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灌肠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可行性分析
2018-05-14任朝泽
任朝泽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灌肠疗法治疗盆腔炎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患者将此次研究的患者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患者(n=10),则另外一组为治疗组患者(n=10),且给予对照组患者采取口服中药汤剂治疗的方式实施治疗,则针对治疗组患者采取中药灌肠疗法的方式实施治疗,1d/次,每次0.5h,20d为一个治疗疗程。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60.0%)显著低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0.0%),对比两组间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不同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情况发现,治疗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慢性盆腔炎患者,采取中医灌肠治疗法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采用此种方法不但无显著副作用,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而且非常经济实用,因此在实际临床当中值得对中医灌肠治疗方法进行大力的推广和采用。
【关键词】中药;灌肠疗法;慢性盆腔炎
在妇科当中盆腔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且发作容易反复,炎症可能会局限发生在某个部位,但也有可能炎症会在某几个部位同时发生。根据盆腔炎的实际临床表现和发病的过程,又可以将其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种。比如像盆腔腹膜炎、子宫内膜炎及输卵管炎等都属于盆腔炎,而慢性盆腔炎在实际临床当中较为多见。慢性盆腔炎主要是指女性诸如生殖器等发生的慢性炎症。慢性盆腔炎有着较长的病程,且治疗的时间也比较漫长,因此长时间如果采用抗生素,患者体内就会有耐药菌产生,因此采用光谱抗生素进行治疗,不但治疗效果不具有显著性,而且也很难治疗患者的疾病,与此同时还会在机体抵抗力出现下降时,呈现出亚急性或者是急性的情况发生,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并对中医灌肠疗法治疗盆腔炎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旨在为患者的临床治疗寻找一个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现将研究的内容整合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患者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为(38±0.6)岁,此次研究的20例患者中都存在性生活,患者的患病时间为7~42天。在本次的研究当中,有6例患者盆腔受到了长时间的感染,且腹胀、月经不调等情况主要症状。患者在前期发病时,会有诸如打寒战的情况伴随,身体温度也会身高,且会高达37.5℃~38.5℃。经过对患者的身体进行各项检查之后,发现患者有将此次研究的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患者将此次研究的患者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患者(n=10),则另外一组为治疗组患者(n=10),且给予对照组患者采取口服中药汤剂治疗的方式实施治疗,则针对治疗组患者采取中药灌肠疗法的方式实施治疗。
1.2诊断标准
对和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相符合的患者,和中医湿毒型、湿热型及寒湿型相符合的盆腔炎患者,而且并未采取过其他治疗方法治疗的患者,诸如口服其他治疗盆腔炎药物或者是中成药等,均可以纳入此次实验病例当中。此次研究的患者在实际临床上表现存在明显的差异,大部分患者有或者是并无明确的感染史,在部分术后会有放射至阴部的情况发生,如果受到劳累后,会有月经失调德国情况伴随发生;妇科对患者的子宫活动固定或者是受限,及下腹压痛实施检查,发现触及到条索状物或者是附件区有增厚的情况存在;经采取B超显示盆腔存在积液的情况,且腹部有包块,但是对肌瘤等非炎性包块排除在外。
1.3方法
治疗组:针对此次研究的治疗组患者,则给予患者采取中药灌肠的方式实施治疗,详细方法:第一,先对药液进行温热,直至40℃左右时说明药液已经温热完毕,然后就是需要把铺布铺在治疗床上,这个时候的患者需要让其取患者左侧卧位,采用注射器的方式全部抽取药物,然后在注射器的前端采用一次性导尿管的方式,将其末端插入到注射器的前端上,然后推至药液直至导尿管的前端,并把导尿管的空气全部排干净,然后先蘸取少量的润滑剂,并让导尿管的前端处进行蘸取,把药物注入到离肛门处大概5~7cm处,需要注意的是药物需要抽取两次。第二,待注入的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叮嘱患者按照仰卧位的方式,并尽可的让下腹部处于暴露的状态。然后对患者的下腹部进行照射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红外线治疗灯。第三,在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需要有着丰富经验的医生进行诊断,然后经过对患者的综合诊断之后,只要是经过确诊妇科炎症的患者,均对患者可以采取上述的方式。第四,煎药方法:煎药煮药时则同样需要有着丰富经验的药师进行,待对药物煎煮完成之后,然后就需要浓缩并对已经煎煮好的药物进行取汁,取计量为每剂100mL。第五,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准确的把握好药物的温度,大约接近40℃左右为最合适。第六,操作者应该由对灌肠技能掌握的比较熟练的专业护士进行操作。7)1d/次,每次0.5h,20d为一个治疗疗程。8)选择治疗时机:在实际治疗时选择在非经期进行治疗,多数情况下在经后开始实施治疗,连读治疗20d。
对照组:针对此次研究的对照组患者采取中药汤剂口服的治疗方式,每天早上和晚上各服用1剂。20d为一个治疗疗程。
1.4评价标准
对《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参照,并将其作为此次对患者的主要评价标准:1)治愈:患者的实际临床症状彻底消失,经对患者采取B超和妇科检查均显示为正常,停药30d后患者并未发生复发的情况;2)有效:在对患者检查时,发现在临床上患者的症状均得到了显著的好转,而对患者采取妇科检查的方式,则发现患者的子宫压痛情况得到了显著的好转,包块相比较治疗前也明显缩小,而采取B超对患者进行复查时发现,患者的附件也相比较治疗前有了明显的缩小;3)无效:患者的体征和实际临床症状无明显减轻,经过理化检查不存在显著改善。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临床指标考察项目主要包括四个项目,分别是对患者白带常规正常所需时间、下腹肿胀消失时间、盆腔肿块消失时间以及腰骶疼痛消失时间的考察。
1.5统计学方法
研究通过SPSS 22.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治疗前后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X2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60.0%)显著低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0.0%),对比两组间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结果见表1。
2.2不同组患者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对比
对比不同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情况发现,治疗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结果见表2。
3讨论
我国傳统医疗理论因为最近几年来的不断发展,也让慢性盆腔炎的中医病机变得逐步阐释起来。慢性盆腔炎在中医学理论当中,主要属于“带下”“痛经”等妇科病症范畴,而造成慢性盆腔炎发生的主要病因就是因为气血失和等原因引起的,因此在实际治疗过程当中应该以清热解毒等作为治疗的关键。此次的研究采用的灌肠药物主要由六种药物组成,分别是两面针、败酱草、蒲公英、红藤、三棱及莪术组成,在这其中红藤具有的功效主要是败毒散淤,而败酱草主要具有的功效就是祛瘀止痛及清热解毒,蒲公英主要具有的功效就是清热解毒,而三棱具有的功效主要是祛瘀通经,莪术具有行气止痛的作用,两面针能够起到活血散瘀通络的显著作用,将以上六种药物联合在一起使用能够起到功效主要是软坚散结、活血化瘀及清热解毒的明显作用。
在此次的治疗过程中,我们针对慢性盆腔炎患者,采取行气止痛及清热解毒的中药灌肠方法实施治疗,不但能够让患者盆腔局部发生粘连的情况得到软化,同时还能够显著的改善盆腔器官的血液循环,让药物在子宫周围直接浸润湿透,直接达到患者的病灶中,具有非常快的作用,而且中药灌肠和中药热敷并无痛苦,也不存在不良反应情况,效果具有准确性,极易让患者接受,和单纯应用中药汤剂治疗的方式相对比,具有显著的优势。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60.0%)显著低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0.0%),对比两组间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不同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情况发现,治疗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针对慢性盆腔炎患者采取中药灌肠的方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这和文献中谢琼的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针对慢性盆腔炎患者,采取中医灌肠治疗法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采用此种方法不但无显著副作用,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而且非常经济实用,因此在实际临床当中值得对中医灌肠治疗方法进行大力的推广和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