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递进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2018-05-14刘吕亮王德云
刘吕亮 王德云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衔接是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相关院校已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本文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确定培养目标、能力要求与教学内容,按照“岗位明确、能力递进”原则构建了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实现了中高职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衔接,取得了较好效果。
教育部等六部委下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2014年湖南省实施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试点,推动部分优质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进行“2+3”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与地方三所中职院校联合实施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2+3”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项目,获得湖南省教育厅首批立项。项目实施4年来,已有2批学生通过中职进入高职就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1 传统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同属于职业教育序列,但是由于两者办学主体与管理体制不同,导致中职与高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存在差异,使得两者的课程相互分离,课程体系缺乏有效的内涵衔接,进而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传统的中职与高职无法进行有效衔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对接岗位趋同
高职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对应的中职专业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两者培养的学生就业岗位以汽车维修店、品牌4S店的汽车维修人员为主,以从事其它汽车相关工作为辅。由于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对接岗位存在趋同的现象,很多中职毕业生没有学习提升的动力,大部分学生直接选择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进入高职获得进一步深造。
1.2 专业课程重叠
由于中职与高职的就业岗位大致相同,导致两者的专业课程存在重叠现象。对几所学校的中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中职与高职专业课程的重复率在50%~60%。专业课程过高的重复率导致中职学生在高职就读期间会重复学习很多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这样造成一种时间浪费。
1.3 文化素质脱节
中职生与高中生相比缺少了高中3年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中职生在校期间也会安排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相关文化课程,但是受限于学习时间,学习深度难与高中相比。因此导致中职生进入高职后,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学习感到吃力,无法及时跟上高职的教学进度,影响其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 “2+3”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革新
针对传统的“3+3”中职升高职教育出现的弊端,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试点实施“2+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学生在中职就读2年后即可转入高职院校进行3年的技能提升学习。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统筹考虑中职与高职两个阶段的教学,教学课程在学生入学时进行整体规划,有助于避免教学环节的重复和脱节现象,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了在校时间。
2.1 就业岗位的衔接
合理的划分中职与高职的就业岗位,针对相应的岗位来确定职业能力要求,以此安排教学内容。对于中职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其就业岗位应该是汽车修理里面的中级工,要求学生应该掌握汽车拆装方法与维修的基本方法;对于高职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其就业岗位应该是汽车修理里面的高级工,除应具备中级工的技能以外,还需要能综合运用相关技术与设备维修复杂故障。
2.2 培养目标的衔接
针对相应岗位明确中职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中职阶段主要是培养技能型的一线维修服务人员,高职阶段则是培养技术型的高级技术服务人员。因此,中职的课程培养目标应侧重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技能训练,而高职的课程培养目标侧重学生的相关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
3 基于能力递进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
3.1 “能力递进”的概念
能力递进是指学生以汽车维修工为工作岗位情况下,合理划分岗位能力需求,以中职阶段学习的专业技能作为高职阶段技能提升的前提下,分别确定学生中职阶段以汽车维修中级工为培养目标,高职阶段以汽车维修高级工为培养目标,按照职业能力递进的理念安排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的教学内容。能力递进遵循了职业院校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客观规律,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汽车维修技能,较快适应岗位要求。
3.2 专业课程的构建
课程的有效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而其中专业课程设置又是课程体系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中职院校联合企业三方共同协作,共同梳理出汽车维修工这一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层次划分。汽车维修中级工应该具备汽车各总成拆装与调整、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简单故障维修等能力,汽车维修高级工掌握的技能更复杂、更全面,其应该具备汽车各总成检修、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维修等职业技能。
参照职业能力需求,设置中职与高职阶段相关专业课程。中职阶段设置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机械识图、汽车维护、汽车车身结构与拆装、汽车电器结构与拆装、汽车底盘结构与拆装、发动机结构与拆装等专业课程,高职阶段设置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机械基础、汽车发动机维修技术、汽车底盘维修技术、汽车电器维修与信息技术、汽车钣金修复与喷涂技术等专业课程。在构建课题体系中,针对某一模块(例如车身、电器、底盘、发动机)知识完成由浅入深的递进,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3.3 公共课程的构建
职业教育的公共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在公共课程设置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综合人文素质以及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利于中高职衔接学生在从中职转入高职学习时进行良好过渡。中职公共课程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物理、体育等,其中数学、物理两课程是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习和技能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中职在对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安排上,内容要全面,学时要充足。高职公共课程包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等,高职课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基础。
4 结束语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的重大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核心。为破解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中定位岗位趋同、课程重叠与脱节难题,通过理清两者对接的岗位,进而确定中职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以能力递进为主线,在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两个方面构建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養课程体系框架,希望能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作者单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