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石壶文化的传承及创新发展探究
2018-05-14李华伟
[摘 要] 在山东青州黑山与临朐产出一种著名奇石,即红丝石,这种石材石质致密细腻,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千姿百态,巧夺天工,历来被人们称为石中精品。用红丝石雕刻的各种作品,因色彩纹理美观和谐,可谓是价值连城。在雕刻中,红丝砚比较常见,而红丝石壶却是少之又少,因此这种摆件更是珍贵。鉴于这种壶的材质特征,自然表现出其他器皿无法企及的优点,探究壶文化的传承及创新发展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对红丝石产地进行阐述,对红丝石壶文化传承及创新发展进行探究。
[关 键 词] 红丝石壶;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在壶文化中,红丝石壶有“壶中之冠,陶中之王”的美称,不但色彩淳朴古雅、造型大方,而泡茶不变味,色香味皆蕴,使用年代越久,器身色泽越光润古雅。因此,探究红丝石壶文化的传承及创新发展具有技艺价值。
一、红丝石来源及石壶的天然潜质概述
(一)红丝石来源
红丝石壶制作技艺主要是以青州红丝石作为原料,因材施艺实施审料创作是制成红丝石壶的传统工艺。
青州市为红丝石的发源地,自古就属于名城重镇与经济文化中心,素有海岱明珠之称。历年来都是山东城区的军事重镇、政治中心及商贸都会,具有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养育了宗泽、范仲淹等一代明臣和郑道昭、王世贞、欧阳修等文坛巨匠。如此多的名人贤士,为青州红丝石的制作技艺发展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青州自然环境优越,山峦起伏,集卡斯特地貌、玄武岩地貌及丹霞地貌为一体,对孕育奇石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青州的西南45华里处有座黑山,在黑山顶峰有一个洞穴,被当地称为“老坑”,历史上记载的红丝石摆件原料均来自黑山“老坑”。后来在黑山周围断断续续发现窝状分布的石脉,因和“老坑”属于同一石脉,所以被称作“新老坑”。近些年,在青州西南山区的庙子、邵庄、王坟等地方均发现红丝石矿脉,为制作红丝石摆件提供更多的原材。
(二)红丝石壶的天然潜质
红丝石壶的肌理及色泽效果,充分体现出红丝石的美感潜质。红丝石技艺之美是任何制壶材料不能比拟的,其壶颜色属暖色,古朴沉稳,其色变化比较微妙,需要品茗者慢慢比较寻味。因红丝石具有红黄颜色,纹理差异,所以材质和雕刻方法不同,制成的石壶颜色、形态上同样存在差异。在红丝石中含有石英、黏土及云母等各种成分,因其结构与成分优于其他陶瓷器,茶汁在容器内就会降低PH值,因此能够有效延长保鲜的时间。一般瓷器保鲜艳期为1~2天,而这种石壶能够达到一周左右。在红丝石壶中,无论是泡红茶还是绿茶,其茶汤色泽都呈棕色或者红褐色,而一般瓷壶泡的茶汤为黑褐色。从实验来看,红丝石壶具有双重气孔结构的材质,密度高,气孔微细,具有极强的吸附力。采用红丝石雕刻茶壶,主要具有如下优点:
(1)造型气质特佳,古朴别致;(2)经手摩挲、茶水泡,随着石英子变化,壶会变成古玉色;(3)严实,能够留住茶水的色香味;(4)具有双重气孔,冬天不易冷,夏天隔热不易馊,还能边捂手边饮茶;(5)可以在壶身雕刻书画、山水等各种装饰品;(6)可与其他的工艺结合起来,不断出新。
二、红丝石壶文化的传承
(一)历史地位研究
红丝石壶细润如玉、扣之有声、温嫩而不滑。青州红丝石壶的石材最早发现于城西四十里处黑山的红丝石洞,但是这个地方的石材到宋代基本上已经采空,石材短缺让这项近千年的艺术品濒临灭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黑山阳面再次发现新的石坑,让历代文人墨客推崇的红丝石文化再次回到历史舞台。
(二)审美内涵
红丝石壶属于一种艺术品,蕴含着深厚的意境美和艺术美,艺术美对现实进行反映、升华和深化,符合人们审美创造的规律性。但是,不仅要具备艺术美,还要具备一定实用性,比如红丝石壶实用性就是能泡茶。而意境美是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及客观景物的相融合,实现情中有理、理中有情,实现情景交融,所以探究艺术美与意境美就必须要从实用性、规律性等各方面展开论述。红丝石壶制作与其他艺术品制作相似,比较重视粗与细、线与体面、主与次等方面存在的规律,粗与细间的规律要由雕刻过程的整体效果来定,要有所侧重、形成对比,粗中见细,以粗显细。主次规律主要体现在壶身为主,必须要超过2/3以上,雕饰次之,但是不能超过整体的1/3。在雕饰上同样分有主次,实为主虚为次。线与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造型上,应重视轮廓线与壶内线的变化,雕刻上注重纹样的表现,同时还必须要有体面,否则缺乏体积感。红丝石壶与其他红丝石观赏摆件有所区别,比较注重实用性,可作人们品茗所用,从前面探讨可知,这种石壶能够保持茶的鲜度。红丝石壶中流淌着人们对茶的情,寄托着人们对茶文化的追求和热爱。
而且红丝石壶的发展与茶文化发展密不可分,是人们在追求茶文化时对茶具的一种追求。虽然源于自然,但是却高于自然,其造型上具有适度的艺术夸张。而且雕刻装饰时,常常以松、梅、竹等作为装饰题材,以简为主,从而实现少里寓多、疏中见密,这种艺术效果极具活力气息。红丝石壶不但形象生动、构图简洁,还非常巧妙地使用红丝石的天然色泽,以此增强艺术效果。
三、红丝石壶文化的创新发展
红丝石壶文化在茶文化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相对其他材料的壶文化起步较晚,所以对这种文化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要传承红丝石壶文化,还必须要采取相应发展路径。笔者结合自身体会,提出如下创新发展建议。
(一)政策扶持及文化管理
红丝石壶文化属于青州区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宝贵资源。因此,各级管理部门就必须要认识到这种文化的重要价值,从而通过相关政策引导、舆论宣传及文化管理等各种形式,构建系统完整的红丝石壶文化传承、保护及发展机制,为传承发展红丝石壶文化提供政策支持及资金保障。文化管理部门要全面发挥管理职能,对辖区内的重点红丝石壶艺术品类、艺人及资料详细登记,建立系统的红丝石壶非物质文化档案,对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实行动态化、常规化管理,有效改善红丝石壶文化的自生自灭生存状态,推动其文化传承及创新发展。
(二)市场产业开发
1.整合优势资源
应该优先选择一些贴近生活,具备极高经济文化价值的产品,通过资金融合、产品研发及艺人培训等各种形式,将传统的分散生产方式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规模的同时,提升市场竞争及社会影响力。
2.增大宣传力度,提高产品文化价值
充分运用文化艺术节、作品展及各种传播媒体等宣传工具,对优秀的壶文化产业进行广泛宣传,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扩大在全国文化市场的知名度,拓展销售渠道,提升经济文化价值。
3.重视品牌建设,加强权益保护
通过文化建设、社会宣传及市场运营等各种形式,积极打造出具备地方特色及市场竞争的文化品牌。树立权益保护意识,对传统红丝石壶的名称、外观设计及商标等及时注册登记与申请专利,确保艺人合法权益,促进红丝石壶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总而言之,对于红丝石壶的和谐美,要求匠人全面了解各时期的发展,掌握其审美内涵及情趣,从中领悟壶文化的传承及创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红丝石壶文化不断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冯丽娟.齐鲁砚文化的特色传承与创新发展[J].人文天下,2015(5).
[2]杨珺.紫砂陶刻的精神内涵杂谈[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09).
[3]许红琴.宜兴紫砂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江南往事,2013(09).
[4]佘小亮.浅谈潮州手拉壶的传承与创新[J].工艺与实践,2017(12).
[作者简介]
李华伟,1970年1月出生于中国石雕之乡古城青州,1995年从事石雕工艺制作至今。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
2016年5月,获第八届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人力陶琉”杯设计创新金奖。2016年10月,获山東省首届工艺美术砚雕技艺大奖赛现场制作考核雕刻金奖。2017年,荣获第九届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神龙”杯设计创新金奖。2018年,第十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手工业民间艺术展,获“梁子黑陶”杯美术金奖。
(编辑:李艳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