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国藩治家思想的来源、内在逻辑与当代诠释

2018-05-14郝佳婧

湖湘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理论逻辑曾国藩

郝佳婧

摘要:曾国藩的治家思想是我国优质的文化教育资源,深刻彰显了一代中兴名臣齐家思想的真知灼见,具有深厚的思想根基,内蕴着深刻的理论逻辑。曾国藩的治家思想瑕不掩瑜,对其进行历史性回溯、思想性探析与当代性诠释对于当代社会增进邻里亲厚度、促进家庭和谐性和推进消费理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诉求。

关键词:曾国藩;治家思想;历史回溯;理论逻辑;当代诠释

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18)04-0102-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家风的传承与建设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庭作为构成社会整体的基本单位,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1]。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十分注重自身修养,并且治家有方,使曾家人才辈出。“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体孝道”,“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2]可以说,和睦、孝悌、勤俭是曾国藩治家思想的三个重要维度。对曾国藩治家思想进行历史性回溯、思想性探析与当代性诠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现实所需,也是从治家角度入手,升华至治国高度,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价值意蕴。

一、曾国藩治家思想的源头追溯

曾国藩的治家思想是我国的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具有深厚的思想根基。曾国藩治家的思想体系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有益借鉴、家风家训的传承创新与地域文化的教化培育,揭示了其产生与发展的深刻思想根源。

(一)传统文化的有益借鉴

一是孔孟之道的价值引领。儒学对于曾国藩的治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儒家提倡“仁”、“礼”,曾国藩本身是一个十分精通理学、饱读儒家史书典籍的人,因此对于儒家传统文化十分崇敬。曾国藩九岁的时候就可以熟读儒家经典之一《五经》,十岁时候可以熟练的写作八股文,先后在涟滨书院和长沙岳麓书院读书,正是这些经历使曾国藩成长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二是程朱理学的思想精华。曾国藩在翰林书院的学习中,刻苦钻研 《朱子全书》,但曾国藩并不是完全照搬照抄朱熹和二程的传统理学思想,而是创造性的将理学思想与实际情况结合。三是诸子百家的兼收并蓄。曾国藩对于传统理学思想的重要创新之处在于他将不同派别思想重新整合,将儒学思想为主,其他流派思想为辅,形成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和方式,吸纳了道家无为而无不为、以退为进的辩证法思想、法家思想与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曾国藩这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影响了曾家后代的品德和行为,培养出了家族的孝顺子孙与国家的忠心臣子。

(二)家风家训的传承创新

一是传统家风的精神诉求。优良的传统家风总是能对一个家族的品行产生重要的影响,家庭的精神风貌和整体的风气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家庭的和谐至关重要。曾家传统的家风和家训对于曾国藩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的熏陶,因而影响了曾国藩治家思想的内容和曾家后代子孙的品行。二是曾氏家风的品德养成。曾国藩能在齐家方面有着一套完整理论和严密体系的治家思想,使曾家代代人才辈出,与曾国藩从小接受道德良好的家风的熏陶是分不开的。曾国藩是曾家的长子,因此长辈们对于曾国藩的培养十分重视,而曾国藩对于父母和先辈的教诲也始终躬身践行,形成曾国藩治家思想以教育儿女、侄子及后人。三是曾氏家训的理念指引。曾国藩出生于一个官僚世家,家教非常严格。曾国藩从小就受到其祖父和父亲的重要影响,曾兴冈、曾麟书都十分重视家风家训的指引作用。曾国藩的祖父和父亲对于曾国藩的谆谆教诲,正是他对子女和后人同样严格要求的原因之一。

(三)地域文化的教化培育

一是湖湘地域的文化涵养。不同地区的人的脾气秉性各异,可见地域文化对于人的品性塑造有着隐性的力量。湖南传统的地域文化内容广博、源远流长,曾国藩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南人,是必然对湖湘地域文化进行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二是湖南民众的价值观念。湖南人民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与性格特点,他们骁勇善战,生活质朴,倔强勇敢。曾国藩身上也有着湖南人的倔强和勇猛的品质,从不畏惧艰难险阻。湖南人拥有忧患意识和变革思想,有着广阔的胸怀去变革和兼容,这对曾国藩的修身与治家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三是湖湘人民的教化思想。在治家思想中,曾国藩必然会受到当地民众价值观念的浸染。他对自身有着极高的要求,想来严格要求自己,才让他在各个方面都能有着一定的建树和成就,他在教育子女和侄子方面同样有着严厉的态度和严格的要求。曾国藩自幼受到这种良好地域文化的影响,也影响到曾国藩今后的性格特征和人生走向以及教育后代的思想和方法。

二、曾国藩治家思想的内在逻辑

曾国藩治家思想深刻彰显了一代中兴名臣齐家思想的真知灼见,内蕴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和睦、孝悌、勤俭是曾国藩治家思想的三个重要维度,和睦是治家的逻辑使然;勤俭是治家的重要依归;孝悌是治家的力量根基。

(一)和睦:治家的逻辑使然

一是“和”的价值守则。曾国藩自身特别崇尚和睦思想,在家训中也有所体现并将这种传统而具有现实意义的睦邻思想教导给后人。曾国藩主张邻里之间也要和睦,要多多走动巩固感情,但曾国藩并不是盲目的助人为乐,片面的友好相待,而是有原则、有方法的。他一向提倡不能帮助邻里家庭的官司和私事与闲事。曾国藩认为只有和睦的邻里关系才能巩固家族的长久兴旺,很多亲戚和邻居的家庭条件都过于寒微,曾国藩出于热心是一定要给予物质上的帮助的。

二是“睦”的价值取向。家庭和睦与否,衡量的标准之一就是是否能正确对待和处理邻里关系。一个具有高尚修养的人必定不会对邻居尖酸刻薄,一个美满的家庭一定会善待邻居,即“睦邻”。“有钱有酒款待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3]134,戒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也,不可亲慢近邻,酒饭宜松,礼貌宜恭。”[3]131一般來讲,富贵之家总是对贫贱的亲属有些许怠慢,而失去了民心和百姓的口碑。曾国藩教育后代一定要善待四邻,有原则的不管闲事,热心帮助邻居,是对于邻居和自家都是有利的。

三是“和睦”的立体互通。和睦二字应该是并举互通的,一个对上孝敬、对下友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族必然是和谐兴旺的家族,而和睦是维护一个家族秩序的道德纽带与重要标准。曾国藩在治家思想中主张教育后代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有余力应该在经济上扶持邻里。和睦二字的践行应该是立体的,对长辈、平辈、小辈都应该做到以和为贵,对家庭内部、家族内部与家族外部都应该和睦相处。每一个家庭成员应该自身践行,也直接或间接的感染其他成员。

(二)孝悌:治家的力量根基

一是“孝”的文化精髓。曾国藩治家思想中,一直都提倡和强调“孝”的重要性。曾国藩治家思想中明确指出,“孝为家庭之祥瑞,独孝友则立获吉庆。”[3]60“孝”指的是晚辈对于长辈应该尊重恭敬,是作为晚辈应该采取的对长辈的态度,曾国藩是曾家的长子,家里的长辈、平辈和小辈看着曾国藩夫妻二人做事,因此二人要起到示范作用,这也更加督促他们要谨慎自律,为众多弟妹做好榜样。无论是在百年以前还是在当代社会,以孝道来尊敬老人和教化后人,对维系家庭和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悌”的文化内涵。家庭关系内部的和谐与否关系着家庭的和谐与家族的兴衰,而保障着家庭成员之间和谐关系的除了血缘这条生理性的纽带,更需要守孝悌来维系。“悌”是孝的共生性标准,指的是年长者对于年轻者的礼让和爱护,是一个人作为长者对于幼者的友好态度。“悌”的文化内涵与重要性早有记载,《说文》中指出,“悌,善兄弟也”。“悌”即敬爱兄长,友爱弟妹。要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有序,必然要教育后代忠诚孝悌,维护良好的家庭秩序和家庭气氛。

三是“孝悌”的同步共举。曾国藩认为“孝悌”二字是重要的治家原则,并教化后代“孝悌”为治家之根本。曾国藩本人就是“孝悌”二字的践行者。曾国藩将自己的为学、做人、治家、为官、治军等思想汇编成《曾国藩家训》、《曾国藩家书》,汇集了曾国藩写给父母、妻子、兄弟、儿女以及侄子的家书,尽管自己在朝为官,日理万机,但还是按时向家里写家书告知父母自己的近况,問候父母的生活,教育自己的儿女侄子。

(三)勤俭:治家的重要依归

一是“勤”的价值守则。勤即做事尽心尽力,勤勤勉勉。曾国藩在家书中教育儿子“尔尚年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4]当时写下这封家书之时,曾国藩已经为官二十余年,他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没有沾染一丝官场俗气,衣食起居等条件都是遵循着朴素的家风,既能过得起盈余些的生活,也扛得住苦难的磨练,但若是奢侈之极的生活,他自己本身是丝毫不敢沾染的,更教育子孙不可有奢侈之风,坚持勤勉自持。

二是“俭”的文化意蕴。曾国藩在治家方面极力提倡勤俭持家,认为家风质朴、不喜奢华才能成就家族的兴旺和延绵。曾国藩认为官宦之家的子女身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铺张浪费,因此教育后世子孙衣食住行、生活用度必须要和普通人家的子弟大致相同,如若沾染了富家子弟的习气就很难成大事了。勤俭在曾国藩治家思想中有着深刻体现,曾国藩也将这一品质教育给后代,薪火相传。

三是“勤俭”的立体互通。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曾国藩治家思想所推崇备至的。曾国藩教育儿子要勤俭自持。“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5]勤俭既能做到“节流”,积累丰厚的物质财富,积累“家底”,曾国藩饱读诗书,从历朝历代的各种史实中就可以知晓勤俭对自身、对家庭、对国家、对民族的重要性,曾氏传统的家风家训也教导曾国藩及其后世子孙勤俭关系到家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命运,正所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三、曾国藩治家思想的当代诠释

曾国藩的治家思想瑕不掩瑜。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的社会现实,急切呼唤家庭美德的宣扬与道德的依归。和睦思想增进邻里亲厚度;孝悌思想促进家庭和谐性,勤俭助推消费理性化。

(一)和睦的建构导向:增进邻里亲厚度

首先,家庭内部和谐是邻里亲厚度的发展基底。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家庭关系也已经有所变迁,但无论时间如何转变,邻里关系的和睦都是应该引起重视的。现代社会由于城市化的进程的推进,居住方式和社会职业都发生了一定变化,邻里之间的沟通变得少之又少。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各社会单位之间进行友好往来才能使社会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即使是在邻里关系被承重墙阻隔了的邻里一样要注重沟通并且要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曾国藩在家训中提倡对于邻居要热心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对于邻居要和睦友爱,以和为贵。

其次,邻里关系和睦是邻里亲厚度的集中体现。曾国藩本人十分注重对邻里的帮助,不论是在曾国藩平步青云还是穷困潦倒之时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友爱邻里并且以此教导后人。在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内容之一是“友善”,就是指人们在对待他人时应该与人为善,和平友好。从国家的层面来讲,中国也一直秉承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友好”的原则,主张与周边的国家和睦共处,着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将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有机统一,坚持和睦的基本精神,走和平发展道路。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邻里亲厚度的价值延伸。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邻里二字更多意义上指的是左右邻居以及附近住户;而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邻里所涵盖的意义得到延伸,可以将“邻里关系的亲厚度”拓展到国际范围内,拓展应用视角的广度与深度。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政治、文化与生态的全球化趋势促使我国打造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方针,我国与世界人民一道推动人类社会美好未来的建构,对于我国内部的昌盛稳定、和谐繁荣,国际局势的安全稳定与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二)孝悌的互动整合:促进家庭和谐性

首先,对上尊敬是家庭和谐性的现实欲求。孝即为孝顺,是指晚辈应该对于长辈尊敬礼貌,孩子对于父母恭敬孝顺,是家庭关系有序的重要基础。虽然如今的社会已经变得更加民主开放,但是教育后代“行孝悌之义”对于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家庭关系的调整都是必要的。曾国藩治家思想中提倡的孝文化,是要子女为年老的父母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也要满足父母的精神需要。当代的很多的年轻人不能完全履行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也缺乏对父母的关心和理解。因此,在现代的的德育工作中,进行孝文化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对下友爱是家庭和谐性的应然要求。由于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当代社会家庭结构经历了从一对父母多个子女的家庭模式变为独生子女的“4-2-1”家庭,再到现在的“二胎家庭”的变革,家庭关系的处理显得更加重要,独生子女有了弟妹,如何与手足相处成为重要课题。曾国藩在治家思想中指出,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友爱互助,兄友弟恭。独生子女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有了弟妹以后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不适应甚至排斥的心理。因此,对于这些孩子进行孝悌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家国和谐是家庭和谐性的广度拓展。“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構成了社会,是组成国家的基本单位,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家庭的和谐氛围。家庭的和谐必然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曾国藩齐家思想是当代和谐家庭构建的历史范本,十九大更加强调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曾国藩的治家思想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思想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和上升到国家乃至世界与人类的层面的,吸收其中的积极因素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净化社会风气,在全社会形成和谐氛围,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三)勤俭的认同归属:推进消费理性化

首先,勤劳持家消费理性化的应有之义。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十分崇尚“勤俭”二字,曾国藩也是这样教育他的子孙后代的。在今天,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落实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确立,当今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大幅提高。人们出现了盲从消费、感性消费等不理性的消费观念和行为,甚至认为勤俭节约这种品质应该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淡去。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依然存在奢侈之风,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十分提倡光盘行动与勤俭化的生活理念和消费习惯。要实现中国梦,除了要更加努力的发展经济做到“开源”,勤俭节约、避免浪费做到“节流”也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节俭兴家是消费理性化的路径依赖。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与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物质条件取得了质的进展,必然离不开勤劳俭朴这一优良美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骄奢淫逸必然不成,勤俭节约才能最终成就物质生活的富足和道德修养的提升。而勤俭节约既是物质富足的手段,又能达到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方式双赢效果。

最后,适度消费是消费理性化的理性诉求。生活质量飞跃引起了人们消费理念的重大变化,欠考虑实际承受能力更为了彰显身份等非理性的消费观念开始肆意蔓延,甚至影响到了不能明辨是非的青少年群体。重温艰难困苦的年代,吸纳曾国藩家训中提到的节俭用度的思想,是推进当代人消费观念理性化的重要手段,对于当今社会风气是一种精神洗礼,也是一种精神回归,更是一种思想境界。无论物质生活的富足与否,勤俭节约的美德都是中华民族的后代不可丢弃的,适度消费、理性支出,是理性化消费的重要价值诉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12-16(01).

[2]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21-22.

[3]曾国藩.曾国藩家训[M].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

[4]钟叔河.曾国藩教子书[M].长沙:岳麓书社,1986:53-54.

[5]钟叔河.曾国藩往来家书全编(中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88-89.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李 锋

猜你喜欢

理论逻辑曾国藩
跟曾国藩学修身
推荐书目《曾国藩传》
曾国藩的“愚笨”
曾国藩吃牢饭
曾国藩背书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曾国藩遭奚落
浅谈供给侧改革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