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2018-05-14鲁瀚文蓝定香
鲁瀚文 蓝定香
〔摘要〕 中关村军民融合发展基础好,意义重大。其发展模式探索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科学引导、合理布局、突出服务、创新体制、建立机制、市场运作、协同创新、金融支持、推进标准化、拓展“示范”。中关村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在“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注重顶层设计、善于把握机遇、行动精准狠、突出“软硬兼施”、勇担试验重任。当然,中关村军民融合发展模式也存在认识高度不够、突破力度不够、系统协同性不够等不足。为此,笔者建议:提升认识站位高度、增强系统协同程度、加大体制突破力度,力争获得更大的试验探索成效。
〔关键词〕 中关村 军民融合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18)03-0089-10
〔作者〕 鲁瀚文 中关村军民融合信息装备产业促进会 北京 100088
蓝定香 研究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成都 610072
中关村作为我国高科技的代表品牌和发展标杆,加之地处首都北京,其军民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认真总结中关村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经验与不足,对于推动我国更好地落实军民融合战略,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十分重要和必要。
一、中关村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形成基础
1.发展背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6月20日下午主持召开的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中进一步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从此,我国便开启了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的新时代。
2.战略意义
实际上,军民融合发展的探索在我国已经走过了50余年,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效,但是一直没能从根本上突破军与民“两张皮”的格局,由此也可看出军民融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十分复杂、非常难啃的“硬骨头”。正因为如此,国家不仅在2015年第一次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且很快成立了由习近平总书记任主任的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并相继召开了几次重要会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发展规划,全国20多个省市也先后成立了级别很高的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强力推动我国军民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目标就是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中关村地处首都北京,一方面聚集了我国数量最多、层次最高、种类最丰富、链条延伸最长的国防科技资源;另一方面,中关村又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具有最深厚的创新底蕴、最优越的创新条件、最丰富的创新经验。因此,中关村身先士卒,充当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先行区、试验区,全面落实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大力推进军民需求对接、改革创新、资源整合,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既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其无上光荣的国家使命。
二、中关村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做法
中关村在军民融合发展中的探索中做法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十个方面的主要做法:
1.科学引导
北京市特别是中关村围绕军与民“统筹”“规划”“办法”和“立项”等相关领域,积极组织课题研究和政策法规梳理,继而制定发布了《建设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中長期规划(2013~2020年)》《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规划方案》《建设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行动计划(2013~2015年)》《海淀区推进科技产业军民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等一系列规划、计划、方案,出台了《加快吸纳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的措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引导中关村科学地开展军民融合试验示范、创新发展。例如,《海淀区推进科技产业军民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就明确提出其重点任务是:建库编录,夯实区内军民融合发展两大基础;军地联动,搭建军民融合发展的五大平台;优化布局,建设军民融合八大创新基地;聚焦重点,打造七大特色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市场运作,培育军民融合的三类服务体系;立足长效,探索和完善具有海淀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四项机制。目前,海淀区正在研究制定新的军民融合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将引导军民融合进一步聚焦科技协同创新、产业发展、园区规划、平台建设和试点改革等领域,加快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
2.合理布局
中关村建立了专门的军民融合产业园及其协作园区,从物理空间上进行相对集中的探索。2015年12月21日,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正式开园。同时,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与同在海淀区的北理工军民融合创新园、玉泉慧谷信息安全产业园共同构成“一体三园”的黄金三角布局,三园之间形成良好互动,协同建设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其中,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定位于汇聚高精尖企业,促进军民融合、加快科技创新、加速开放合作,致力于打造开放式国家级军民融合国家示范园区。该园区规划了以国防科技研发、成果孵化、企业培育等为重点的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设计、云计算和大数据、网络和信息安全、导航及空间信息服务、先进材料和工艺、生物医药、信息与通讯技术、环保及新能源等产业领域,拟入驻园区企业200余家。
3.突出服务
中关村管委会被企业誉为“最不像‘政府的政府”,因为其工作重点不是“管理”而是“服务”。一方面,他们努力搭建创新创业及园区服务平台、产学研用协作平台、展览展示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学习交流平台、政府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人才服务平台、技术论证及技术转化平台、成果发布及其需求对接平台十大服务平台,形成入园企业发展的综合服务体系。特别是中关村与国防知识产权局签署了军民融合国防知识产权转化应用试点工作备忘录,共同支持成立中关村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孵化中心,探索建设国防知识产权推广转化服务平台,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的发现、孵化及培育。目前,该平台集成多家军工单位、几千件专利进行技术二次开发。创客天下集团与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开展军民科技成果、科技资源交易和转移转化应用。另一方面,他们及时传达相关政策,高效服务企业。在中关村,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了专门的微信群,每当有军民融合重要政策发布,政府相关部门就会及时转发到群里,企业有什么问题,也会随时给予解答。
4.创新体制
军地领导共同启动了中关村军民融合军地对接平台,为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后勤部保障部、训练管理部,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和空军指挥学院13家军方联络处揭牌,进一步推动民口企业的技术和产品与国防需求无缝对接,引导协助企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基金联合、联盟推动、军地合作建园等模式,大胆破解促进军民融合体制机制“瓶颈”难题。
5.建立机制
中关村以梳理相关资源信息为基础,建立军民融合资源数据库,通过定期发布《海淀区军民融合资源目录》和《“军转民”“民参军”技术和产品推荐目录》等多种方式,构建军地双方协调机制,军民先进技术发现、对接和验证机制,军民先进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形成军民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
6.市场运作
“坚持市场运作”是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的基本原则之一。早在《建设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行动计划(2013~2015年)》中就明确要求遵循市场规律,强化市场意识,引导多元投资、多方技术、多种力量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据此原则,中关村根据自身产业优势和发展重点,不仅建立了国防知识产权+孵化器+基金的“中关村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孵化中心”,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技术数据包”投资转化的孵化器,也是唯一完成了国防科技成果“军转民”产业化和“民参军”双向通道建设的平台,而且建立了几个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市场化运营。
2014年9月,中关村核心区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成立。该联盟以非官方组织+专业化的方式运作。例如,该联盟牵头2016年启动成立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学院,打造中国首家融合式组织、混合制体制、体验式教学的创新学院,努力建成军民融合高端人才培养基地、重大技术发明基地、创新企业孵化基地、产业链条培育基地,不断加大军民融合的人才培养投入,着力加强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科研开发力度,努力打造中国式“创新梦工厂”,向着“百、千、万”目标奋斗(每年培育孵化100家企业,每年培训1000名高端人才,助力打造“万亿军民融合产业”)。此外,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在继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等一大批社团组织之后,中关村又专门成立了面向全国开展军民融合业务的综合性社团服务机构——中关村军民融合信息装备产业促进会。该促进会迅即制定产业发展计划,筹建产业发展基金,并牵头设立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创业基地,搭建军民融合研究、成果对接和转化、技术转移、科技创新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全方位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7.协同创新
早在2014年中关村管委会便增设了一个新的职能机构——军民融合创新工作处,负责军地科技资源共享事宜,从组织上加强军民协同创新,拓展协同创新路径。该工作处成立后,积极联络军工和民口涉军企业投身国防大数据建设,引入涵盖云计算和大数据、网络和信息安全等领域的近百家尖端企业,并为大数据助力国防建设积累经验、探索路子。同时,该工作处还与火箭军、国防大学等驻区部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民参军和军转民各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特别是探索成立了包括10余所高校及相关单位在内的中关村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开展无人机等一些军民融合项目试验,并建立了以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学院为主体、线上线下互动、学研孵产一体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促进军民协同创新。
8.金融支持
中关村也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2015年3月,中关村科技金融街正式“开街”,入驻了人民银行中关村支行、深交所中关村上市基地、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关村互联网金融服务中心等一批与科技金融创新相关的行业领先机构,并推出了中关村金融大厦、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中心大厦等科技金融聚集载体,着力引入一批高端科技金融机构,形成高度集聚、功能齐备的“金融中心”、金融超市,打造金融服务高地。目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聚集天使投资人约2万名,活跃的创业投资机构900余家。中关村还建立了包括知识产权基金、协同创新子基金、银行融资及社会投资等在内的30多亿元“资金池”,助力多个项目达成技术转移协议,一些项目取得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促进了产融结合。其实,早在2012年12月中关村发展集团等单位就发起设立了航天科工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围绕军民融合,以市场化模式,对被投资企业提供资金、市场、科技资源等多方面的服务,推动军民融合成果的创新与产业化。中关村还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合设立了北京航天产业投资基金。目前,中关村军民融合信息装备产业促进会也正在筹备设立“双百基金”(境内100亿元、境外15亿美元规模),促进重点产业的发展。
9.推进标准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的《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新路径新模式”的要求,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倾力打造“第四代产业园共治模式”,发布军民融合评价标准体系,构建军地供需对接平台,让“政产学研介金孵军”八大市场主体,都在一个平台上讲一套军民融合“普通话”,降低信息不对称,着力提升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量质效”,真正实现军地供需对接平台“对接标准化、展示超市化、交易痕迹化”。
10.拓展“示范”
随着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的快速發展,其“示范区”的作用也在快速提升。以海淀区为核心的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的触角不仅开始延伸到中关村“一区十园”中的其他园区,如以航空航天、智能装备、新能源等产业为重点的大兴——亦庄园和以应急救援、通信导航、高端装备等为重点的丰台园等,而且不断“走出北京”,到四川的成都、绵阳以及其他一些省市开展“示范”,大力拓展其军民融合发展的区域空间和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为其示范区(基地)的“示范”“复制”创造条件,为其高速高效成长为全国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中关村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成效、经验与不足
1.成效
目前,中关村军民融合发展不仅取得了X413无人机飞行平台、DBL-45-2工业级多旋翼飞行器、手摇式自动压弹机、便携式智能充电启动一体机、炮堂内壁全自动清洗机器人、户外工作者的“空调背心”“导弹灭火”产品、给地下管线做“CT扫描”的探地雷达、24小时全天候实施监控的无人机等一大批军民融合的“有形成果”,〔1〕而且在促进相关单位人员的观念转变、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军民两用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无形成果”方面也成效显著,为其未来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经验
尽管中关村军民融合发展模式还处于不断深入的探索过程之中,但是,其已经积累的初步经验值得总结和其他一些军民融合重点区域学习借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中关村高度重视从中长期规划编制、“军民融合创新工作处”等组织机构设置及其他重要方面加强引导,使种类繁多的实践主体既充满生机活力,又不失方向聚焦,从而有序推动军民融合快速发展。
二是善于把握机遇。北京市特别是中关村管委会善于利用其地处我国首都的特殊地理区位,充分发挥其信息灵通、视野开阔、科技资源尤其是国防科技资源丰富、创新底蕴深厚、创新条件好等诸多优势,对于军民融合发展思考早、谋划早、行动早。2010年,中关村便开始思考如何将政府物资采购向军方拓展、怎样帮助企业拓展军品市场。2012年底,中关村便组织相关单位发起设立了航天科工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轉化创业投资基金,特别是中关村管委会2014年便率全国之先专门增设了一个“军民融合创新工作处”,从组织上高度重视和加强军民融合发展。由于前瞻性地开展了大量相关工作,因此当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北京市特别是中关村管委会便很快抓住了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快速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包括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园、编制军民融合规划和方案、搭建多种服务平台并且完善服务体系、建立与13家军方单位联络处、建立产业联盟和多种社会服务组织等,从而在短期内便实现了一些突破,取得了成效。在短短几年中,中关村示范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契机,以国家军事战略需求和中关村创新发展需求为牵引,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及整合利用,谋划构建体系完善、创新引领、高端集聚、高效增长的军民融合高端产业形态,探索构建军民协同创新、资源共享模式,打造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有力地助推了中关村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三是行动精准狠。中关村军民融合发展既高度重视军民融合的规划、方案、政策等“纸面”上的先行引导,更是在实践过程中采取了精、准、狠的一系列举措。“精”——中关村的军民融合园区等空间载体布局很精确、精明,既考虑近期的发展需要,明确了具体区域,也规划了长期的协作区域,还注意动态地“向外拓展”。“准”——中关村的军民融合产业选择很准确,着力聚焦其国防科技资源优势突出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高端海洋装备、光电装备、新材料、无人系统、集成电路及核心传感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八大军民融合产业,短期内便产出了一大批实践成果。“狠”——中关村的军民融合项目实施力度“狠”,不仅项目的策划包装、选址落地很快,而且项目规模一般较大、围绕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也很足,使一大批项目“掷地有声”,“狠劲”十足,“独角兽”类企业培育成效显著。据介绍,目前中关村拥有318家上市公司、1620家新三板企业、67家“独角兽”企业,占比超过全国的一半,每年发生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额都占全国的40%以上。〔2〕
四是突出“软硬兼施”。中关村为了高效推进军民融合,不仅注重抓好能够短期直接见效的项目、企业、产业等“硬件”本身,而且其相关领导和部门人员牢固树立“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下大力气、花大成本搭建并不断完善服务平台体系、人才培训体系、社会组织机构等“软件”环境。例如,目前,中关村仅社会组织就已经发展到了300多家,空天信息、物联网、机器人……这些联盟很多都因军民融合而大放异彩,为推进军民融合而各展其长。正是通过“软硬兼施”、齐头并进,中关村营造出了良好的军民融合发展生态,成为保障其未来军民融合高速高效发展的独特竞争优势。
五是勇担试验重任。中关村先试验、再推开的做法,也是全国其他地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发展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这正如中关村管委会军民融合创新工作处的同志所谈到的:“中关村军民融合的经验、政策很多,核心就三点:根本要求是打造‘杀手锏,深深扎根于中关村,始终坚持示范引领。”〔3〕国家发改委、北京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中关村贯彻军民融合方针先试先行的作法给予充分肯定:“中关村在诸多课题研究中都具有无可取代的独特地位和先行先试的可贵经验”。〔4〕“专家指出,中关村的试点表明以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和两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为方向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将更有力地支持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成为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强大动力。”〔5〕
3.不足
由于中关村充当军民融合发展 “吃螃蟹”的探路人,其试验实践尚处于初期阶段,取得的成绩虽然令人称赞,但也还是比较初步的。与中关村所占据的特殊地理区位优势相比,与其所聚集的大量优质国防科技资源相比,与其作为全国多种试验区、示范区所享受的叠加性特殊政策相比,特别是与国家要求军民融合发展必须在“统”“融”“新”“深”四个方面下足功夫的战略高度相比,中关村的军民融合发展仍然存在不小差距,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对于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的认识高度还不够。一方面,没有深刻认识到军民融合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的重要性,从而对促进其国防科技资源向地方转移转化、引导民口资源向国防领域渗透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结合我国国情和中关村自身实际,学习借鉴世界强国军民结合经验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够,其所取得的成果在全球产生的影响力和对全国军民融合发展的示范效应仍显不足。
二是突破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力度还不够。目前,中关村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主要表现为军与民联合建立机构等“外在”层面,而军与民的资源真正共享、双向流动等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突破乃至法律重塑还很弱,还有较长的探索之路要走。
三是军民融合发展的系统协同性还不够。军民融合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军方与地方、军口与民口、政府与市场等诸多方面,利益主体多种多样、利益关系纷繁复杂,其整体的系统设计难度大,各子系统内部及相互之间进而整体系统的有效协同难度就更大。在这方面,中关村目前也还存在行政推动力大而市场机制相对较弱、地方热情高而军方“冷处理”、民口积极性高而军口“表面热实质冷”等问题,其总体的系统协同性还不够。
此外,中关村也还存在政策理解偏差、新旧发展观念交织、军民融合发展实践总结不及时、军民融合发展品牌塑造不足等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全国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
四、深化中关村军民融合发展模式探索的对策建议
1.提升认识站位高度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军民融合战略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国家战略,是兴国之举和强军之策。中关村作为地处首都的“中国高科技”旗帜和标杆,应当从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带领全国相关省市和地区,在世界军民融合发展舞台上拿出“中国方案”、奉献“中国智慧”。
2.增强系统协同程度
按照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优化生产组织、科学分工与协作,是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的,取得更多更好成果的。这一理论对于当今我国军民融合这个复杂的大系统来说就更加具有指导意义。军与民之间究竟如何分工、如何协作,才能实现“一份资源投入,军与民两种产出”,达到既兴国又强军的目的,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大课题、大胆试验的大工程。国家应当赋予中关村在军民融合方面更多的试验任务,更大的试验权利,更灵活的试验政策,真正代表国家开展“试验与示范”,促进中关村全面加强军与民融合发展的系统设计、系统推动、系统总结,全面增强军與民各子系统内部及其相互之间运行的协同度,最终取得更多更好的试验成果,探索更多更好的试验经验。
3.加大体制突破力度
由于我国过去几十年国防建设走的是相对封闭的发展路子,形成了相对完备的自我配套体系,导致我国军与民融合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军工相对封闭的“体制坚冰”。因此,中关村作为全国军民融合的“首选地”“示范区”,应当抢抓“军队改革”“军工管理体制改革”“军民融合试验”等重大历史机遇,推动《国务院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意见》(国发办[2017]91号)、《关于支持中央单位深入参与所在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18]29号)、国防科工局关于印发涉军企事业单位改制重组上市及上市后资本运作军工事次审查申报指南(2018年版)的通知(科工计[2018]15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尽快落地,促进军工单位加快转型,围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战略目标,着力加大军与民分割的体制突破力度,从机构共建、人才共用、资源共享等方面促进军与民深度融合发展。
中关村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的措施还较多,如进一步提高军方需要的牵引力、增强服务平台体系的针对性和使用效率、打造更加响亮的中关村军民融合品牌、扩大试验示范成果的复制面和影响力等等,限于本文篇幅,不再一一赘述。
我们相信,在国家赋予中关村更高地位、更大责任、更多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之下,在北京市尤其中关村管委会高度的国家责任感、试验使命感和任务光荣感的激励之下,中关村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一定能够更加大胆、更有突破,一定能够开出全国军民融合发展的灿烂之花,结出耀眼之果。
参考文献:
〔1〕〔3〕李建荣.“三管齐下”奏响军民融合创新时代强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纪实[N].科技日报,2017-09-18.
〔2〕中国新闻网“2017中关村高成长企业TOP100”榜单公布[EB/OL].http://www.zhongguancun.com.cn/yqdt2014/mtbd/kjcy/201712/t20171227-1472598.htm.
〔4〕关 屯阝.中关村“军民融合”的经验可资借鉴[J].中关村,2017,(08).
〔5〕王健生.创新改革试验 中关村试点国防知识产权转化[N].中国改革报,2015-12-10.
(责任编辑 博 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