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苏州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18-05-14苏菡丽李俊飞沈文其
苏菡丽 李俊飞 沈文其
[摘要]苏州产业转型升级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苏州高职教育应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文章通过统计数据调研,分析苏州高职教育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苏州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策略建议:加强纵向衔接、横向错位,推进高职教育特色化发展;建立专业预测系统,优化专业与产业紧密对接机制;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的能力。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 苏州 高职教育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作者简介]苏菡丽(1977- ),女,陕西汉中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李俊飞(1975- ),男,山西五台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沈文其(1968- ),男,江苏苏州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学历。(江苏 苏州 215009)
[课題项目]本文系2015年江苏省教改重点课题项目“依托高职产教园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JSJG095,项目主持人:沈文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2-0047-04
一、苏州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具有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相比于普通本科教育,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更为突出、更具有现实意义。
苏州现有高职院校17所,其中国家级骨干(示范)院校2所、省级示范院校6所。在“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在苏高职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秉承“率先、创新、特色”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及创新创业教育,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做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贡献。
(一)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苏州高职院校以“学校对接开发区、专业对接产业”的原则进行专业设置。2016年年底,共设置专业数169个,覆盖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19个一级专业大类的17个、78个二级专业类的51个、531个三级专业的157个,覆盖率最高的有电子信息、财经类、艺术设计、先进制造业、计算机、会计、物流、软件等专业,基本符合苏州目前产业链的发展需求;依据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服务业的规划,打造了一批省市精品专业、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成立了14个专业性职业教育集团,建有78个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同时,苏州每所高职院校都建有大学生“众创空间”或创新创业基地,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苏州高职院校平均每年为社会输送3万多名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基地”。
(二)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
苏州高职院校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与技术优势,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依据,协助地方政府与高职教育园区积极申报国家、省市各级科技项目。据2016年《苏州年鉴》统计,在苏高职院校共立项国家省市级纵横向项目778项,为苏州各个层面的发展出谋划策。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2016年在苏高职院校共立项授权知识产权专利644项,其中发明专利166项,为区域内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发展提供新成果、新技术,针对行业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服务。
(三)助推苏州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苏州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苏高职院校立足地区社科研究优势,充分利用资源,成立专门的地方文化研究所7个,如苏州职业大学的吴文化园、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吴商文化研究所、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匠文化”讲习所等,对苏州市各类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进行广泛深入研究,以优秀的人文社科成果参与本地区的文化建设,助推苏州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
(四)积极开展社会职业技能培训
在苏高职院校主动配合地方产业经济的人才需求,通过开展成人及非学历教育、企业技术技能培训等,积极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具体来说,建立继续教育学院13个,建立开放大学1所,建立“国务院扶贫办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农业部苏州培训中心”“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等各类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技能培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2个,建立各类职业技能鉴定所7个,每年承接社会培训项目近200个。据《苏州年鉴》2016年统计,苏州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技能培训12.6万多人次,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急需的技能人才。
二、苏州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苏州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和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近年来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苏州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存在着两方面较为突出的矛盾:一是产业所需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空缺与高职院校不如人意的就业状况之间的矛盾;二是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技能培养与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企业工作的矛盾。归根到底,这两个矛盾的产生是因为高职院校办学与地方产业经济匹配度不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不紧密所造成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办学定位普遍高,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
在苏高职院校是依据苏州地区以及长三角经济带产业经济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专业齐全、特色鲜明的高职教育格局。在当前高职生源紧缺、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一些高职院校为树立“高大上”的形象,盲目脱离本校发展基础与实际,目标求大,规模求全,把“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作为对外宣传的“旗帜”,而实际目标执行中连“苏州市一流”还没有达到;一些高职院校还没有转变观念,千方百计寻求升本,妨碍了本校的发展;一些高职院校领导来自本科院校,没有很清晰地掌握高职教育的规律,无法精准规划学校未来发展方向,导致学校发展缓慢。
(二)专业设置大而全,与产业结构对接不紧密
在苏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较为全面,从表面上看既有适应传统产业的专业,也有适应新兴产业的专业,但从整个苏州的产业结构来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不紧密,人才供非所需。2016年,苏州紧缺人才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等9个重点产业,而当年苏州高职院校招生专业覆盖率最高的是电子信息类、财经类、艺术设计类、文化教育类、制造类5个专业。不难看出,招生专业主要覆盖传统产业和传统行业,而对紧缺专业,如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的覆盖率偏低。
(三)社会服务水平弱,服务能力跟不上企业需求
苏州各高职院校都重视社会服务,如苏州市职业大学设有文化园社会科普示范基地,苏州工艺美院设有“非遗文化传承人”研修试点基地,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有“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州高新区共建“现代服务业产教园”。但目前的社会服务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服务层次不高,难以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创造高效益;二是服务认可度不高,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企业的一些重大项目并不能放心地交给高职院校承担。
三、提高苏州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策略建议
苏州市“十三五”规划提出:建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现代服务业为引领、新兴产业为亮点、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等六大主导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智能电网和物联网和高端装备制造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新一轮产业发展,苏州市需要扶持培养重点产业紧缺人才1万名。到2020年,全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要超过33%。充分发挥企业、院校、各类实训基地、各类大师工作室的平台作用,形成多元化、立体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格局。为此,苏州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与苏州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紧密衔接的具有鲜明特色、体系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根据以上形势,笔者提出提高苏州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策略建议。
(一)加强纵向衔接、横向错位,推进高职教育特色化发展
面对苏州产业转型升级的严峻形势,在苏高职院校不能再“孤军奋战”,而是要“抱团取暖”,利用苏州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加强纵向衔接、横向错位,以衔接打通向上发展通道,以错位谋求特色发展。
一方面,在终身教育体系里,充分利用苏州20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高职院校积极与本科院校、研究生院校纵向衔接,开展“4+0”高本衔接联合培养人才试点,加快自身的专业整合和师资队伍优化,打通高职教育的上升通道,寻求高职教育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职业教育范畴里,高职教育要凸显人才培养的高端性、综合性,培养“职业素养高、综合技能强、整体优势明显”的人才。充分利用现有的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高职联盟等平台,推进高职教育集团化、特色化发展,以及在区域产教融合、科技服务、社会培训等方面发挥引领辐射作用,推进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发展。
(二)建立专业预测系统,优化专业与产业紧密对接机制
苏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同、战略新兴产业人才紧缺的重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忽视市场需求,院校之间缺乏协调发展机制,各院校在专业设置时“独善其身”、一味“追求热门专业”。
为此,一是应由政府牵头建立省级、市级、校级三个层次的专业预测系统,及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规划及市场发展需求,建立省、市、校三級产业信息平台,优化专业与产业相适应机制,完善专业设置准入制度,在苏州及江苏区域内实现专业科学布局、规模适度、特色鲜明。二是在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模,从而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相适应的人才资源。三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出发,科学研判产业发展态势,建立专业动态调控机制,做大做强区域支柱产业所对应专业,做宽做实新兴产业类专业,做特做精传统产业类专业,切实做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紧密对接。
(三)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产业经济时代,校企合作是培养“适销对路”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既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的走向,也决定着一所职业院校的内涵与品质。简单来说,校企协同育人,就是校企“双主体”育人,通过共同拟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及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合作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近几年,苏州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主要采用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混合所有制学院、产学合作平台等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但都存在合作程度不深、“企业师傅”匮乏等问题。
当前,在苏州产业经济加速升级的新形势下,应充分调动政行企校四方力量,强化校企协同育人:一是建立“苏州市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政府领导、行业企业专家、职业院校学者等各方代表组成,主要工作内容是整合校企合作优势资源,对全市校企合作进行宏观指导与资源调配。二是建立苏州市校企协同育人师资库。该师资库主要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及企业的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组成,以解决目前校企协同育人中“企业师傅”缺乏的问题。三是职业院校建立校企合作服务平台。该平台建有较为完备的校企合作制度机制,接洽行业企业合作项目,利用校内优势资源促成项目的成功合作。该平台可以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创新的试验田、创新创业孵化器、中小企业技术研发的服务中心等。
总之,依托委员会和师资库,政府、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由合作客体向合作主体的角色转变,并促成优势资源共享、信息交互沟通,搭建校企合作的“绿色通道”。
(四)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的能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使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2017年,苏州与杭州、天津、成都、武汉一起跻身“中国具有创新力的新一线城市”。在苏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优势条件,以创新创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一是牢固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敢于梦想、勇于突破,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二是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开展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并强化创新创业实践。三是培育创新创业平台或创业孵化器,以师生创新创业项目吸引企业合作。高校发挥研发优势对项目进行前期培育,帮助项目孵化成功,合作企业投入生产使用,从而更好地为区域技术进步服务。
[参考文献]
[1]苏州市统计局.2016苏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苏州年鉴编辑部.苏州年鉴2016[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6.
[3]卜树坡,刘勇,赵展.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苏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调整策略[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