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体育课中“课课练”提高学生身体柔韧性

2018-05-14陈凤霞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课课练柔韧性身体素质

陈凤霞

摘要:青少年体质下滑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针对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体能素质“课课练”的相关研究也日益深入。本文采用分组实验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方法对北京市第109中学小学部二年级1、2班学生身体素质中柔韧素质发展利用“课课练”的练习进行研究,有效的提升二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课课练;身体素质;柔韧性;

1.一、前言

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再次引起了大家的重视,而 “课课练”教学模式(简称“课课练”)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条件下,“课课练”确实起到了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作用。但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课课练”引起很大争议。反对者认为,“课课练”的形式与方法单一、呆板,练习的内容简单重复、枯燥、乏味,影响主教材的教学,与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不相符合,它只适合于培养运动员。在反对和质疑声中,“课课练”逐渐退出了体育课堂。

近年来,业内对体育“课课练”的界定大致如下:吴健认为,身体素质“课课练”,简称“课课练”,即在每节课中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练习。毛振明提出,“课课练”是在每堂的体育课中合理地安排有针对性的,可以对学生身体产生改善作用的身体练习,并科学合理地实施这些练习。廖申生、熊利曾对“课课练”的理解是:在体育课中,经常进行素质练习,素质练习指的是教学内容,“课课练”指的是教学要求,练习方法则指的是教学形式或一种手段,而练习方法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这些因素又决定了练习的效果。

2.1二、研究对象

以北京市第109中学小学实验部二年级学生共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2.2三、研究方法

2.2.11.分组实验法

对109中学小学实验部二年级女生进行了分组实验,一组不进行“课课练”素质练习,另一组在课课练中进行下肢柔韧性练习。通过一个学期的分组练习,对比实验前后的各组数据进行比较。

2.2.2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以“课课练”为关键词,搜集有关文献20余篇,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

3.2.2.3数理统计法

使用Excel2007软件建立原始数据库,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收集的各项数据结果进行科学的统计处理。

3.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一)相关理论综述

3.1.11.“课课练”的概念

关于体育课“课课练”的概念,至今未见权威定义。为此,毛振明教授在《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上)》2中提到,锻炼的目的要清晰准确。笔者认同毛振明教授的观点,特别是一、二年级,属于柔韧训练最佳时期,应抓住这个时期。提升身体柔韧素质。

3.1.2柔韧性练习方式:动力性拉伸、静力性拉伸、PNF拉伸等。动力性伸展练习是通过身体环节的用力摆动来达到拉长肌肉、肌腱和韧带的目的。静力性伸展练习是在有意识的控制下慢慢地拉长肌肉,PNF的意思是“神经-肌肉本体促进”通过刺激人体本体感受器,来激活和募集最大数量的运动纤维参与活动。

3.22.“课课练”的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

3.2.1(1)“课课练”的内容

因本研究做对比实验,所以参与本次实验的80名二年级学生分别以教学班作为单位,在开学伊始进行数据初测,在“课课练”中增加柔韧性练习内容,学期末进行阶段数据测试。

80人进行“课课练”下肢柔韧性练习。练习放在准备部分的各种准备活动之后,采取多种形式的练习方法,并把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3.2.2(2)逐步完善组织练习形式

每一节体育课的“课课练”虽仅5分钟左右的时间,但在长期坚持以基本素质练习为主的实践中,学生不免感到无趣,从而缺少练习的动力。而在参阅的多篇文献中提及课课练组织形式需多样化,与主教材相结合,变化各种组织形式的方法,有效的发挥其练习作用。

3.3(二)“課课练”对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数据分析

3.3.1实验前二年级80名学生坐位体前屈的结果与分析

根据表中的数据,25%的学生达到优秀标准;38.8%的学生达到良好的标准;17.5%的学生达到及格标准;接近18.8%的学生成绩是不及格的标准。

根据表中的数据,63.8%的学生达到优秀标准;25%的学生达到良好的标准;11.3%的学生达到及格标准;100%的学生坐位体前屈成绩都达到及格的标准。

4.五、结论与建议

4.1(一)结论

4.1.1各种抻拉下肢柔韧性练习能够有效的提升二年级学生的身体柔韧素质,其中对提升坐位体前屈测试成绩项目的促进尤为突出;。

4.1.2“课课练”引入体育课堂。可采取多种形式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练习内容和方法。

4.2(二)建议

如果想全面均衡的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与水平,促进自身发展,进一步提升教学理念,对实践中与不同阶段与主教材内容相结合、关注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组织形式多样化的研究必不可少。由此提出以下建议作为参考与反思。:

1.1、体育“课课练”期待和“课后练”相结合

仅从字面上理解,“课课练”应该是发生在课堂上,从体育课堂中“课课练”的内容、时间、形式等方方面面入手,努力追求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练习,而忽视了“课后练”,导致了“练习内容太枯燥,学生不喜欢;对主教材教学有干扰;提高学生体能的效果不明显”,逐渐退出体育课堂。

2.2、创新体育“课课练”的练习内容、组织形式及时间安排

过去的“课课练”内容大多选择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方面的练习内容,如坐位(立位)体前屈等。这些动作规范,练习的指向性非常明确,锻炼的效果也比较好。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趣味性,加之练习过程中组织形式单一、练习时间段固定,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导致学生不喜欢甚至厌倦。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课课练”,必须精选练习内容,设计不同的组织形式,科学合理安排练习时间。

3.3、体育“课课练”评价的多元化

在体育“课课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多元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反省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不断提高自我。过去的体育“课课练”评价,大多是根据学生完成练习的成绩(如某个动作多少次、测试跑多少秒等),属于量性评价、结果性评价,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这样的评价缺乏过程性、质性评价,评价主体单一,评价中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容易加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负荷,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我和三十年前的课课练田.体育教学,2012(7):13-14.

[2]毛振明.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下)=“北京市小学生健身工程”的研究对“课课练”的启示[J].体育教学,2011 (2):32一36.

[3]毛振明.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上)一论当前体育课改形势下的“课课练”回归[J].体育教学,2011(1): 24- 27.

[4]蔡长秀,刘瑾瑾,严丽琴.“课课练”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实践研究一以我校高中女生体育课实施“课课练”为例.体育教学,2013(3):33-35.

[5]吴键.创新是“课课练”持久生命力的第一要务一再论“新课课练”[J].中国学校体育,2011(5):14-15.

[6]张弥.体育“课课练”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青少年体育,2014 (7):77一79.

[7]吴键.归去来兮身体素质“课课练”[J].中国学校体育,2010 (8)

猜你喜欢

课课练柔韧性身体素质
每个人都需要柔韧性练习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关于人体的柔韧性练习的思考
老年人也需要柔韧性锻炼
锻炼
新发现
身体素质趣味课课练
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优化体能“课课练”的研究
《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结项总结报告会在京举行
做柔体操可摆脱身体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