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艺术创作技艺及审美精神探究
2018-05-14王丕文
[摘 要] 木雕以当地民俗为中心,蕴涵当地民族文化内涵,融汇当地的文化精髓,延伸出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现并承载民族文化特色。对木雕创作者而言,不间断创作的同时还要与自然物质不断沟通。因此,探究木雕艺术创作技艺具有时代意义。
[关 键 词] 木雕艺术;创作技艺;审美精神
木材蕴涵着自然的气息,属于自然物质结晶。我国传统木雕艺术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特定民族文化风俗中,象征着民族精神。在各种各样的民间工艺中,木雕艺术属于一个重要构成元素。因此,探究木雕艺术创作技艺具有时代价值。
一、木雕艺术创作
历经多年木雕艺术的创作实践,笔者对创作有所体会和总结。不断与原木进行交流沟通,同时也试图从深层次挖掘对木雕的认知。笔者认为木雕创作是人文精神和自然灵韵的综合体,底蕴含蓄、构图均衡肌理突出,主体鲜明。创派要大胆突破形式理念,将传统与新元素互相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增进作品的表现力,凸显出材料自身具有的表现性。
(一)通过奇思妙想表现材料的生命力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常常为一块质朴原材料赋予奇思妙想,为原本没有任何形象特征的原材料赋予生命力。艺术家自由设计与熟练雕刻处理技艺均在这个过程,焕发新颖的色彩。这个处理过程相对自由,看似随性,其实却融合艺术家前期准备和创意思考。创作中特别要留意木材的不稳定性,据此描绘出木材浑然一体的内在情境,舍弃不必要的细节,把握材质肌理走向,让艺术家以最佳状态展现出木雕的意蕴。
(二)恰当舍弃原木材自然属性
在创作中,必须要恰当舍弃原材质的自然属性。通过后期加工的模式,准确地以适当手法,将原材质与其他材料进行“嫁接”,以此增强原木材的“肌体”生命力与体量感。在创作者迸发灵感的同时,将内心的期许和木材物质结构互相结合,转变物质体量时,挖掘出原材料的潜力、动力。雕刻中,自然和人力融为一体,成为一种精妙,木雕中映现出无数新颖的观感,整体的空间气场与细节描摹彰显出独特的生命韵律,引人遐想。
(三)对原木再创造
在雕刻过程中,应该追求“三分雕刻,七分天成”的创作手法,即需要艺术家对原材料进行再创造,这是木雕创作中重要的木雕技艺。艺术家通过随形就像的创作技艺,将奇特的原木转变成各异的姿彩。艺术家必然要仔细考量材质,将个人的经验与构造的探究互相融合,厚积薄发,把自然的灵韵与个人的意愿互相贯通,讓观赏者陶醉在凝结自然意味的创作情境中。艺术家想象力的本质呈现出意蕴灵动,内含张力,气息贯通,最终让木雕作品包含艺术家创作激情与自然的情怀。
二、木雕艺术的审美精神
事实上,木雕属于一种特殊名词,是一种成熟的、古老的艺术,更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和载体,其身后蕴藏着文化积淀与丰富内涵,值得挖掘和探寻。总体而言,木雕艺术的审美精神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美学精神
每个地方木雕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思想存在差异,比如,徽州木雕就是要体现儒家美学思想,重视忠厚、礼仪及诚信,重人性、情义、德行及慈爱。事实上,很多地方木雕都以“仁义”为核心,强调善与美的本质,重视道德与情感相结合,彰显出古典美学思想。欣赏木雕时就能感受到结构、材质、色彩及形态等各种规律的统一协调,感受到木雕形象的淡雅、清新及得体。同设计与应用比较,木雕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元素,更具多样性和异质性,有利世界艺术的多元互动和并存。
(二)历史价值
木雕,传承、记载及诠释着各区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随着时光流逝,都市发展,木雕逐渐成为民居的装饰物,增添了文化亮点,蕴涵着道德精神,体现了人文气息。通过木雕作品就能看出当时民风的淳朴敦厚,工匠技艺的功侔鬼神,木雕遭受自然与社会双重洗礼,依旧雅丽而幽静,兴趣盎然,折射出我国数千年民族的道德、个性、文明及文化等东方美学神韵。
参考文献:
[1]蔡颖.徽州民居中的哲学思想体现:黟县南屏慎思堂的思考[J].安徽建筑,2010(1).
[2]刘明来.论徽州木雕艺术的文化内涵与美学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6(6).
[作者简介]
王丕文,青岛市工艺美术大师,青岛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青岛市手工艺协会理事,青岛市城阳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编辑:王洁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