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与发展趋向
2018-05-14邢鹏飞严顺东
邢鹏飞 严顺东
[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凝聚和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精神旗帜。改革开放40年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观念特点而展开,同时又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相辅相成,经历了恢复启动(1978—1985年)、探索突破(1985—1998年)、深入推进(1998—2012年)和创新发展(2012年至今)四大阶段。四十年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积累的宝贵经验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主线;坚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坚持不断推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创新;坚持不断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不断健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制度保障机制。在总结传承改革开放40年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要研究把握并積极适应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观念的代际特征,积极利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优势因素,弥补其不足,促进代际协调发展;要旗帜鲜明地彰显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解决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亮剑”不力的问题和科学研究中形式主义的问题;要在坚持系统思想政治理论灌输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实现课堂主渠道与课外多样渠道相结合、直接途径与间接途径相结合、单向渠道与双向渠道相结合,采取大学生所建议和喜爱的活动方式、社会实践方式、实地参观考察方式和互动参与等方式,扩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周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D24;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6-0018-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五四青年节考察北京大学等多个场合中反复强调青年树立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意义,要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少年群体心中深深扎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1]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主题。回顾、梳理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对于新时代深入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40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40年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调整相辅相成,经历了一个由恢复到创新发展的演变过程。
(一)1978—1985: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经济改革同步启动阶段
高校是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关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要的事业。1977年高等学校恢复招生工作,同时恢复高校政治理论课。在1978年教育部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的第八章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红与专的关系”,“对于高等学校的师生,红的初步要求,就是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自觉自愿为社会主义事业,为人民服务”[2]2。1980年4月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大学与资本主义大学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为人民服务”[2]4。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恢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也得到了系统恢复,逐渐步入正轨。教育部于1982年2月颁发《高等学校学生守则(试行草案)》,其第一条就是要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志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2]15。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拨乱反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80年代的大学生没有经历过旧社会的剥削压迫,缺乏新旧社会的感性认识,对社会主义前途信心不足,产生了一些的错误观念。为此,中宣部、中共中央书记处下发《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8月教育部又下发学习贯彻这一文件的通知,要求高校要教育大学生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热爱祖国、热爱党和热爱社会主义融为一体,热情洋溢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2]17-22。
这一时期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和教育部门的文件精神,扎实地推进工作。一是在教育主渠道方面,注重发挥各门课程的教育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爱国主义理论教育,地理、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侧重发掘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操,自然、工程等课程侧重科学技术领域榜样的宣传,教育大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勤奋学习。二是在其他教育渠道方面,注重通过课外活动渠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班会、团日、讲座、征文、讲演、读书、社会调查、参观革命遗址等方式扩展了教育渠道。三是在教育对象方面,注重根据不同年级、地区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育。
(二)1985—1998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曲折中探索突破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党和国家教育部门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索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和教育部系统部署,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建设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85方案”课程体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向大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知识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认同它同青年一代的密切关系以及青年的崇高责任,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198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不可分,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学习进取上来,防止盲目排外、崇洋媚外和全盘西化思想,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2]49。
这一时期,虽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但是事实上却存在高校并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对四项基本原则认识模糊,缺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认同。大学生没有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干扰,正如大学生反思说:“缺乏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先天不足,免疫力低下”,“没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丧失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因而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侵蚀下,便不自觉地受到影响,导致政治上的盲目性”[3]442。邓小平更是深刻地指出,对青年政治思想教育的放松是十年来我们教育的“最大失误”[4]。思想理论工作者也对此进行了反思,“有一段时间,高校的各种‘沙龙、讨论和许多讲台上,听到的都是‘马列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的阴暗面和西方‘自由民主那一套,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青年学生的心目中怎么能树立起来呢?”一些教师结合自己学生工作的实际谈道:“并不是学生不接受马克思主义,而是我们过去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中,沒有坚持向他们进行有效的灌输和教育”,“高校这块阵地,我们不去灌输,人家就去灌输,这里没有任何客套可讲。我们共产党人不能羞羞答答,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宣传和坚持自己的观点”[3]465。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教委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1992年年初,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三个有利于”标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深刻、精辟的论述,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1992年10月12日,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对邓小平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概括,把它称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5]。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摆在全国人民面前。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994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从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对象、基地建设、社会氛围、必要礼仪、先进典型、组织领导等八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2]139-143。
(三)1998—2012: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推进阶段
为认真扎实有序地做好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中宣部、教育部于1998年6月下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思想政治理论课“98方案”的形成[2]179。“98方案”加大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邓小平理论”的分量。“思想道德修养”成为必修课程,教学内容中专门讲述爱国主义教育,对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优良传统、时代价值、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和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都有详细论述。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千年飞天梦想和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伟大进步,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材料。为此,全国高校广泛开展了以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应对新形势下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第八条要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2]266。为了教育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培养爱国情怀,随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第二章专门讲述继承爱国传统的内容,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学生要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20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进一步增强大学生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指出,大学生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继承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融个人成长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中去,化爱国热情为奋发学习工作和支持奥运之行,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2]370。
(四)2012年至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推动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发展。2013年8月教育部党组下发《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意见》,在全国学校深入开展“三爱”教育。[2]613各高校贯彻文件要求,提高了爱国主义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将教育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主题宣讲活动,融入全国大学生文艺会演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和入学教育中,开展教育专题研究,加强组织领导和督导检查,营造了教育的良好氛围。
2015年12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6]。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共教育部党组下发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实施意见,推动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发展[7]。
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一是加强了大学生爱国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的教育,彰显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教育部门组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史、历史等相关机构团队加强爱国主义理论研究,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阐释清楚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致性,讲清楚否定党史国史及诋毁英雄人物的危害性。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学院建设和教材建设,扎实推进大学生理论武装。二是加强爱国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夯实爱国主义的文化根基。通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开展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活动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延续文化基因,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三是加强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树立爱国情怀与世界眼光。通过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建立健全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和平台资源、加强“中国梦”海外宣传等方式,引导大学生认识爱国主义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四是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高校增强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学各环节,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
二、改革开放40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经验
回顾过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为高校传承和创新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借鉴。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主线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这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斗争实践证明了的客观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空洞口号,它代表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将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相统一,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条主线,是改革开放40年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教育部多次强调要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鲜活生动的教材。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实践,为帮助大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85方案”开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掌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认清形势和任务,激发爱国主义精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成长[2]88。“98方案”的最大特点也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突出邓小平理论在“两课”教学内容中的中心地位,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05方案”把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有力地推进了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推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二)坚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继承与创新相统一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武装大学生,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是我国高等教育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显著特点,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政治优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就建立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系,通过课程设置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过党委行政系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说理教育的基本方法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经验,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都得到了充分继承。
在继承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又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情况,不断实现创新发展。在教育内容方面,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理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系统性。尤其是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内容。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方面,实现了从课堂教学、说理教育方法到既坚持课堂教学、说理教育、讨论、自学、实践参观等教学法,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重视社会实践的体验教育,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等多元方法运用。在教育体制方面,不断建立完善直属学校党委直接领导的思想理论教学科研机构,统一的教材建设,完善学科建设,建立课程建设标准,提高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三)坚持不断推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创新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课程建设不断完备。纵观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演变过程,不难发现,首要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专门设计了“爱国主义”内容,对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容和大学生如何做忠诚的爱国者等内容进行了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是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坚定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形势与政策”课程对于大学生分析国内外风云变幻的局势,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形势和政策,明确自身历史责任和崇高使命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不断得到重视,在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爱国情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载体和方法不断创新,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方面,从重视正规渠道向兼顾非正式的、活动性的、偶发的渠道转变,逐渐运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网络教育途径、大众媒体传播途径、日常生活途径和文化途径。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载体方面,从重视直接、显性的载体向兼顾间接、隐性载体转变,开拓网络、微博、微信、QQ、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载体建设,发掘国家公祭活动、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梦等载体,实现了教育载体形式多样化发展。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方法方面,从说理教育向注重对话、心理疏导和体验并重转变,加强与学生的对话与沟通,采取管理、服务、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实现教育方法的多样发展。
(四)坚持不断推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要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思想政治理论课“85方案”出台后,国家教委就针对教师存在数量不足、年龄老化、知识水平不适应等问题,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并及时补充新的师资,多措并举地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工作条件、生活待遇、晋升职称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提高了教师素质。“05方案”更是大规模地对师资队伍进行扎实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优化教师队伍,完善教师队伍培训体系。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专职教师整体素质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要求,要求建立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和定期网络注册制度,建立新进教师宣誓制度,按照师生比配足配强专职教师,健全教師培养培训制度,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8]。
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外,高校党政领导系统、共青团系统、辅导员班主任系统和心理咨询师系统的教师,也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教育部门建立和完善了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通过示范培训项目、专项研修项目、社会考察项目、在职攻读博士项目等方式,造就了一批政治坚定、理论科研教学功底深厚的领军人物和带头人,培养了一大批一线骨干教师。通过抓师资队伍建设,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了贡献。
(五)坚持不断健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制度保障机制
不断健全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导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多次明确要求校党委应有一位书记或常委分管思想政治理论的工作。2015年9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把“组织管理”列为一级指标,把“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列为二级指标,要求学校党委直接领导、行政负责实施、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的领导机构,校党委会议、校长办公会每学期至少专题研究一次,校领导每学年现场办公会至少一次,党政主要负责人每学期至少授课一次,分管领导每学期到堂听课两次以上。[9]改革开放以来各高校都逐步建立了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机构设置越来越规范。
教学保障机制越来越完善。在实践课教学方面,2008年教育部强调本科从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专科从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用于实践课教学,使爱国主义教育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在教学专项经费方面,本科院校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专科院校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在课堂规模方面,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思政课普遍合班上课,从2008年开始教育部规定课堂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推行中班教学,倡导中班上课小班研学的教学模式。
三、关于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发展趋向的思考
改革开放40年的社会变迁形塑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观念的代际特征,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发展也体现了对大学生代际特征的回应,昭示着新时代的发展趋向。
(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充分关注大学生的代际特征
改革开放40年来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观念的变迁具有明显的代际特征。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多是“60后”,他们的思维方式宏观抽象,多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来考虑个人发展,从理想主义角度设计人生目标,以“集体主义”为本位,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需要相结合,“关心四化、关心改革、关心国家振兴”[10]。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主要是“70后”,受政治风波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从宏观抽象转向微观具体,人生目标从崇高、理想转向世俗、功利,追求美好个人生活成为大学生较普遍的人生理想,他们坚持“国家和社会不是作为一种比较崇高的观念,而是作为一种制约人们成长的客观条件存在,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较为淡漠”[11]。进入新世纪的“80后”大学生在某种意义上尝试把“60后”理想主义宏观倾向与“70后”微观世俗的对立观念进行折中整合,表现出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现实客观基础上的理性务实态度,“更注重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并在此前提下,给国家、集体和他人以尽可能多的帮助”,抛弃非此即彼的极端思想方式,“欣赏鱼和熊掌兼得的责任意识”[12]。我们课题组对“90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在个人与国家关系大是大非问题上态度积极坚定,总体向往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重视个人事业的自我实现,也愿意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但思想观念也明显存在具体、现实和利益化的特点,多从个体本位来确立人生追求,不会为追求一种为国为民的崇高信仰而奋斗,欠缺理想主义精神。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引起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快速代际变迁,新时代大学生的代际特征也更加明显,爱国主义教育面对不同代际特征的大学生也就不足为奇。虽然改革开放40年每代大学生均具有不同的代际特点,但是这些特征并不是彼此孤立形成的,而恰恰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关注本世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观念的发展,也要把他们放在与其他各代大学生相联系的视角来综合考虑。当然,每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观念的代际特征既有其优势,也存在着局限性。例如,“60后”大学生的优势是多从宏观整体、国家社会、理想目标等方面思考问题,但局限是忽视微观局部、个人生活、现实目标;“70后”的优势是重视微观局部、个人生活、现实目标,但局限是忽视宏观整体、国家社会、理想目标;“80后”“90后”注意到了“60后”“70后”两方面的问题,但是在对两方面的选择上却出现了困惑和冲突。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积极利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优势因素,弥补其不足,促进代际协调发展。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注重旗帜鲜明地彰显社会主义性质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6]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必须旗帜鲜明地彰显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当前尤其要解决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亮剑”不力的问题和科学研究中形式主义的问题。“亮剑”不力问题的突出表现是高校理论教育工作者不敢旗帜鲜明地彰显理论教育内容和任务要求的无产阶级性质,或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比如,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广泛存在教师“教而欠育”、学生“认而欠同”的问题;学工系统人员多偏重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等具体业务的管理工作,而忽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对大学生羞于谈“理想信念”,也不擅长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对大学生开展宣传教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中的形式主义问题,突出表现在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类似于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混为一谈,掩盖了我们理论教育的无产阶级属性。比如,在研究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泛化为一切国家、阶级、社会或组织所开展的思想理论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也存在边界含糊、内容无限泛化等问题,也是研究领域重形式轻内容问题的重要表现。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汲取20世纪80年代的教训,不能重蹈邓小平同志当年强调的最大失误在教育的覆辙,要旗帜鲜明地彰显大學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坚定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本质统一性。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不断强化方法创新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有效性评价排序分别为:社会实践活动(55.7%)、自主开展的研修活动(42.0%)、党团教育活动(39.8%)、形势与政策教育(38.5%)、思想政治理论课(36.0%)、学校宣传思想教育活动(35.5%)、网络教育活动(31.9%)和学校其他课程(27.0%)。在对“您更愿意接受什么样理论教育活动”的回答中,大学生选择“自学、直接研读原著或原文”的占40.9%,“理论讲授”占24.2%,“其他社会网络”占16.3%,“文件精神传达”占12.6%,“培训班”占6%。大学生认为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中,依据影响度排序分别为:个人对课程的兴趣(67.5%)、教学方法(65.9%)、教学形式(62.3%)、教学手段(61.8%)、教师个人(60.9%)、社会环境的影响(58.9%)、课程对个人今后影响(57.2%)、教学内容(56.3%)、课程安排的时间(41.4%)。[13]这表明当前大学生更愿意通过社会实践、自学直接研读原著原文、理论讲授的方式来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大学生自身的兴趣、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师个人素质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更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和突破口。
这启示我们,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创新。一方面,要重视坚持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通过理论讲授、学生自学、直接研读原著或原文的途径来开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头脑,提高大学生对党的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知晓、情感喜爱和价值认同。另一方面,还要实现课堂主渠道与课外多样渠道相结合、直接途径与间接途徑相结合、单向渠道与双向渠道相结合,采取大学生所建议和喜爱的活动的渠道、社会实践的渠道、实地参观考察、互动参与的渠道等方式,扩展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
总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中国人民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路线图已经绘就,需要新时代的青年接续奋斗。随着中组部中宣部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通知的下发,爱国奋斗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深悟透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弘扬践行爱国奋斗精神,增强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在艰苦奋斗中自觉承担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坚定“四个自信”,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书写人生青春华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G].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3]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大学生教育的回顾与思考——武汉地区400名大学生调查材料选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7.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
[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光明日报,2015-12-31(1).
[7]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EB/OL].[2016-01-26].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s7061/201601/t20160129_229131.html.
[8]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2015-07-30].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9]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EB/OL].[2015-09-16].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9/t20150923_210168.html.
[10]共青团中央研究室.青年工作调研文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150.
[11]佘双好.招生“并轨”后新生思想变化特点及教育对策[J].青年研究,1995,(11):26-29.
[12]汪慧.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6):31-35.
[13]佘双好.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的认识和评价[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3):9-12.
〔责任编辑:徐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