除其对献血的误解,缓解献血前不良情绪,从而有利于采血的顺利进行;献血中仔细观察献血者的反应,同时教会其心理放松的方法,通过深呼吸等缓解不良情绪,从而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增加其献血舒适度;通过将献血后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详细告知,可有效消除献血者对献血后的过度担忧,促使其完成献血后仍能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为其下一次自愿无偿献血增加信心与积极性。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組献血者献血后SAS及SDS心理状态量表得分均明显较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较低,两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给予血站无偿献血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胡容,梁红.健康教育指导对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预防作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6):187-188.
[2] 李志涛,王静,任霄惠.血站文化建设对提升献血者满意度的促进作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09):1041-1043.
[3] 刘金娜,翟玮玮,迟文忠,等.潍坊市中心血站献血反应案名的调查分析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18):1417-1418.
[4] 陈烈霞,黄小娟,陈红霞,等.心理干预对军队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7,38(12):830-833.
[5] 陈素珍.人文关怀对献血护理质量的影响[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7,19(05):52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