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

2018-05-14李松龄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制度安排新时代

摘要: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内容非常广泛,它是指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平衡充分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基础,如果区域经济能够平衡充分发展,其他各方面的平衡充分发展就有了物质财富的保障。劳动力和资本是经济发展的两大基本要素,区域劳动力和资本能够实现平衡充分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有了基本保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以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改革,在要素自由流动、价格灵活反应、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实现区域劳动力和资本的平衡充分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需要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通过深化政治、文化、社會、生态等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区域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平衡充分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 区域协调发展; 制度安排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8)04-0124-11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是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二是要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三是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四是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1]32-33我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加大力度”、“强化举措”、“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引领”等富有针对性的词汇,阐述东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协调发展的政策主张,充分表达了党中央胸有成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决心和信心。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认真研究和辩证认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需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揭示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二是在辩证认识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充分揭示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形成原因;三是需要针对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形成原因,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实现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平衡充分发展;四是辩证认识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内涵的辩证认识

区域协调发展概念的内容非常广泛,指的是不同区域,如,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和发达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的平衡充分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容非常广泛,理论流派也非常之多。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我认为经济的区域平衡充分发展应该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要抓住和解决好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的平衡充分发展就有了可靠的经济基础。所以,我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对象是,以区域经济平衡充分发展作为辩证分析的主要内容。同时,因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提出来并付诸实施的,因此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正是如此,我们应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进行辩证分析。

区域生产力水平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高的东部发达地区,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就要比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得多。所以,区域生产力平衡充分发展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平衡充分发展的程度。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研究区域生产力的平衡充分发展。所谓生产力,是指在劳动过程中结合在一起和共同起作用的生产的物质因素与人的因素的总体的能力。一个区域的物质因素和人的因素的总体能力强,它的生产力水平就高,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也高;一个区域的物质因素和人的因素的总体能力弱,它的生产力水平就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低。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就是活的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作用的劳动力,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就是死的需要与活的劳动力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资本就是生产力的一种重要的物的因素。劳动力和资本的总体能力应该说能够反映生产力的水平。所以说,区域劳动力和资本的平衡充分发展的水平就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平衡充分发展的水平。只要把区域劳动力和资本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弄清楚了,我们也就可以说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搞清楚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和资本是作为商品,由二者的市场价格进行调节,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配置的。劳动力和资本能不能实现区域平衡充分的发展,二者的市场价格的完善程度十分重要。如果二者的市场价格有利于促进区域平衡充分发展,应该说区域市场价格比较完善,能够合理引导要素的流动,区域劳动力和资本也就有可能实现平衡充分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也有可能是比较高的。如果区域市场价格不完善,难以合理引导要素流动,劳动力和资本的平衡充分发展水平就会较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也是比较低的。如果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劳动力和资本的区域平衡充分发展水平即使较低,也能在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朝着平衡充分水平较高的方向发展。如果要素难以流动、价格反应迟钝、竞争不公无序,区域劳动力和资本就不太可能向平衡充分的方向发展。所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和竞争公平有序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因此可以说,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机制就是新时代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把要素市场化配置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固然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对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要素市场化配置这一改革重点,形成和完善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机制,促进区域劳动力和资本的平衡充分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早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价格反应灵活与市场体系的完整性和市场机制的完善性有关。如果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不健全不完善,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就不太可能反应灵活。劳动力价格反应迟钝,难以反映出劳动力的稀缺性,同劳动力紧密结合的资本价格也就不太可能反应灵活,而且也难以反映出资本的稀缺性程度。反过来也是一样。要素市场的完整性和完善性是价格反映灵活的基础,是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一个重要内容。要素自由流动的程度直接反映市场的完善性程度。在行政性垄断和市场垄断比较严重、竞争公平有序的程度较低,也就是市场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要素的流动性是比较差的。如果真是如此,即便政府出台许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要把一个平衡充分发展程度较低的区域劳动力和資本转变为平衡充分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劳动力和资本也是比较困难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也是难以提高的。这就进一步地说明了完善的市场机制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何等重要。

要素能否有效配置是影响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否能够实现要素有效配置,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机制只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影响要素有效配置的另一个方面,而且也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动机、行为选择和风险意识。劳动力的所有者是劳动者,劳动者的利益动机和行为选择是尽可能地实现劳动收入最大化。如果劳动收入被资本利润所挤占,那么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就不太可能充分发挥出来,劳动力的配置也就不能认为是有效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被认为是劳动者的商品,劳动者直接参加劳动,得到的只是与劳动力价值相当的劳动力价格;劳动剩余价值,不管是超额剩余价值还是绝对剩余价值都被资本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是难以充分发挥出来的。就是说,当劳动者认识到他不完全是为自己劳动,而是为他人劳动太多时,他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劳动的积极性。所以,凡是把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社会,都是通过制定劳动定额与收入挂钩的办法,强制发挥劳动力的作用,而不可能是劳动者的自觉劳动。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和谐的劳动关系,支持以人为本的劳动评价尺度。人民是社会的主人,劳动过程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以人为本。[2]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必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平衡区域劳动者的利益关系,以实现区域劳动力的平衡充分发展。

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动机、行为选择和风险意识影响资本的有效配置,区域资本利润的协调平衡程度和区域资本的安全程度(即风险)直接影响区域资本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区域生产力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资本所有者的行为选择是追求资本利润最大化,资本价格是影响资本所有者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如果资本存在风险,即便资本价格再高,资本所有者也不一定让资本流向风险程度高的区域。所以我认为,区域资本的安全性是影响区域资本平衡充分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影响区域资本安全性的因素很多,人们普遍认为,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不稳定,是区域资本不安全的根本原因。但是,即便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政治比较稳定,因为所持意识形态的关系,也会影响资本所有者对资本安全性的认识。如果资本利润被认为是对劳动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那么资本所有者就会认为持有资本或者把资本投资谋利具有政治风险。资本所有者之所以不愿意或者不敢把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怕担政治风险,认为持有资本不安全,风险较大。一些地区的资本发展状况,尤其是私有资本发展的状况较好,比如沿海地区;一些地区的资本发展状况,尤其是私有资本的发展状况较差,比如内陆地区,虽然影响的因素比较复杂,但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影响因素就是思想观念的解放程度。沿海地区的思想观念解放程度明显要比内陆地区高得多,这是区域资本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从而区域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以解决,区域资本自由流动,区域资本协调发展,从而区域经济平衡充分发展就会因为观念障碍而受到一定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的结果来看,要素市场化配置和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动机、行为选择和风险意识是影响区域要素平衡充分发展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但是,毕竟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容不仅仅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且还包括区域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的平衡充分发展。政治、文化和社会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三者的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区域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区域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反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二者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需要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经济与区域生态的关系比较复杂,区域经济的发展可能导致区域生态关系的恶化,但也是区域生态关系改善的基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区域生态可能恶化,但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区域生态能够改善。从总体的发展趋势来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生态关系的改善;区域生态协调发展也必然要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三、区域协调发展存在问题的辩证认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就是说,我国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如果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仅仅理解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或者贫困地区和富裕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只是对既定的现象和事实的外在认识,而不是对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形成根源的内在认识。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象背后有着十分深刻的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我们需要把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观事实同上述辩证认识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深入揭示区域协调发展存在问题的实质。

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是区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其中,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决定其他各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又是由区域要素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决定的,这是区域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所在。就劳动力要素来说,东部地区劳动力的供给不足,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富余;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贫困地区劳动力有余;城市劳动力稀缺,农村劳动力丰富。如果劳动力市场完善,劳动力价格反应灵活,能够反映出劳动力的稀缺性;或者,劳动力要素能够在竞争公平有序的条件下自由流动,那么,就可以通过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改善区域间的劳动力供求关系,实现区域劳动力的平衡充分发展。问题在于:一是劳动力流动的行政性壁垒和市场壁垒客观存在。户籍制度就是多年一直被认为是阻碍劳动力流动的、由行政推行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再说,农民工难以享受城市职工的各种福利待遇,如医疗、保险、教育、住房等等,这些也是障碍劳动力流动的行政性壁垒。二是劳动力公平有序竞争的程度不是很高。一些地区的用人单位仍有许多成文和不成文的规定,妨碍劳动力公平有序的竞争,男女招聘有差别,男女同工不同酬;城市职工歧视农民工等等现象都是劳动力竞争不公无序的体现。三是劳动力价格具有刚性,难以反映劳动力的稀缺性程度。劳动力价格刚性是劳动力要素的一种特殊性质,是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结果,不能说它不合理。但是,劳动力价格刚性又确实是劳动力流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正是因为劳动力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因而很难通过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实现区域劳动力的平衡充分发展。因为劳动力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在经济发展中起积极作用的生产要素,因此劳动力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影响或者决定着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

资本是一个影响生产力水平的重要生产要素。区域资本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影响区域生产力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改革开放的春风由东向西渐进,招商引资、发展资本市场等项政策措施也是率先在东部地区先行先试。东部地区由于重视招商引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经济发展的速度大大快于中西部地区。资本使用能够提高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提高又能增加资本利润,再转化为资本积累。所以,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资本数量和质量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边际递进的规律是区域资本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原因之一。资本要素没有劳动力要素那么多的流动障碍,按理说通过资本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可能缓和区域资本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状况。但是,资本的逐利动机非常强。东部地区的资本利润比中西部地区的资本利润高;发达地区的资本利润比落后地区的资本利润高。资本流动不是由资本较多的东部地区向资本较少的中西部流动,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由后者向前者流动。这也是区域资本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原因之一。从古至今,东部地区的商品经济意识较强,思想比较开放,对引进资本、利用资本、资本收入等问题的认识没有多大的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我认为这是东部地区敢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敢于发展资本的重要原因。思想解放的程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是区域资本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资本虽然是一种死的生产要素,必须同劳动力的结合才能发挥提高生产力水平的作用,但是如果离开资本的作用,劳动力也是无所作為的,所以,区域资本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对区域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区域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虽然是区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基础,但区域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也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内容。在党的统一领导之下,应该说区域政治的平衡充分发展没有多大的问题,但是人们关心政治的程度差异却是影响区域政治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贫困地区关心政治的程度不如发达地区的程度高,农村地区关心政治的程度不如城市地区的程度高,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农村党组织的建设就要比城市差得多。区域政治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状况客观存在。区域文化既受文化传统差异、生活习惯差异的影响,又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制约。东部地区文化的开放程度较高,中西部地区文化的传统意识较强,虽然不能说文化开放就好,文化传统就不好,但这种文化上的差异确实是区域文化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一个原因。文化开放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文化传统地区的经济发展较慢,似乎是既定的事实,区域文化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社会是由共同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的人群形成的,人们在共同物质条件下建立社会组织、制定社会制度、进行社会活动等等都属于社会范畴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组织、社会活动,还是为此而形成的社会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因为区域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东部地区或城市地区的社会组织比较健全、社会制度比较完善、社会活动比较频繁,中西部地区或农村地区明显不如东部地区或城市地区。区域社会发展的上述差异与不同区域人们对社会认知程度上的差别,与经济发展程度对社会意识的影响,与社会传统习惯上存在差别等等都有相当大的关系。自然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经济发展程度的区域差异和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区域差异是形成区域生态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原因。东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较差,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生态环境质量的水平较低;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较好、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生态环境质量的水平较高。农村地区环保意识较差,城市地区环保意识较强,尽管前者自然条件较好,但环境污染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可见,因为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程度、环境保护意识的地区差异客观存在,区域生态也不可避免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发展的差异决定区域协调发展的程度,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必须构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全面促进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平衡充分发展。

四、区域协调发展制度安排的辩证认识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的是要实现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平衡充分发展,需要合理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作为保障。区域经济平衡充分发展,要求要素市场化配置,也就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保障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党的十九大报告把要素市场化配置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固然是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也有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我们应该为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深化改革而努力。“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种种规定和做法”;“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等,能够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区域要素平衡充分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由不平衡不充分向平衡充分的方向发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制度变革对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十分重要。

劳动收入和资本利润的合理分配是影响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流动的重要因素。要保证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劳动力和资本的平衡充分发展,就必须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2]46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的分配制度。我认为,这是一种有利于合理界定劳动收入和资本利润的制度安排,能够促进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区域经济平衡充分发展。所谓坚持按劳分配,就是指劳动贡献应该归劳动者所得,资本贡献应该归资本所有者所得。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就是坚持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完善按要素分配体制机制,就是指要建立健全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有的新体制新机制。坚持按劳分配不能只是作为一种原则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需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的价值形态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实现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曾经提出来的政治主张,所以我认为,建立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的价值形态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符合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理论要求,应该是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坚持的方向。[3]劳动者不只是通过直接参加劳动获得与劳动力价值相当的劳动收入,而且因为建立价值形态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而持有股份拥有一定的财产收入,劳动力的使用生产的劳动力价值及其增值——劳动剩余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归劳动者所有,这就是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有人认为重新建立马克思曾经指出过的个人所有制,不太符合当前的政策要求,因而不合时宜而否定它的正当性,我则认为这是对我国现有政策的死搬硬套和误解。重新建立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的价值形态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4]国有企业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与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相配套,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的价值形态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是完善产权制度改革的明智之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要求。

不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价格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在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价格可能高于劳动力的价值,劳动者的劳动收入除了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外,也有剩余价值的部分。劳动者配置劳动力的积极性有可能调动起来。然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与资本供给的多少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资本供给增加,要求结合的劳动力也会相应增加;资本供给减少,要求结合的劳动力也会减少。资本供给的增加能够提高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程度,从而抬高劳动力的价格。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动力供给丰富,资本供给稀缺,劳动力价格很低,无产阶级非常贫困。现代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丰富,劳动力稀缺,劳动力价格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上升,中产阶层队伍不断扩大。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资本供给稀缺,劳动力供给富余,劳动力价格很低,劳动者收入不高,国外资本纷纷涌入我国。随着招商引资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资本供给状况大大改善,劳动力供求关系也得以较大改善,劳动力价格上升,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水平提高,国外资本也出现退出之势。因此,增加资本供给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能够发挥劳动者有效使用劳动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我们能够有区别地对不同区域制定和实施招商引资和发展资本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就有可能促进区域资本的平衡充分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政策安排,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增加资本供给,改善劳动力供求关系。区域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充分发展,有利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资本要素自由流动与有效利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动机、行为选择和风险意识又是资本要素合理流动与有效利用的影响因素,所以,突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理论禁区,将资本发挥作用而形成的超额剩余价值转化的超额利润归资本所有者所有作为一种新理念,既是实现区域资本平衡充分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理论与时俱进的需要。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生成的,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这种非正式制度看似不如正式制度重要,但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却是根深蒂固。不论是绝对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还是超额剩余价值转化的超额利润,都被认为是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的传统观念,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而且至今还在束缚人们的思想。私有资本不敢做大做强,资本外流的现象比较严重,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受了传统思想认识的影响。凡是传统思想影响较深的区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步伐较慢,私有资本难以做大做强;凡是思想解放的区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较快,私有资本不断壮大,这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原因。党的十九大报告之所以提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21固然是为了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也是为了突破传统思想认识的束缚。因此,我们既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既需要坚持劳动价值理论,也需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通过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政治的平衡充分发展,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需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建设;需要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需要依法治国。由于不同区域人们对政治的关心程度和认识程度上的差异,更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促进区域政治平衡充分发展。区域文化的平衡充分发展,既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發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需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又需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既需要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也需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通过文化体制的深化改革,促进区域文化平衡充分发展。区域社会平衡充分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需要建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社会治理和良好社会秩序的制度安排,保障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通过促进区域教育事业、区域社会保障体系等的平衡充分发展,建立消除贫困的体制机制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区域社会平衡充分发展。区域生态平衡充分发展,需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需要建立健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需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通过解决区域环境突出问题,促进区域生态协调发展。通过实施促进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和制度安排,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五、辩证认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所谓美好生活需要,指的不只是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也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社会指标有更高的要求;不只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也要求满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1]11-12这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趋势和必然要求。所谓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不只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而且也是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只是指发展的量的不平衡不充分,而且也是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不平衡不充分。日益广泛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通过平衡充分的发展来满足,这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办法。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平衡充分发展,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地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东部发达地区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西部贫困地区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不符合新时代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要求。所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只是为了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解决贫困与落后的问题,而且也是为了让这些地区的人民过上同发达地区人民一样的有尊严的美好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说,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可分割的内容,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它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十分重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只是发挥行政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就能解决问题的,也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更需要把行政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过去,在区域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运用较多的是行政这只看得见的手,区域协调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保持这一成果,就需要不断的行政投入,区域协调发展的自我生成机制难以形成。通过辩证认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我们深刻认识到行政这只看得见的手应该在区域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平衡充分发展上更多地发挥主导作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则应该在区域经济平衡充分发展上更多地发挥引导作用。行政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就能较好地实现平衡充分发展。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要能够发挥作用,必须要有完善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制度安排。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也就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完善产权制度就是为了明晰国有资本和国有资产两个层面的产权关系,就必须进行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的改革,就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辩证认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辩证认识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对于理解我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心不动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劳动力和资本两种要素的力量不能忽视。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劳动力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动机、行为选择和风险意识的作用也不能被低估。如果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配置劳动力和资本的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起来,区域劳动力和资本的平衡充分发展也就不太可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也就难以达到。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的利益能够充分体现是调动二者积极性的关键,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得,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应该是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然而,劳动者要能够占有他的劳动成果,劳动力只是作为劳动者的商品是做不到的,只有劳动力能够成为劳动者的资本才有可能实现。劳动力成为劳动者的资本的制度基础是建立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的价值形态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国有企业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为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提供了条件。劳动力资本的概念能否为人们所接受,是劳动力成为劳动者的资本的观念能否确立的关键。有人沿用马克思曾经指出过的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商品而不是劳动者的资本的说法,否定劳动力是资本。其实,马克思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指出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商品,而不是劳动者的资本。“劳动力只是劳动者的财产(它将不断自行更新,自行再生产),而不是他的资本。劳动力是他为了生存而能够不断出卖和必须不断出卖的唯一商品,它只有到了买者即资本家手中,才作为资本(可变资本)起作用。”[5]显然,马克思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才认为劳动力只是劳动者的商品的,但他并没有说在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条件下劳动力也不能是资本。他之所以提出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政治主张,就是认为劳动力不能只是作为劳动者的商品,而且也应该成为劳动者的资本。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区域劳动力平衡充分发展,到劳动力需要成为劳动者的资本的理论推演,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辩证认识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内涵所具有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辩证认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理論内涵,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内容。劳动力是否能够被认为是劳动者的资本,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商品的观念是否需要转变为既是劳动者的商品,又是劳动者的资本的观念,都是传统政治经济学没有探讨或者很少探讨的理论问题,然而又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回答的新问题,更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面临的理论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将劳动力资本理论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超额剩余价值转化的超额利润归资本所有者所得,是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体制机制的一个内容,也是区域资本实现平衡充分发展的需要。但是,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超额剩余价值转化的资本利润归资本所有者所得也是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这种认识就会影响资本所有者有效配置资本的积极性,不利于区域资本平衡充分发展,也就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超额剩余价值是使用资本发展生产力的结果,不使用资本就不太可能提高劳动生产力,也就不可能出现超额剩余价值。应该说,这既是明摆着的事实,也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既然如此,我们就要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充分展现这种道理。如果我们不能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化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揭示资本占有超额剩余价值转化的超额利润的合理性依据,就不能说明资本所有者获得资本收入具有合理性的道理,完善按要素分配体制机制也就似乎是一个没有多大必要的政策概念。由辩证认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到资本所有者需要参与资本收入分配,再到资本占有超额剩余价值转化的超额利润的合理性探讨,说明这种理论认识过程对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内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陈春萍.论和谐劳动关系的人本价值[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77-81.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4.

[4]李松龄.劳动力资本属性的辩证分析与现实意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72-77.

[5]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91.

责任编辑:詹花秀

猜你喜欢

区域协调发展制度安排新时代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核动力财政可持续与财政一体化
如何完善我国政策性金融监督体系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十三五”期间嘉兴市与沪杭同城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