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应用型院校初任教师专业发展

2018-05-14刘三华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生态学专业发展

[摘要]文章阐述了生态学相关理论,分析了生态学视角下应用型院校初任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专业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能力欠缺、专业情意淡漠,进而提出了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应用型院校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注重整体效应,创设和谐共生发展的学校人文环境;遵循耐度和最适度定律,完善初任教师的各项制度保障,以期稳固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结构,促进应用型院校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态学 应用型院校 初任教师 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刘三华(1979- ),男,湖南冷水江人,广州工商学院,讲师,硕士。(广东 广州 510850)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6-0079-04

应用型院校初任教师进入新环境后,环境的剧变会对其专业发展形成巨大的影响。应用型院校初任教师要在新环境中实现自身专业能力与素养的快速发展,不仅要在专业能力上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也要注重与新环境相融合。因此,从生态学視角出发,研究应用型院校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学相关理论

教育生态是指教育实施的理论基础、实施过程、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因素。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理论与教育发展规律的重要参考,也是教育理念创新与现代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教育具有群体性和个体性特点,这与教育的社会服务特点相一致,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公众提供普适性教育,也要针对个体需求提供特异性服务。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称为限制因子,能量流和信息流是教育生态学的主要限制因子。教育参与者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一个群体,在研究教育参与者生态构成时,任何个体或群体都有可能成为教育生态的制约因子。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力,及时发现制约因子并消除其影响,才能保证教育系统的发展活力与系统延续性,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反之,如果对于限制因子不加以管理,则可能导致某一限制因子过度生长,最终对教育生态系统产生极大的破坏力。生态系统中的任何元素都具有成为限制因子的潜质,应用型院校要调整好教育生态主体的各因子与自身承受力的关系,更要协调好生态系统中各因子的关系,共同促进教育生态大环境的健康发展。

花盆效应和整体效应是教育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两种生态环境效应。花盆效应是指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大多受整体环境与周围个体的制约,是一种局部生态效应。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人和其他个体就像生态系统中的花盆,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赖环境条件得以生存与发展。同一生态系统内的花盆之间存在明显的资源竞争,竞争是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原动力。同一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人也具有明显竞争关系,如教师之间存在教育质量的竞争、班级之间存在课堂效率与学习资源的竞争、同学之间存在升学名额的竞争等,教育生态系统得以发展延续的主要动力也是竞争。整体效应是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结构单元内不同主体之间共同构成的交互连接的生态系统网络,组成因子的差异性导致其构成的单元之间也存在复杂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系统中不同单元与不同因子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参数及其变量具有相互调节和制约的作用,进而产生整体效应。

二、生态学视角下应用型院校初任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准入学历为博士及以上学历,具备高学历代表教师在某一专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但教师具有突出的科研成果并不代表其对本专业领域的知识结构有深入的了解。很多具有博士学位的应用型院校教师对个人研究领域相关知识了如指掌,但对本专业的其他领域则知之甚少。这种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现象不仅给教师发展带来一定限制,也扩大了教育实施盲区,使教师传授的知识结构范围较窄,不利于学生综合地了解某一学科的发展现状与研究动态。

2.专业能力欠缺。第一,教师教学能力。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课前准备、课堂授课、课后拓展与课程考核等内容。首先,在课前准备中,大部分初任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有限,对部分知识内容的细节把握不准,且因缺乏课程内容设计经验,其课前准备往往与学生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其次,初任教师的课堂授课多按照课前准备的教案完成,在面对课堂突发情况时不能及时调整授课方案,课堂调控能力不足,以致出现教学流程无序、混乱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进度。再次,初任教师为减轻个人工作量,课程考核多采用完成作业、提交课程论文等方式,这种课程考核方式随意性强、针对性差,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部分初任教师专业技能不够娴熟,如粉笔字书写速度较慢、口头表达能力不强、语言发音不准等,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

第二,初任教师班级管理能力。为帮助初任教师尽快了解学校的工作特点与管理流程,大部分应用型院校会在第一年为初任教师安排班主任工作,这项工作是初任教师授课之外的巨大考验。应用型院校班主任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并适当借助学生管理来完成班级管理与思政教育等多方面工作。因此,初任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班级管理不善带来的严重后果,并结合本班级特征与学生需求特点,制定符合班级特色的管理制度,以建立符合教育生态学要求的教育生态平衡环境。初任教师只有用最短的时间寻找到教学工作与班级管理工作的平衡点,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

3.专业情意淡漠。专业情意主要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专业发展规划意识。初任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是其开展工作的重要内在因素,只有充分认同职业,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价值。初任教师对职业认同感也体现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课堂热情。初任教师培养职业认同感要深刻全面地认识工作内容、性质、责任与义务、管理情况、发展动态等,全面、客观地了解职业环境,克服就职初期的困难、疑惑、迷茫等心态,才能尽快熟悉岗位工作,在工作中提升职业认同感,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应用型院校初任教师普遍缺乏专业发展规划意识。一方面,初任教师到岗后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熟悉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思考职业发展规划问题;另一方面,初任教师在不熟悉岗位工作的情况下,难以针对个人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随着工作时间与经验的积累,初任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岗位工作后,对个人职业规划进行认真思考,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职业发展规划。

三、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应用型院校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初任教师工作时间较短、缺乏工作经验,且大部分初任教师存在一定的角色转换困难与疑惑。应用型院校应高度重视初任教师的工作状态与心理状态变化,帮助其熟悉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以出色地完成教学工作,尽快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1.注重整体效应,创设和谐共生发展的学校人文环境。第一,营造合作型教师团队文化。教师团队文化与校园文化均属于群体文化范畴,两者之间存在一致性,但教师团队文化更注重对教师主观能动性、积极性的激发,是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是团队精神与教育信念的体现。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只有经常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教育实施的新思维、新技巧、新理念,才能更好地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增强职业认同感。

初任教师履职初期会因不熟悉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遇到各种问题,初任教师要努力克服新履职的种种困难,应用型院校也要加强对初任教师的引导与关怀,安排同专业、同办公室的前辈教师主动关心初任教师的工作、生活、心态等,共同构建友好、团结、协作的教师工作氛围,优化教育群体生态的整体构造,从而形成团队合力,充分发挥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

第二,构建良好的校园工作环境。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提高教师团队工作效率、保证教育质量、促进教育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良好校园工作环境建设应从物质环境建设与精神环境建设两方面进行。(1)物质环境建设方面。首先,初任教师刚刚走出校园,在住房、社交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经济压力与精神压力,应用型院校应加强对初任教师的关心,为其提供合理的薪资待遇,解决其生活的后顾之忧。其次,应用型院校应设立科研启动资金,构建初任教师职业发展培训制度,积极为初任教师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保证初任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最后,应用型院校还要大力完善课堂软硬件设施。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应用型院校只有不断完善教育软硬件设施,才能更好地帮助初任教师完成课前准备、课堂授课与课程考察等教学过程。(2)精神环境建设方面。精神环境是隐形的,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全体教师的工作状态与工作效率。应用型院校应培养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这种良好的精神风貌主要指校风与学风。校风是指学校教育理念在教师工作态度上的体现,学风是指高校学术诚信之风。应用型院校还应针对教师工作时间特点,合理规划一系列内部学术交流与休闲娱乐活动,以帮助教师舒缓压力,增进教师之间情感,提升团队凝聚力。

第三,加强对初任教师的专业领导。领导的认可和肯定是初任教师第一阶段工作的主要动力。校领导尤其是校长应主动关注初任教师的工作动态,对于积极、勤奋、努力的初任教师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存在困难的初任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与指导,校长还要对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专业技能培训、科研工作开展、人文素养培养等方面提供指导与建议,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从教育管理层面加强对初任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

2.遵循耐度和最适度定律,完善初任教师的各项制度保障。第一,完善新履职教师的入职培训制度。新履职教师处于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社会角色转换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初任教师对工作内容与环境等方面了解有限,且工作困难突出、情绪波动大。应用型院校要制定科学、完善的新履职教师上岗前培训制度,组织初任教师学习学校的管理层结构、管理制度、整体教育资源分布状况、校园文化、校园环境、教师薪资福利、基本作息時间等,使初任教师尽快熟悉校园环境与工作环境、知晓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学科,以通过岗前培训提升初任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工作热情,帮助其顺利投入正常工作。

第二,建立“以老带新”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应用型院校初任教师大部分是刚走出校园的青年教师,是学校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应得到高度重视并加以重点培养。目前,大部分高校均采用“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等形式开展青年教师培训工作,应用型院校在开展初任教师专业能力培训时,也应制定类似“师徒帮带”的培训制度,聘请本校资深教师作为导师,与青年教师结成“一对一”帮对。初任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关教学、科研等工作,导师为其提供教育技能指导、科研经费资助、专业知识培训等多方面帮助。应用型院校应制定考评竞争机制,将青年教师教学技能与科研成果的考核与结对导师的奖金挂钩,并设立“一二三等奖”,以鼓励青年教师进行良性竞争。

第三,完善初任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制度。应用型院校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学生学习的行为榜样,教师应从学习、生活的每个方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完善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制度可以从三方面来进行:一是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资源,建立师德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初任教师进行教师德育培训,并通过学习国家相关教育政策、学校教育管理改革动态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等,共建良好师德文化氛围;二是加强师生交流沟通,通过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体育比赛、文艺表演等活动,增进师生情感,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三是设立“师生午餐会”,邀请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需求,也为教师完善个人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第四,建立系统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科学系统的教师评价制度是应用型院校管理制度科学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应用型院校鼓励初任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团队活力的重要手段。科学系统的教师评价制度包括对教师教育技能及教学成果、科研技能与科研成果、学生德育教育及教育成果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评价制度还应随着学校发展与教师职能的变化而不断完善,以科学、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工作能力,且评价结果要始终与教师绩效奖金、职称评定等工作挂钩,以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跃文.从教师教育一体化探究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18).

[2]周侠.入职培训:促进高校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教育探索,2011(5).

[3]李莉.电子档案袋——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

[4]常兴邦,杨雪香.高校初任数学教师校本培训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4).

[5]施亚,陈琳.高校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分析——基于教学学术的分析框架[J].中国成人教育,2016(24).

[6]袁丽,刘维兰,黄运红.澳大利亚维州基于教师专业学习理念引领下的初任教师培训模式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2(5).

猜你喜欢

应用型院校生态学专业发展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理念与框架设计
试论应用型院校教学与科研评价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