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美术中雕刻的发展研究
2018-05-14王法亮
[摘 要] 以工艺美术雕刻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探索创新发展的特点,对促进工艺美术雕刻技艺的继承与发展、强化文化遗产的共同记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工艺美术;传统;雕刻
雕刻,是指把木材、石头或其他材料切割或雕刻成预期的形状皆可称之为雕刻。《诗经》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描写,这种切、磋、琢、磨体现了雕刻工艺的制作过程。雕刻工艺包括牙雕、玉雕、木雕、石雕、泥雕、面雕、竹刻、骨刻、刻砚等,是工艺美术中一项珍贵的艺术遗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高度发达,生产效率全面提高,人的审美观更新,传统的工艺雕刻逐渐被新的工艺品所替代,其生存环境面临凋敝。新时代如何继承发展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是每个从业者应着重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工艺美术雕刻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工艺美术雕刻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促进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创新发展。
一、发展脉络
我国的工艺美术雕刻历史悠久,《周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是最早的雕刻记载。“说者言,初开金银铜锡之器,朱漆雕刻之饰烂然。”(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湍水》),从出土的文物中我们能屡屡见到各种雕刻制品。
石器时代的峙峪人已能使用技术很高的石制工具,学会了钻孔技术。先秦时期青铜冶铸、玉石骨牙雕刻技艺精湛。周前期继承了商代青铜器雕刻装饰风格,后期形成了自己的装饰特点,玉器除圭、璋、璧、琮、璇玑、玦、璜礼器外,还出土了玉鹿和玉人,十分生动精巧,反映了周期玉器雕刻工艺的高度水平。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制范雕刻与商周有明显不同,装饰题材逐渐脱离宗教色神秘气氛,动物纹饰进一步抽象化、几何化,出现反映现实生活的宴乐、射猎、战争等题材。此外,在铜镜、带钩、铜剑、灰陶、原始青瓷、瓦当、木雕上也反映出了这一时期高超的雕刻工艺水平。秦汉时期的雕刻工艺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两汉陶俑长于刻画动态,工艺简洁概括。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的雕刻技艺最为精炼,艺术匠师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砖石上面,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画像石主要以“阴线刻” “减地浅浮雕”雕刻技法为主。魏晋时期开拓了艺术理论的探讨。南北朝时期兴建了大量的寺院和造像,佛教石窟集中了大量的古代雕刻艺术珍品。隋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和四川大足石窟等体现了唐代的雕刻艺术水平。五代时期的雕刻遗物分石刻、彩塑、陶塑、木雕、铸像等,造型基本上沿袭晚唐艺术风格,以纤柔华丽、注重写实为特征。宋代雕刻在写实手法的精雕细刻上有所发展,石窟风气趋于衰微,寺观雕刻仍具有一定规模。辽、金两代在北方地区曾开凿石窟,有不少寺庙造像遗存,石窟造像犹存唐风,但又显示了向匀称、秀美发展的趋向。元代以后雕刻艺术成就突出代表在地表宫廷、皇家园林的环境雕塑方面。明、清两代建筑雕刻的精华荟萃于故宫建筑群和天坛、北海、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坛庙、园林。明代的雕刻风格较浑朴、有力,清代追求精巧而流于琐细。明朝时期玉、石、竹、木、陶瓷、金属、牙、骨等材料制作的工艺美术品和民间建筑、器用装饰中有很多非常优秀的雕刻作品,如福建德化的瓷塑观音等。
二、继承与发展
(一)作品要体现对传统的继承
托尔斯泰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在任何领域,继承与创新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艺术重在表现风格的传承,贵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五代十国的石刻、彩塑、陶塑、木雕、铸像等造型上沿袭晚唐艺术风格,明朝时期玉、石、竹、木、陶瓷、金属、牙、骨等材料制作的工艺美术雕刻作品继承了前期的雕刻手法和装饰纹样,无不在诉说对传统的继承。对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收,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魏晋时期随着民族大融合,少数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原固有的文化传统,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新特征。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西行求法运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这一时期的佛造像具有明显的西方特征。唐代各民族接触密切,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在艺术发展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没有继承,就会形成艺术表现形式的断层,甚至多走弯路而不能得以延续发展。前人的经验也是经过日积月累的实践活动总结而成。所以,我们要很好地利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在作品中體现出对传统的继承,并使之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二)注重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工艺美术雕刻从石器时代简单的打制、磨制到明清时期的竹木牙角雕的精细刻画,无不体现事物发展从出现到进一步发展变化的过程,发展变化是不断更新的过程,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旧石器时代,人们在打磨工具的工程中逐步培养起了造型技能,逐渐萌发出审美观念,出现了石头、骨头雕刻的装饰品,饰品上出现钻孔。“钻孔,是人类找到深度和厚度的劳动。钻孔冲破平面,它是三度空间的第三空间,是雕塑造型的基本因素,这是立体装饰的开始”。大汶口文化出土了骨笄、象牙雕筒等,其中骨笄上端出现了透雕几何纹样,象牙梳透雕的装饰画面制作精巧图案复杂,象牙雕筒周身透雕出花瓣。直到青铜时代的纹饰繁丽雄奇制范雕刻和后期的石雕、玉雕、牙骨雕以及焊接、刻划、镶嵌、金银错、鎏金、镂空等加工手段,都体现出工艺美术雕刻在装饰、技法、形式、表现方法等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文化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初级阶段、发展阶段、质变阶段,工艺美术雕刻的发展也经过了同样的发展过程。新时期、新时代工艺美术雕刻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对技术、形式、纹样的继承发展,同样要积极适应艺术品金融化、资产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三)在继承和发展中体现创新思维
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继承传统应注意尊重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要继承传统的形式,更要继承包括古典生态思想和传统设计原则在内的传统精神,使作品具有历史延续性,既能保持传统文化的优秀气质,又能展现出时代的风貌。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不是简单模仿和抄袭古代雕刻作品的题材和纹样,更不是仿造古典作品,而是在充分领悟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新的观念和图示语汇从空间、方法、装饰等方面进行再创造,在此过程中实现文化的传达和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传统文化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这样的继承才有价值。东晋著名雕塑家戴逵擅长佛像雕刻,他就学于名儒范宣,努力探索和完善铸造、雕刻的技法表现,改善国外传入的佛像式样,从而创作出为当时民众易于接受的佛像雕刻形象。在为灵宝寺造丈六无量寿佛和菩萨木像时,潜藏于帷帐听取民众的褒贬,详加研讨,三年制成,受到好评。清前期竹刻艺人继承了明代的刻法,同时又有不少创新。吴之墦创“薄地阳文”浅浮雕,封锡禄的圆雕,周颢用刀如运笔阴刻山水、竹石,潘西凤随意刮磨而得自然之趣。他们在当时颇有影响,技艺皆达到了极致,后人效法,无人企及。乾隆时期竹刻中亦出现了仿青铜器的竹雕,从清竹雕提梁卣可窥见一斑。创作一件优秀的工艺美术雕刻作品,需要去掉传统手工雕刻的单板和俗套,需要艺术创新才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雕刻者只有以传统艺术为基础,同时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加入自身的个性鲜明的创新思维,使作品不再单单只是一种形式,更多的展现出艺术的感染力,进而创造出兼具功能性和审美性的雕刻工艺美术作品。由此可见,创新思维极大地影响着工艺美术雕刻作品。富有创新思维的设计作品能够更多地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除此之外,雕刻者的专业水平和艺术修养各不相同,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也千差万别,这些因素会使雕刻者拥有独特的创新思维。因此,雕刻者应该将自己的情感、修养、观念等人文思想恰当地融入作品之中,使最终出炉的雕刻作品成为富有人文情怀的佳作。
[作者简介]
王法亮,1996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1998年从事工艺美术雕刻与研究,2014年参加中国山东工艺美术雕刻比赛获“优秀奖”,2016年参加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获“金奖”,2016年,获得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评选的第二届“工艺美术名人”称号。
(编辑:王洁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