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人和社会未来的影响
2018-05-14朱振林丛冠然
朱振林 丛冠然
[摘要]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会带来一系列的巨变:广泛的自动化、智能化将会触及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内的所有工种,使得人类面临大范围失业的压力,带来劳动方式的改变;随着交通条件、通信条件、物流设备和系统的便利化及智能化,人们将日益突破居住、饮食、交往等条件的障碍,沙漠、海洋、高寒地区等目前被人类视为不具备居住条件的地方,将转变为人们趋之若鹜的首选之地,这些都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变;智能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等,使人们的交往更快捷、更方便,进而带来交往方式的改变;借助人工智能,人的视觉、听觉等范围得到极大地拓展,从宇观到微观、从超声波到次声波,更多普通人能够看到、听到光波、电磁波,使人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广域的、不同以往的世界,由于视界和听界的改变,必然使人类的思考方式發生根本的转变。所以,面对种种改变,人类必须尽早提出应对之策。智能工厂、智能农业、智能服务引发的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大面积的失业,简单的应对办法是创造就业机会,高级一点的办法是创造新的业态,更高级的则是改变人们的观念。这不仅在重新定义人工智能,也在重新定义人类。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重新思考人本身的问题,思考人和人工智能的关系问题以及相关的伦理、法律、社会问题。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社会;未来;影响
[中图分类号]B089.3;C9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6-0092-05
自从AlphaGO异军突起战胜人类代表围棋选手韩国的李世石和中国的柯洁,取得了号称人世间最复杂的完全信息的智力运动的优胜之后,再次引发了人们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的思考。“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技术科学。”[1]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试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同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能否制造出能够真正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能否真正拥有智能和自主意识,就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通常分为弱人工智能与强人工智能两类,本文重点探讨弱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的问题。
一、人的行为方式的改变
(一)劳动方式的改变
广泛的自动化、智能化将会触及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内的所有工种,使得人类面临着大范围失业的压力。当前已经广泛应用的“弱人工智能”不仅在工业中广泛应用,如智能化工厂、智能化矿山等,而且在农业领域也正有所突破——翻地、播种、田间管理、收割采摘以及耕地维护等环节,都实现了很高程度的智能化。服务业中的“弱人工智能”从具有体力劳动性质的搬运(智能化港口、车站、空港等)、保安、快递、保姆等,到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自动驾驶、下棋技能、专家系统、自动规划,再到识别技术如机器视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等等,正在全面替代和超越人类。AI正代替人类,至少部分代替人类,许多纯粹体力劳动的职业,甚至高难度带有智力性的职业,人工智能会让很多“认知型工作”被机器代替或部分代替。就连通常人们认为不可替代的、具有创造性的音乐、诗歌、绘画等都出现了替代,甚至组建一支球队这样的事也已经出现被替代的趋势,人工智能通过算法可以发现被低估的球员,并把这些球员组织到一起,从而打造一支几乎战无不胜的队伍。人工智能在计算方面也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人类。有人预计10年后,人工智能将取代世界上90%的翻译、记者、司机、销售、客服、交易员、会计等,其他譬如商业领域的智能高频交易、辅助交易、智能投资顾问、智能理财、电话营销、贷款审批、商业流程自动化等,医学领域的自动化读片、自动和辅助诊断、个性化诊断、基因排序等,教育领域的学习外语、智能选题等,虽不能马上完全被替代,但也存在部分被替代的可能。人工智能不是简单地模仿人类,而是超越和替代人类。总的趋势是,人工智能技术将首先从专业性较强的细分领域开始应用,随着数据库的积累和算法的进步渐渐拓展到生产和服务中的各个领域,汇聚成为通用智能,从而出现无人化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服务关系,由“人——机器(操纵或借助)——劳动对象”[2]变化成“机器人(智能化)——劳动对象”,从而把人排除在外。
(二)生活方式的改变
长时间以来,人的身体(确切地说是身心)始终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超负荷的透支状态。智能化使人真正成为人,人的身心健康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各种“传感器+互联网+算法”等,可以提供贴身的、实时的服务,包括医疗服务。互联网可以根据输入的数据,结合这个人的饮食偏好和个人情趣,订制一整套调养方案(包括作息、餐饮等),也可以提供几套方案供这个人选择。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便携式的人工智能,可以用来学习、阅读、听音乐,可以用来收发邮件、聊天、玩游戏、看视频,可以收听或收看时政信息、天气预报、时间信息、查看地图,可以关注个人健康状况、远程医疗服务、饮食习惯及其监控,可以提供金融服务、教育服务、商旅出行服务,可以通过网购信息和浏览信息等,来分析和判断购买者的偏好。可以说凡是和人有关的事情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从而使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成为可能。智能家居家庭成为真正的休憩港湾,借助智能手机和物联网等,可以实现远程控制,遥控冰箱、汽车、电视、电饭煲、门窗等;智能家政机器人的广泛使用,使人们,特别是妇女,从烦琐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活动,从而实现生活休闲化、休闲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随着交通条件、通信条件、物流设备和系统的便利化、智能化,人们将日益突破居住、饮食、交往等条件的障碍,沙漠、海洋、高寒地区等目前被人类视为不具备居住条件的地方,转变为人们趋之若鹜的首选之地,这些都引起了生活方式的巨变。
(三)交往方式的改变
智能的交通工具、智能的通信工具等,使人们的交往更快捷、更方便。现在开车需要简单操作,智能时代人们只需要说明要去哪就行,自动驾驶汽车便把你送去了。借助智能化工具,人们旅游、探险成为常态,沙漠、深海、高寒、两极地区甚至太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禁地。人们可以跨越时空限制,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无障碍实时交往。远程视频实现了人与人之间,包括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无缝交流,还使草根文化有了更多展现的机会,手机视频为之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实现了更广泛的传播;智能翻译系统基本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快捷的无障碍交流,不论是面对面交谈,还是通过手机等通信工具。多功能交通服务机器人(自动售票机、自动售货机等)能够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而且是周到、优质的服务,从而为出行人提供更加方便的服务。智能化还将提供一种人机交互系统,这种系统由人的机器化,即人向机器学习,转向机器向人靠拢,即机器的人性化。机器具有统计语言模型,可以轻松地学会与人交谈(个性化地),人和机器之间日益默契化,不可分割化、同一化,因而机器具有了人的属性,成了人的助手、仆役;对人而言则是扩大了的我,成了另一个我——副我。人和他人的机器之间发生了微妙的,也更本质的改变,人对待他人的机器如同见到本人,避免对它造成伤害、损坏,因为机器不仅仅是资产,还具备了人的灵性。因此,人和它交往不仅仅存在法律问题,更是存在伦理问题。
(四)思想方式的改变
大量的闲暇时间必然使人们的思考方式发生变化,更加依赖于人工智能,遇到未知的就用手机上网搜一搜,而不再在迷惘中不懈地探索,也不再依赖字典、词典、汇编等大部头的工具书。借助人工智能,人的视觉、听觉等的范围得到极大地拓展,从宇观到微观、从超声波到次声波,更多的普通人能够看到、听到所有的光波、电磁波,使人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广域的、不同以往的世界[3]。视界和听界的改变,必然使人类的思考方式发生很大的甚至是根本的改变,使大脑其余的90%部分得以最大限度地开发。AI突破了人的固有思维及常规定式,说明人们的惯常思维方法存在问题,需要向AI认真学习。围棋世界冠军柯洁在与围棋AI下过棋后无奈地承认:“甚至没有一个人沾到围棋真理的边。”
总结起来,智能化使人们习惯于以下几种思维方式:一是全数据思维将大行其道。人工智能依仗的是全数据,这里的全数据是与统计学的抽样分析相对的,极言它数据的全面性(超大量)、实时性,实际上数据不可能达到完整。人工智能致使统计学在某种程度上失灵,至少应用领域越来越受限。二是分布式思维将大有作为,甚嚣尘上。人工智能内部采取的是分布式、非中心、散点式的数据处理方式,灵活而高效。无机物的信息处理方式反过来教育人类如何能更高效地处理信息和数据,尽管它们无法使用语言,也无意识。大数据使得中控式、中心式、聚合式的信息处理方式使人日益显得力不从心。三是弱中心思维将更有市场,分布式思维要求多个点、分别处理,有点各行其是,但又非常有效,表现为自下而上更多,自发地提供解决的思路和方案或直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自上而下将越来越少,但是责任更重,统筹平衡的事情更多,需要掌握的方式方法更复杂、更多样,表现为更强有力的中心。
二、社会结构的改变
智能机器人的加入,改变的不仅仅是社会结构,还将引起生态系统的巨大变化。人不仅仅需要适应这种变化,更需要重新认识人和人类社会。
(一)管理结构越来越简化
现代社会中人和单位之间的直接关联度越来越小,深度学习使得本来人类独享的开发性智力活动越来越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社会正在划分为三部分:人类组成的家庭世界、以人工智能为主体的工厂世界和协调、链接二者的公共世界。前者按传统价值观判断只是具有消费的意义,后两者按传统价值观判断才具有生产意义。真正能够连接二者的是真正的创意者和设计者,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人。再有就是作为背景的生态环境界,原料资源和人类居住观赏地以及人类和工厂的废弃物容留之地(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原料的利用率会越来越高,相应的废弃物将越来越少)。连接三者的是交换行为——通过交通和贸易等,包括铁路、公路、航运、空运、通信以及流转的物流、信息流等。
(二) 管理层级越来越简单
管理幅度日益扁平化,省县乡三级管理甚至实现省直接管理乡,管理区划层级更简单。随着即时通信及个人和工厂数据(大数据)实时传递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央和地方(个人)的同步性越来越强,管理的中间层越来越显多余,以至于成为中央和地方、个人、工厂之间的障碍。国家的部门因之减少,国民事务部、生产事务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贸易部、外交国防部、探索开发部等,存在少而精的几个部门就行了,就能确保国家的安全高速地运转。之所以能够表面上如此简单,是因为后台有庞大的数据和高效的算法做支撑。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变得越来越依赖数据库,管理方式更简洁高效。一个大型中央数据库,包括生态环境数据库、单位数据库和个人数据库等,可以满足人和单位的各种需求的算法或者辅助决策系统。决策越来越依赖大数据,大到国家外贸的各种指标数据,小到个人数据,包括人类行为数据、基因数据等,人可以根据指标和算法得到最接近于正确的决策。这样完全可以实现计划经济和计划生产。
(三)分布式社会治理
智能化使人越来越个性化,使自下而上重新塑造和构型社会结构成为可能,社会日益通过自发的机制来构型自己,而不是依靠主观的设计、规划来达到某种理想社会,从而实现无目的的目的性或无为而治。另外,社会治理的难度可能越来越简单,但数据量、数据的复杂度越来越大。大众越来越追求猎奇性和标新立异性,一些小概率事件经过手机、电脑、电视等媒体的不断放大,在民众当中形成强烈的影响,以至于把这些小概率事件当作常态事件来对待,甚至成为人们模仿和效仿的对象。挑战不可能某种意义上成为成功的代名词,人们把新奇甚至乖张的事件当作博取关注的手段,这当然不是现在才有的,只不过经过现代的传媒得以强化。无论从社会管理角度还是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讲,都增加了难度——人的自由度增大,而且可模仿和效法的“榜样”俯拾即是,把困难当成挑战的课题,甚至把危险视做游戏的表演,人处于险境而不自知。不过目下政府出“重拳”加以监管,使宣传、传播“怪力乱神”的平台得以惩治,这种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使正能量、主旋律得以弘扬。
(四)对智能机器越来越依赖
“人——机器(工具)”的社会结构,终将被“人——智能机器——机器(工具)”的社会结构所取代。人越来越依赖智能机器,越来越假手智能机器来完成或大部分完成一些烦琐的、繁重的、耗去大量时间的事务性工作和家务劳动,一部分业态式微乃至消亡。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使交通警察越来越少。一部分业态的雇佣人员减少,如建筑业的智能化使人力的建筑工人、养路工人越来越少,智能工厂使雇佣的工人减少。从发展的角度看,从医院、旅馆、饭店、商店、办公室等公共领域,到家庭的勤杂工、保姆等,将大部分由机器人来担任。因此,人们将不得不学会与智能机器相处。人被智能机器包围,更多地通过智能机器同外界打交道。人们有更多时间去从事创造性活动,有更多时间去游玩和鉴赏,可以像马克思说的那样,早上打鱼,下午打猎,晚上从事批判,身心得到极大的解放。新增一部分业态,如行业跨界、“互联网+”等。“互联网+”不仅仅是原有业态与互联网的简单相加,而且可能实现质的飞跃,不僅仅是“1+1大于2”那么简单,而是“1+1=新”,如滴滴打车,使原有业态发生质的飞跃,使得社会普通车辆也加入到出租行列。机器人几乎可以做任何人类所能从事的事情,并且能够做很多人类无法从事的工作,一句话,它们会以你永远都无法达到的速度和准确度以及更低的成本来完成这些工作。
三、变化带来的影响
人工智能给社会带来了两个显著的影响:劳动力市场加速变革和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加剧,此外,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影响。
(一)积极的影响
1.人工智能大规模介入人类生活将颠覆传统认识。传统概念上的底层社会消失殆尽,剥削的对象消失了,自然剥削行为也就不存在了,若干理论也就失去了研究的对象,因而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相反,那些被传统视为无用的阶层将是新的研究重点,他们如何生活、如何消遣、如何思考、如何体认自我、如何与人工智能打交道等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随着人类认识的提高与丰富,生物分类将有大的突破,从高一层次看,动物和植物之间,甚至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有的只是算法上存在着差异,归根结底都是一种算法,本质上在人工智能那里只有算法的不同。民胞物与所言非虚,使人们的认识境界和层次大大提升,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人类的认识远未有止境,可以说“云深不知处”。
2.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做越来越多的事情,从日常起居到生产服务,甚至政治决策,人获得更多的、更大的自由。社会不再需要很多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许多重复的、枯燥的、烦琐的工作不再需要人类亲力亲为,每个人都能在极为人性化的体系和运作模式下,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真正享受每一天,从而使思想更自由自在,人越来越脱离自然的束缚,摆脱自然的牵累,真正过上自由的生活,从事真正属于人类的事业。
3.人们不再为基本生存所困扰。当基尼系数低到可以忽略不计时,衡量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发生变化,更倾向于人是否更能发挥自我、展现自我,更醉心于人的创意和创造力,同时更讲究人的付出和奉献,人究竟能给他人带来多少幸福和欢乐,在一定程度上使摆脱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想成为可能。人工智能带给人类的将是实现物种跃迁,人类至少一只脚已经踏入了跃迁的门槛。
4.创造新的业态和跨界生存。新的业态如私人定制、医疗、教育服务等,实现纯个性化生存;跨界生存如手表行业随着“互联网+”而跨界到保险业、医疗行业等,手表安装芯片可以掌握人的大量数据,再接上互联网,就能实现跨界,衍生出很多新的业态。其他如阿里巴巴、京东等跨界到金融业,腾讯跨界到汽车服务业等。只是新业态也可能或早或晚被人工智能所占据,至少是大部分。
(二)消極的影响
1.自然环境问题。人工智能及其形成的新的社会结构必然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相较于生态自然,人的能力越来越强,破坏力也就越来越大。人工智能使人类拿起更锋利的手术刀,可以更加任意地对自然生态实施快速手术。在人类尚未掌握自然的大部分规律和奥秘的情况下,这样的快速手术可能给自然生态带来不可逆转的危害,人类应该对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威胁给以充分估计。
2.失业比率增加。人工智能造成的业态转型和社会结构的巨变,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民众的失业,使社会岌岌可危,人们终日无所事事。不仅是老少边穷地方的艰苦高危的行业,就连人们争相追求的职位,绝大部分都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相较于人类而言,人工智能完成得更好,且没有安全方面的担心,无后顾之忧。
3.技能提升滞后。很多科技进步会通过让商家重建运营方式来改变游戏规则,这样的组织进化和流程改进不仅经常会淘汰工作岗位,也会淘汰技能。未来失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缺少工作机会,而在于技能提升速度可能跟不上技术发展速度。也就是说,如果完成工作所需的技能快速发展,而劳动力的培训方式却没有重大改变的话,那么技术改变的速度将会远远超过劳动者的适应速度。使人们感受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至少对当下没有准备好的一部分人来说会感受到失业的挫败感、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空虚感、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力感。
4.区域平衡受限。人工智能背后的支撑是高科技,投入巨大且很难获取,其广泛应用必然造成一国内部族际间、阶层间的严重不平衡,而且是不可逆转的、与日俱增的不平衡,国家间的不平衡将越来越大,从而造成更加严重的不平衡,情形与前面相差无几。
进化也就意味着退化,人借助智能机器可能使人不再有获得知识的喜悦,使人懒于思考,造成人们逻辑思维能力的下降。围棋AI AlphaGO战胜韩国的李世石就引发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部分人反倒因围棋AI的提高而兴奋不已,增加了学习探究的兴趣;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人工智能击败了人类,已经成为不可逾越的山峰,人的探究心会降低,这是不是一种退化呢?
四、 重新认识人和社会
智能工厂、智能农业、智能服务引发的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大面积的失业,简单的应对办法是创造就业机会,高级一点的办法是创造新的业态,更高级的办法则是改变人们的观念。这不仅在重新定义人工智能,也在重新定义人类。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重新思考人本身的问题,思考人和人工智能的关系问题以及相关的伦理问题、法律问题、社会问题等。
(一)转变传统观念
摆脱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传统观念,确立人的存在即创造价值的观念。人的存在即产生数据,数据就存在潜在的商业价值和研究价值;另一方面,人只要存在就要消费,而消费即创造价值,因此,人人应当享有无条件基本收入用以维持基本的生存需求。同时,创造更好的社会机制,激发人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动力,如为子女开拓一片空间等,所以不必担心培养懒汉,即使有也不会是很多。
(二)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鼓励生成新的业态,在政策上予以扶持,资金上给予资助,使之快速成长。提前做好规划,一个部门、行业或职业,一旦发现有人要退出的迹象,则事先做好善后工作,及时疏解心理恐慌,安排再就业的培训。
(三)重新规划设计
智能化给人的工作、生活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可能涉及方方面面的影响,从大的功能分区到一家一户、从城市到乡村、从楼堂馆所到家居生活,都涉及重新规划设计。修建道路等也需要重新设计规划,道路的修建不再只为了经济、国防等需要,还要满足人们对休闲的需要,向深山老林、大漠戈壁,向一切险阻荒凉的地方开进。
(四)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培养健康的兴趣和爱好,实际上也是一种教育方式,从小就培养孩子们对海洋、太空、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探索海洋、探索深空、探索微观的爱好,使之具备探索一切未知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提高孩子的审美水平和良好性格;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培养孩子的健身健美和心理健康意识,使孩子从小就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五)改变学习方式
更加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更加注重广泛的知识储备,更加注重加工和集成能力。人如果不学习,不能跟上“互联网+”的步伐,就可能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现有的国际治理结构、社会体制、制度等如果不能跟上“互联网+”的步伐,也可能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
(六)防范人的过度空闲
预防因过度空闲而产生的不良心理问题,避免人们因无所事事而产生的寻衅滋事。加强教育,促使人们转变观念,崇尚以健康生活为荣的生活理念。激发和培养人的兴趣和爱好,组织文体活动,体验生存的美好;加强心理疏导,缓解人们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曹少中,涂序彦.人工智能与人工生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9.
[2][德]克劳斯·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M]. 李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65.
[3][意]卢西亚诺·弗洛里迪.第四次革命[M].王文革,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36-39.
〔责任编辑:徐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