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提升

2018-05-14徐兴林孙兆忠张艳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胜任力自我效能感应用型人才

徐兴林 孙兆忠 张艳

[摘要]民办高校辅导员承担着比公办高校辅导员更为繁重复杂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其队伍建设状况关乎人才培养质量乃至民办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民办高校辅导员不断提升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对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发挥着关键作用。分析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的现状,厘清存在的突出问题,尝试从民办高校、民办高校辅导员及外部环境三个层面探究提升民办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的路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 辅导员 应用型人才 自我效能感 胜任力

[作者简介]徐兴林(1978- ),男,山东梁山人,青岛黄海学院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硕士;孙兆忠(1978- ),男,山东泰安人,青岛黄海学院,讲师;张艳(1980- ),女,山东青岛人,青岛黄海学院,副教授,硕士。(山东 青岛 26642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6-0087-05

一、引言

民办高校辅导员是指在非公有制企业(团体)或个人自筹经费创建的高校中从事大学生思政教育(含网络思政)、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日常事务管理、学费催缴、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校园危机事件应对、指导就业及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人,具有教师和干部(学生管理者)双重身份。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源于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1977年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是指在特定情境中,个人对自我某种业务能力的自信程度,是否相信自己或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胜任力(Competence)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组织行为研究者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在1973年提出的。1994年,莱尔·斯宾塞(Lyle·Spencer)和麦克利兰进一步明确了胜任力的定义:胜任力是指特质、动机、自我概念、社会角色、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等可以准确测量并能够把高绩效员工与一般绩效员工相区别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

在民办高校中,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主体,是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者,肩负着比公办高校辅导员更为繁重复杂的工作任务,关系着民办高校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培育,还深刻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民办高校自身的长远健康发展。民办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是指民办大学中辅导员对本职工作及自身工作能力的主观判断与个体感受,也是对自己从事辅导员工作所具备能力的感知与自信程度。民办高校辅导员胜任力就是民办大学中教职工在辅导员岗位业绩卓越者和表现一般者区别开来的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由此可见,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侧重于主观感受,辅导员胜任力侧重于客观评价,两者是辅导员自身业务能力的两个维度,相辅相成。民办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状况影响其工作动力的大小、工作绩效的高低与工作目标的能否实现,也关乎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民办高校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不断提升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对优化育人机制、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探究民办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提升的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的现状分析

为深入了解民办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的现状,课题组在山东省内部分民办高校辅导员群体中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份,有效回收率90%。其中男82人,女98人;工作年限0~2年61人,3~5年63人,6~8年33人,9~12年13人,12年以上10人;专科19人,本科91人,硕士研究生70人;无职称82人,初级52人,中级38人,副高6人,正高2人;二级学院学工主任或团总支书记12人,普通辅导员168人;无党团工作经历23人,有党团工作经历157人。

在自我效能感方面,民办高校辅导员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许多人表示自己选择做辅导员工作是无奈之举,对工作信心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倦怠。男性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比女性辅导员略高,高学历、高职称的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普遍高于低学历、低职称的辅导员;工作3~5年的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高于0~2年与6~8年的辅导员;9~12年及12年以上的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呈下降趋势,并且工作年限越长,工作倦怠程度越高;担任过领导职务的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普遍高于普通辅导员,曾有过党团工作经历的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略高于无党团工作经历的辅导员。

在胜任力方面,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胜任力跟工作年限基本呈正相关,工作年限越长,积累的工作经验越丰富,胜任力也更强,但也有工作年限很长、胜任力低的少数个案;胜任力与学历无直接关联,有的专科、本科学历的辅导员的胜任力甚至超过了硕士学历的辅导员;有党团工作经历的辅导员的胜任力明显高于无党团工作经历的辅导员。另据调查,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与自身学科专业背景有一定关联,但关联度不太大;经常接受专业培训的辅导员的胜任力明显高于没有参加或很少参加专业培训的辅导员。

根据笔者对部分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专职辅导员年龄35岁以下的占78.2%。民办高校辅导员大部分属于青壮年,自我意识和个性觀念较强,尽管已具备教师和干部(学生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但非常关注社会对自己的评价,看重自身在工作单位的地位。与公办高校辅导员相比,民办高校辅导员面对的学生群体综合素质偏低,管理难度较大,工作负担较重,科研动力及能力都偏弱,发展空间较小,社会地位较低,特别是福利待遇不太稳定,多数入的是企业保险,缺乏“归属感”,有严重的后顾之忧,自我效能感弱与胜任力较低的现象普遍存在。民办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责任感、教育指导能力、学习创新与沟通协调能力等有待提升。鉴于以上分析,民办高校应坚持“知行合一、理实协同”的原则,全面培养与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

三、民办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的问题分析

笔者对调研数据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入比较研究,发现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民办高校对提升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重视力度不够

当前,尽管大部分民办高校已经认识到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紧迫性,深刻理解了全面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对提高办学质量的重大意义,也制定出台了相关规划和配套政策,但是,有些规划流于形式,配套政策难以落地,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仍处于较低水平。

多数民办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繁杂,存在知识面与视野较狭窄、理论水平与实践创新能力欠缺、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不强、人格魅力不足以及易冲动极端等问题。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度不足,辅导员所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与他们担负的教育、管理及服务学生的现实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对以上问题,民办高校还缺乏必要的清醒认识,尚未引起高度重视。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责任感有待提升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辅导员同样要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能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政策。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民办高校辅导员在政治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政治鉴别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甚至存在错误认识,这源于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相对薄弱。可见,民办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辅导员必须具备强烈的职业责任感,要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民办高校学生总体素质偏低、自控能力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境优越、个性张扬,但学习动力不足。民办高校辅导员承担的学生工作任务繁重复杂,心理压力较大,部分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有排斥情绪,责任心有所欠缺。在当前新常态下,要求民办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上与行为上的指引者,甘愿为学生全面发展默默付出,严谨细致地做好学生日常管理与服务,经常深入学生课堂、学生宿舍以及参与到各种学生活动中,为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积极作用。

(三)民办高校辅导员的教育指导能力偏低

民办高校辅导员肩负着教育、管理、服务等繁杂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辅导员要因人而异,引导每个学生准确地认识自我价值,具备对应用型人才未来长远发展进行科学系统指导的能力,包括思政教育能力、心理辅导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乃至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力等。

民办高校辅导员较少有机会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的培训,这导致绝大多数辅导员的教育指导能力偏低,须全面提升。

(四)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学习创新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不足

学习创新能力是民办高校持续提升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的核心。民办高校辅导员只有不断强化学习,与时俱进,掌握相关理论及业务技能,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的业务学习热情不高,创新意识较为淡薄,创新能力不足。

调查发现,民办高校辅导员的沟通协调能力尚需提升。民办高校辅导员在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利用手机等新媒体了解学生特点、特长等方面存在欠缺,沟通协调工作尚存不足。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要求民办高校辅导员根据情景变化与工作需要,能灵活地运用沟通媒介、沟通策略理性巧妙地处理好与上级领导、同事、学生等的人际关系;能妥善处理好与本校内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业务关系,从而为应用型人才的全面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四、提高民办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的路径

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对提高育人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全面提升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需要民办高校层面、辅导员层面的共同参与以及政策环境的创设,从而形成合力。

(一)民办高校层面

1.精心选拔辅导员并关注个人特点。民办高校要认真执行国家相关政策,严格把好辅导员选聘关,适时、适情、适当地加入其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等参考指标,精心选拔在思想政治素质、人格特质及业务能力等方面胜任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每个民办高校辅导员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对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辅导员的工作年限、年龄、性别等均会使得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不同。因此,民办高校管理者应参照辅导员不同的个性特征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设立相应的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激励辅导员提升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

2.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研究,科学制订改善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案。民办高校要为辅导员拓展更多培训、进修的机会与渠道。辅导员培训一定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民办高校要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民办高校应构建辅导员培养长效机制,设立辅导员专项培训资金,加强辅导员专业化与职业化培训,不断推进辅导员队伍科学发展。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辅导员分批次提升学历,要求所进修专业必须与辅导员业务相关,比如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民办高校通过对辅导员开展系列培训与进修,培育辅导员形成与民办高校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增强辅导员教育、管理及服务学生的能力,提升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

3.协助辅导员设计符合自身特點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岗位很容易让人产生职业恐慌,个别辅导员甚至认为一辈子就要坚守这一个岗位。还有人对辅导员工作了解不深,不能正确认识此项工作的崇高价值,以致工作态度消极,效率低下。因此,民办高校要汲取成功经验,不断提升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民办高校可设定多个辅导员发展方向,使得一线辅导员在履行职责之余有机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例如,民办高校可支持部分辅导员成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的专业人士。具体做法是,组织辅导员参加相关专题培训,使他们熟悉国家就业、创业政策,掌握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理论,具备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就业创业实践指导的业务技能。

4.重视辅导员科学研究及督导考核工作。民办高校要健全机制,积极引导辅导员围绕“党的政策理论”“辅导员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育人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党团、学团组织管理”等专题开展学术研究,为辅导员教育管理服务学生助力。民办高校要探索构建由校领导、学生处、教务处、督察室、任课教师、学生干部、学生代表等多层面人员组成的辅导员工作督导机构,加强对辅导员的业务督导和考核。

5.注重对辅导员轮岗与工作职位的调整。岗位的合理轮换与职位的科学调整,既有助于缓解辅导员的工作疲劳感和枯燥感,又有利于消除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有利于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由此可见,民办高校管理者在辅导员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其岗位的合理轮换与职位的科学调整,帮助其提高对民办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认识。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自身层面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办高校辅导员要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自我调整完善,不断提升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民办高校辅导员要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线与正确方向,顺应新的时代要求,引导应用型人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办高校辅导员要将各种正确、先进的思想传递给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最优秀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2.多措并举提升综合业务素质。笔者从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中提炼出学生管理、人际协调和情绪调节三个因子;从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中提炼出工作态度、工作价值观和工作能力三个因子。这样,民办高校辅导员便可从六个方面着手,循序渐进,全面提升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一是辅导员要坚信自己能干好学生管理工作,同时能从学生管理工作中取得非凡业绩,获得满足感;二是辅导员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与同事、领导、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工作开展造就良好的“人脉”;三是辅导员要运用正确方式思考问题,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四是辅导员要端正态度,培养自身积极的工作心态,积极进取,勇于担当;五是辅导员要树立良好的与民办高校教育工作相匹配的价值观,与学校协同发展;六是辅导员要完善培养机制,全面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

3.科学调适心态克服职业倦怠。民办高校辅导员要调整心态,克服并改变对本职工作的不合理认知。困扰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因素不仅仅源于辅导员工作本身,还来自于辅导员本人对其工作的不正确认识与评价。尽管现实困境与不合理观念制约着民办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的提升,使辅导员产生消极情绪,甚至职业倦怠,但是,民办高校辅导员应理性智慧地对待辅导员职业,主动挖掘自身潜质并突破不合理评价体系的羁绊,坚信辅导员工作的崇高价值与重大作用,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良好的情绪,不断提升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

(三)政策环境层面

1.与时俱进科学制定政策。坚持党的领导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特色,也是新时代我国民办高校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根本依据。教育主管部门要彰显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的要求,与时俱进,探索制定更加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科学化建设的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政策,从而不断提升民办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持续增强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为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2.积极营造良好环境。一个人对职业的认同感与幸福感既源于自我对职业的喜爱,又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认可与尊重休戚相关。教育部门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民办高校发展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要采取切实举措,不断增强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社会认同感和職业幸福感,激发他们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广泛宣传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重要性及职业价值,营造尊重与关爱辅导员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指数与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路杨,冯洁惠.自我效能理论在护理领域的研究现状[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4).

[2]毛霞.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特征构成及培养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

[3]曹科岩,梁金玉.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现状的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

[4]吕素香.基于胜任特征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培养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6(7).

[5]曹科岩,陈国梁.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5).

[6]郑丹丹.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胜任力现状调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

[7]方海明,吴婉湘,李新宇.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感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3).

[8]刘宏达.中国特色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多维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11).

猜你喜欢

胜任力自我效能感应用型人才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处级领导干部胜任力的自我评估与模型建构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浅议文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