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教学语言“瘦瘦身”

2018-05-14彭献慧

知识文库 2018年22期
关键词:教者公开课语文课堂

彭献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堂上,语言是师生分享观点、沟通情感的重要工具。然而,当下的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教学用语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繁琐。繁琐的教学语言过多地占用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我们需要的是简洁明了的教学语言,要摒弃的是繁复琐碎的教学语言,我们要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从教几年来,经常有机会外出听课,每次听课结束后,我都会在头脑中将整节课回放一遍,收获颇多,感觉自己也成长了许多。课听的多了,自然而然也就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一些公开课,教师的教学语言或一语惊起千层浪,语不惊人誓不休;或诙谐幽默,引动四方笑语;或情感丰富,犹如滚滚的黄河水一浪更比一浪高……但慢慢回味,实在是毫无意义,甚至有点哗众取宠之嫌。听课者需要关注的是教者教学语言是否规范的,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教师启发是否得当、学生能否听懂等等,而不是教者的语言是否辞藻华美、修饰精美。现在,不少教者将过多的精力花费在“精雕细刻”自己的教学语言上,课堂好像变成了他们展示自己口才的舞台。我们必须意识到教学语言只是教者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教学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便对课堂教学语言进行了特别的关注和分析,发现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主要存在三种弊端:

1 教学语言缠夹不清。

要想当好一个语文老师,虽不用上精天文,下通地理,但至少要做到略知一二。相较于其他学科的教师,语文教师看的书会略多一些,涉猎的知识也会稍微庞杂一些。这就导致一些语文老师特别喜欢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把原本简单的东西说得天花乱坠。可是语文课是学习语言的课,教师必须要有“自己教学的语言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的意识。

我观察到,一些教师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教学语言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左射一箭右射一箭,老是射不到靶子上,课堂有限的时间难以得到合理地利用。这样的课堂使学生感到精神疲劳,课堂教学低效;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上,教者把课堂当做自己施展才艺的舞台,夸夸其谈,载歌载舞,在课堂上故做姿态,一堂课下来,让听课者感觉在表演而非上课。这样的教学语言实在没有可取之处。

面对小学生,授课时语言要简明扼要,若加了过多修饰语,不仅不会锦上添花,反倒会混淆主次,使学生抓不住要点。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石榴》时,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的问题:小朋友们,石榴树上里长满了什么?请你认真地看看这幅美丽的图片,碧绿的叶子又是怎样的?火红的的石榴花是怎样的?图上还有哪些东西?你看到了什么?这位老师的预设应该是学生自己去找一找,读一读文中描写石榴的叶子、花、果实的语句,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但我观察到学生似乎已经被这一连串的问题“砸”晕了。如果教学语言缠夹不清,学生会对学习任务不甚明了。

2 习惯性地重复学生的话语。

现下的教师都有一个不良习惯——喜欢重复学生的话。在很多的公开课上,每当一位学生说完,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一遍。我分析了教者这样做的原因有三:首先,教者自己的一个不良习惯;其次,教者是因为担心一些学生没有听清楚回答而重复;最后,教者是为了强调学生所说的答案。这种毫无意义地重复学生的话语,既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深度地思考,还会助长学生不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的坏习惯。

教师的习惯性地重复学生的话语很容易给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且使整节课的教学繁琐、不简洁。

3 教学语言琐碎,缺乏整体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提问无疑非常重要。它可以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可以引导学习参与讨论、阐述观点,甚至可以在学生们陷入“死胡同”的时候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总喜欢问学生一些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这样的提问既无意义,又空耗时间。这些算不上的问题的提问已经成了课堂教学的沉重包袱,使教师的教学语言显得琐碎,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冬眠”状态,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语文课堂中的无意义提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问题零散,缺乏整体意识。如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中,有教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樟树的外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樟樹的香气有什么特点?”等多个问题,一节课下来,老师一直不停地看教案,生怕遗漏了一个问题。这样的课,学生看似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是学生们掌握的知识就像是散落的珍珠,缺少一根能将之串起来的“绳子”。

第二类是相当于过渡语的、明知故问的提问。如“你愿意将这段话美美地读给大家听听吗?”、“谁愿意为大家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呢?”、“这幅图片美吗?”、“你们想知道接下来会发什什么吗?”等等。

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其实孩子不仅在向父母学习,他们同时也在模仿老师的言行。一个语言不精练,逻辑不清晰,说话拖泥带水的老师是不可能教出说话干脆利落,观点明确清晰的学生。如果我们可以做到一个词能表达的观点坚决不用一句话来描述,一句话能阐述的意思坚决不用两句话来解释,我们的课堂就会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

大教育家孔子提倡“大乐必易,大礼必简”,老子提出“少则得,多则惑”。我也有幸听过一些名师的课,他们的课常常给人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洗尽铅华呈素姿,返璞归真为语文”的感觉,他们用语言教会了我,教师不应以华丽、累赘的辞藻来显示自己的才华,而是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和个性需要的简朴语言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教学语言是沟通师生的桥梁,是师生在课堂上交流想法、传递情感的重要载体。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给课堂语言“瘦瘦身”,让繁琐的语言变得简洁明了,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九龙小学)

猜你喜欢

教者公开课语文课堂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