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之五度空间

2018-05-14徐海燕

考试与评价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感性

徐海燕

【摘 要】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能更加深入、准确地品悟和剖析文章的内涵。文本解读应该有法有度,灵活多变。本文例举了现实教学中的一些实例,旨在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文本解读 辩证处理 作者意图 感性

解读文本是语文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种能力,深入、准确地品悟和剖析文章的内涵,是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图简单,往往强学生所难地让他们去记一些现成归纳出来的结论,这样虽能暂时应付考试,却人为地剥夺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过程,使得阅读能力的培养变得十分苍白。笔者认为,语文课对文本的解读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安排,更需要把握几个重要的方法。

一、有机切入,选对文本解读的角度

有效的切入口起着架构读者与作者的作用,是打通作者意图与读者意义间的桥梁。一般而言,学生所想往往与作者所思有一定的距离,借助学生现有的的思维,提供一定的思考台阶,有助实现思维的提升。

例如,在《风筝》一课中,教师可以从提问入手:风筝写一对兄弟之间的各种矛盾,他们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呢?课文中出现了“嫌恶”二字,能否用“讨厌”代替它呢?可见,这里把“嫌恶”和“讨厌”进行了比较,教师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我”对于风筝厌恶的程度有多少。

有的文章作者并没有在文章中流露出明确的结论,而是像谜一样摆着让读者去揣摩,这其实可以看成作者对读者发出的吁请,希望读者能深入文本去挖掘。从疑处入手,教师需要在一边点拨,为学生与作者互动提供帮助,让学生逐步加深对题旨的感悟。

教师还可以从文本的语言艺术入手,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妙笔生花,这种感受过程也是与作者互动的过程。比如七下《邓稼先》一文在文章中安排了小标题,使得文章思路更清晰,这是一种重要而有特点的表现手法,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来进行设计:第一步,整体阅读全文,让学生给文章大标题增加一个副标题,格式是“一个……人”,然后让学生说出这样写的理由。第二步,讓学生结合每一个小标题,通过认真阅读,再把小标题试改成“一个……人”,然后讨论哪个小标题更好,为什么?这样的教学使读与写有机融合为一体,而且很容易使课堂思路凝聚成一条线,实现对文本的有效解读。

二、适时引领,把握文本解读的厚度

不同的文章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去阅读,教师需要把握文本解读的厚度,让学生深入浅出地获取文本主旨。

1.把薄的文章读厚

如果小文章中包含着大道理,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比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悼文,全文以“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突出“勤劳”是母亲美德的闪光点。但又包含着“我”的成长经历这条暗线,以衬托母亲的伟大。“在剥削阶级的侵害面前,母亲没有灰心,她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她这种刚毅、倔强、爱憎分明的品格,是劳动妇女优秀品德的集中体现。“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说明母亲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她支持作者走上了革命征途。这样的文章教师务必带领学生细细品读,从中读懂朱德母亲的多种重要品质,读懂朱德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重要影响作用,读懂作者感恩母亲的情愫。

2.把厚的文章读薄

如果一篇文章内容复杂,描写详细,我们需要认真阅读他,从中找到其真情实感与浅显的道理。比如七下年级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教学,教师如果过于精细化地让学生去发现叶老的品质,就会分散学生对全文主旨的理解,其实这篇文章通过几件事反映的只是叶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品质,所以教师务必让学生在解读文本时能突出重点,防止走偏。条理清晰的板书在这里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三、随时拓展,显现文本解读的广度

我们在解读文本过程中,不能孤立地就文论文,而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将文本置于具体的场景中,才能理解的更深刻。

1.回到原点,知人论世

文章的时代背景怎么样,作者的成长经历中有什么愿望,这往往是文章写作的原点。我们先去了解这个作者身份、经历、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社会现象与阶级冲突,往往能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来源,使得文本解读更接地气。

比如八年年下册的《背影》一文,作者写作的时代,正是帝国主义争斗疯狂,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知识分子处于命运步履维艰的状态。当时朱自清的家庭也处于动荡之中,父亲为了差事疲于奔波。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父亲对儿子的送别,显得苍凉而凄美,特别是父亲翻过站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行为,更是表现了对儿子深沉的爱。试想,如果是现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几个橘子又算得了什么呢?

2.纵观单元,窥探新意

教材在单元编排的时候,都经过精心的设计,每一课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关联性,通过大致地了解整个单元的文章,有助于学生更好体会编者的用意。如七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以爱国为主线,展示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人物形象,爱国的表现形式迥然不同。带着这种理解去品读每一篇课文,学生可以通过文本解读,悟出一些共性中的个性,理解到一些新意。

四、及时挖掘,体现文本解读的深度

课文所包含的作者意图往往藏在最深处,只有善于由表及里,纵深挖掘,才能真正把握其思想。我们一般分三步来实现深度目标:

1.整体感知,触动心灵

要求读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文章产生大致的理解与感悟。比如在教学八下年级《端午的鸭蛋》,教师可以这么做:

第一步,导入教学(出示一些民间歌谣):请你发现里边写到哪些端午风俗?(包粽子、烧艾叶、插桃枝、赛龙舟……)端午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各地的风俗不太一样。作家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端午的鸭蛋》。

第二步,提问:汪曾祺的家乡在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呢?

他对哪一种风俗最感兴趣?

第三步,材料介入:儿时故乡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罩上一层光辉。其实汪曾祺在家乡只呆了短短的十九年,成年后更多的时间生活在北京,但他魂牵梦绕的依然是他的家乡,他家乡的鸭蛋。请划出你认为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的句子,说一说品出了什么味道。

第四步:引导思考:在同学们的朗读声中,老师听到了作者作为高邮人的自豪感,从作者钟爱的鸭蛋中你还能品出什么味道吗?(赞美与自豪都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

上述教学,教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时不多,却让学生实现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为后边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

2.品悟关键,感动心灵

每一篇课文往往有一些关键性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在文章中作为段落的主旨,或者点明文章的中心,或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的还或明或暗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对此,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品悟。比如七年级上册《忆读书》一课,文章开头一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读书的喜爱之情,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还有“读书好,多读书,读好書”作为文章的结尾句,有着深深的意蕴。不仅总结了全文,而且表达了读书的要领,同时也能让读者深深感受到冰心对于读书的热爱之情。教师除了要引领学生学习文中的读书历程,还要让他们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冰心的读书态度与情感。

3.结合体验,冲击心灵

有的文章之所以成功,可能并不是因为其文学功底深厚,也不是因为语言华丽,只是源于其贴近读者内心,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感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应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例如在学习《回忆我的母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母亲的联想来体会作者对于母亲的爱,感悟文中母亲的美好品质,对课文的认知与感悟才能更深刻。

五、慎谈“创新”,体现文本解读的精度

当前,我们发现课堂中存在一些与作者意图相矛盾的“创新化”解读,看上去似乎很合理,但总感觉舍本逐末、混淆视听。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在《背影》一文中父亲爬过月台去买桔子是违规的行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打斗场面比较暴力与血腥,应当视为违反法治社会精神的不人道行为;再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根本没有移山的足够能力,不如赚钱去城里买套房子更现实。如果教师漠视这些问题,不但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会脱离语文教学育人的方向。

在诗歌欣赏中,倡导“无理而妙”,因为文学艺术首先是一种艺术,它首先打动的是人们的感性的力量。正因为愚公力量明显不足,那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感动山神,最终才能移山成功。相反,如果什么现代化的机械都有了,作品就失去了其艺术价值。《背影》中的父亲年迈体弱,还要拼命地爬过月台去买桔子,才显得父子情深,否则要是在站台上就能买到桔子,这样就会失去情感美了。

总之,文本解读之道,需要遵循文学本身的规律,按照课程目标的指引去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落实角度、挖掘深度、拓展广度、定位厚度,把握精度,语文学习能力才会得到更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误区与解决对策研究[J]. 黄芳. 新课程(下) 2017年09期

[2]文本解读的要义在于找准教学点[J]. 滕云. 教学与管理 2015年26期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横竖之间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导写理性与感性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