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参军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8-05-14邓德胜
〔摘要〕 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四川省委以“军民融合”为核心强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绵阳市委作出了构建军民融合五大体系的重要部署。游仙区委把“军民融合兴区战略”确立为未来5年发展的首要战略,主动为军民融合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作出示范的国家使命。游仙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面临诸多困难。本文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方式,基于对游仙区32户民参军企业基本情况的调研分析,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视角下民参军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军民融合 民参军企业 对策 绵阳市游仙区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18)03-0082-07
〔作者〕 邓德胜 游仙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局 绵阳 621000
一、绵阳市游仙区军民融合发展基本情况
1.区情概况
绵阳是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属于成都平原城市群北部中心城市,辖5县3区1市,幅员面积20281平方公里,总人口536.82万。绵阳市游仙区是199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县级行政区。游仙区作为绵阳的主城区之一,位于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核心层,绵阳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科技城100平方公里集中区建设,其中有30平方公里属游仙区管辖。游仙区总人口56万,幅员面积1018平方公里,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经济试验区、2个街道办事处、22个乡镇。2016年,游仙区实现区属地区生产总值182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1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00元。在全省2016年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中排名49位。
2.独特优势
(1)科研资源富集。游仙区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3家国家级军工科研院所,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所高等院校。全区人才总量突破8万人,拥有国家“863计划”、省“千人计划”、市“千英百团”聚才计划等各类领军人才80名。
(2)区位优势明显。游仙区已有或即将建成5条铁路、8条高速公路、9条快速通道,紧邻成渝经济区第三大机场、四川第二大机场绵阳南郊机场,已开通30条航线。形成了集航空、铁路、高速公路于一体进出境立体大通道,是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成渝西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黄金节点。
(3)发展空间巨大。游仙区适宜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近郊沿江区域面积300平方公里,是绵阳未来产业发展重点拓展区域。在绵阳市规划培育重点军民融合产业园的“梧桐计划”中,游仙区有智能制造与信息安全产业园等3个位列其中。绵阳“新三城”建设中,科学新城和航空新城均位于游仙区。
(4)军地合作坚实。建区以来,游仙区始终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军工科研院所发展,在军工科研院所的土地征用、周边基础设施完善、项目建设、后勤保障等方面主动服务。全区分别与3家国家级军工科研院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经常性开展对接交流,强化合作军地之间建立了鱼水深情。
3.基本思路
游仙区围绕军民融合创新转化、产业培育、人才集聚、开放合作、金融服务“五大体系”构建,按照“强化保障、促进交流、搭建平台、打造载体、做实产业”的工作思路,不断拓宽“军转民、民参军、军民协同创新”路径,形成“科研成果+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链条式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集群,力争建成西部一流的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区规划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域面积50平方公里,到2020年,基本建成15平方公里的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入驻园区的军民融合企业将达到120家以上,预计实现产值500亿元。
4.主要举措
(1)提升认识,强化职能。在“十三五”规划中,游仙区将“军民融合兴区战略”列为四大兴区战略首位。全区率先成立了军民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局、军民融合产业园党工委管委会,从宏观决策、综合协调、重点突破等方面强化职能。
(2)搭建平台,深化合作。游仙区成功举办了军民融合智能制造(机器人)高端峰会论坛、第四届科博会游仙区军民融合专场推介会,军民融合银、政、企对接会等大型活动。主动外出交流对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与中物院、西科大、九洲集团、兵港科技等签订了合作协议。
(3)建设载体,夯实基础。全区按照“产城一体、园城一体”的理念,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军民融合产业园,建成了全省首个地方军民融合专业孵化器5000平方米,與中物院技术转移中心联合共建军民融合智能制造示范基地15000平方米,现已有序推进。即将启动首期5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
(4)跟踪项目,培育产业。2016年全区新增军民融合注册项目及签约项目20个,并跟踪储备了30余个军民融合项目。积极促进军转民项目落地和打通民参军通道,大力培育军民融合企业,已培育发展军民融合企业37家,2016年军民融合企业产值达128亿元,占辖区工业总产值的35.4%。
(5)出台政策,全链支持。游仙区率先出台了《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条扶持政策》,区财政预算资金1亿元,用于军民融合项目招引孵化、技改扩能、军工资质认证、人才引育、研发创新、成果转化、院所改制、企业融资等方面的扶持,为军转民、民参军提供“全链支撑”。
(6)创新手段,金融服务。游仙区成功引进了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该基金由四川鼎浩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与绵阳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系四川省首只市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通过股权投资和债券投资的模式实行市场化运作,重点支持游仙区军民融合产业项目发展。
二、绵阳市游仙区民参军企业发展现状
军民融合发展有三大路径:一是“军转民”,即军工技术在民品市场的开发应用;二是“民参军”,即民口企事业单位参与军工市场的科研生产;三是“军民协同创新”,即整合军地资源要素,共同开展军民两用技术协作创新。游仙区目前已重点建设“军民协同创新”平台1个——中物院技术转移中心与游仙区政府共建的军民融合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有军民融合企业37户,其中:军转民企业5户,民参军企业32户。32户民参军企业发展现状如下:
1.总体情况
(1)企业性质:32户企业均为民营企业。
(2)产值规模:全区规模以上民参军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15户,占比46.9%。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5户,占比15.6%;年产值5000万元~9999万元的企业4户,占比12.5%;年产值2000万元~4999万元的企业6户,占比18.8%。年产值2000万元以下的企业17户,占比53.1%,其中年產值500万元左右的企业12户,占比37.5%。
(3)科研状况:全区民参军企业中,已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11户,占比34.4%,占全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21户)的52.4%;建立有产学研合作关系的企业13户,占比40.6%;年科研经费投入100万元以上的企业9户,占比28.1%;拥有1项以上发明专利的企业8户,占比25%。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11户,占比34.4%。
(4)经营状况:2017年民参军企业产值有较大幅度上升的企业24户,占比75%;产值与上年度持平的企业5户;占比15.6%,产值有所下滑的企业3户;占比9.4%。
(5)参军状况:全区民参军企业中拥有1个以上军工资质证的企业6户,占比18.7%,32户企业均有申报军工资质证的愿望。2017年新申报军民融合企业21户(待市上认定)。
(6)产业分布:民参军企业广泛零散分布于机械加工、电子元器件生产、化工制剂、金属制品、工业设计服务、通信器材、轻纺、环保工程、智能制造、橡胶制品、磁材、塑料制品等10多个行业。
(7)信息渠道:通过电商开展业务的企业仅有4户,占比12.5%;通过竞标方式参与军工市场配套科研生产的企业8户,占比25%;目前还未出现经常关注并利用《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的企业。
(8)共性需求:近期有征地扩产扩能需求的企业15户,占比46.9%;有大型仪器设备共享需求的企业16户,占比50%;有融资需求的企业19户,占比59.4%;全部企业都有技术需求、人才需求和政策需求。
2.基本特点
(1)发展态势良好。在全区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民参军企业占比52.4%,32户民参军企业有46.9%已属于规模以上企业,其中有5户企业产值过亿元。在近年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下,32户民参军企业2017年产值比上年度有较大幅度上升的企业有24户,占比75%,其中产值增长翻倍的企业有8户。产值持平的企业有5户,占比15.6%,产值略有下滑的企业仅3户。32户民参军企业中近期有征地扩产扩能需求的有15户,占比46.9%。借着军民融合发展东风,民参军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2)参军意愿强烈。在去年绵阳市首次开展军民融合企业认定工作中,游仙区有42户企业(大部份是民口企业)主动积极申报,最终市上成功认定37户,其中民参军企业32户,这32户企业均有申报军工资质证并参与军品市场科研生产的意愿。今年又有21户企业主动申报军民融合企业认定,其中80%以上属于民口企业。民口企业参军意愿强烈。
(3)共性需求集中。32户民参军企业均有技术需求、人才需求、政策需求,这与其它企业的共性需求差别不大。而对大型仪器设备有共享需求的企业占比50%,近期有征地扩产扩能需求的企业占比46.9%,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占比59.4%。这三类共性需求相对其它企业更为集中明显。
3.存在问题
(1)产值规模不大。32户民参军企业有17户属于规模以下企业,占比53.1%,其中年产值仅500万元左右的企业12户,占比37.5%。产业分布较零散,支柱产业不明,配套集群产业少,产值规模不大。
(2)核心竞争不强。虽已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有11户,占比34.4%,但在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年科研经费投入、拥有发明专利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比例偏低。普遍缺乏拳头产品,技术层次不高,品牌影响不大,产学研合作属于松散型。面对军品市场的高门槛,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3)信息渠道不畅。企业普遍没有经常关注并利用好《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等信息平台,通过电商开展业务的企业仅有4户,占12.5%,缺乏“互联网+”经营思维。通过竞标方式参与军工市场配套科研生产的企业8户,仅占25%,多数企业是依靠人脉关系和固有配套联系开展业务,这一方面是由于自身核心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是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导致的。
三、加快民参军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国家宏观层面
(1)统一政策标准。目前阻碍民参军企业参与竞争的政策限制因素仍然较多。在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过程中,军工企业可以享受相应的基建技改投入及多项税收减免、信贷优惠政策,而民口企业很难享受军工企业所享有的这些优惠,因而,在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同时,大量相对滞后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用标准阻碍了民营高技术及产品的进入。建议逐步统一政策标准,促进军民两用技术标准融合,积极推进民口企业与军工企业面向军品市场的公开公平竞争。
(2)打破垄断格局。由于历史原因,国家长期对军工企(事)业单位的大量投入和政策优惠,使其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造成目前研制生产重点武器装备的军工企(事)业单位数量极少甚至是独此一家,军方没有可供选择的多家竞争主体,民口企业又难以与军工集团竞争,客观上保持了垄断格局,阻碍了竞争对手的产生,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竞争市场远未形成。建议加大对民参军企业的扶持力度,打破封闭观念和固化利益格局,推进竞争性武器装备采购,加强信息平台融合,促使民参军企业加快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
(3)降低准入门槛。由于国有与民营所有制身份的差别,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审查、武器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武器装备保密资格审查认证,以及武器装备采购需求信息与科研生产信息的定向发布与封闭管理,对民口企业参与军品市场竞争客观上形成了重重门槛,阻碍了民参军的步伐。建议针对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牵引、市场主体原则,在把控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简化民参军企业参与军品市场竞争的准入门槛和程序。
(4)完善工作机制。目前,政府与军队在协调、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环节上联系还不够紧密深入和顺畅,因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把完善工作机制放到突出位置。建议:着力构建军地协调机制,完善军地双方定期重大情况报告制度、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合署办公制度等。健全军地需求对接机制,加强军地信息化建设、军民两用技术攻关、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军队后勤保障、重大项目等方面的需求对接。完善军地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技术、人才、资金、物品、信息等要素双向扩散、交流和融合。建立军民融合考核评估机制,包括建立评估咨询市场机构和职能部门综合评估等,对军民融合进行标准科学、程序规范、执行严格的综合效益考核评估。
2.地方政府层面
(1)做好战略规划。军民融合发展是个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地方政府应克服两种偏向:一是“泛化”观念,什么都往军民融合这个大筐里面装;二是“功利”观念,把军民融合工作单纯视为招商引资、征地开发,急功近利追求经济指标。地方政府应发挥好主导作用,立足辖区优势,因地制宜做好地方顶层设计,科学编制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功能定位、实现目标、重点产业、实施路径和军民融合创新转化、产业培育、人才集聚、开放合作、金融服务“五大体系”的构建。专项规划应鲜明体现地方特色,尽量避免同质化重复性竞争。
(2)注重精准扶持。近年来,福建、西安、宁波、成都等省市都先后出台了扶持军民融合发展的措施。游仙区已制定了《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十条扶持政策》(试行),但从运行情況看,还存在面面俱到“撒胡椒面”倾向,围绕核心和重点精准扶持做得不够。应加大对当地军民通用技术重点产业、军民协同创新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军民两用信息平台、军民融合领军人才等关键点位的精准扶持力度,促进军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要素耦合。
(3)强化平台搭建。长期以来,“军”与“民”之间处于两个相对封闭的体系,要实现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关键要素的深度融合,在“军”与“民”之间搭建交流融合平台尤为重要。地方政府应立足区域实际,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主动作为,创新公共服务方式,采取培育社会中介组织、政府购买服务、互联网+公共服务等模式,定期定向开展军地对接交流活动、举办军民融合论坛、分行业建立军民融合产业联盟、组建军民融合研究院、建立军民技术双向转化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立军民融合信息库、人才库等。通过上述平台搭建,积极构建“开放、协同、共享”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军地资源聚优增效。
(4)加快载体建设。应主动拓展承载军民融合产业的物理空间,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等载体建设。游仙区近年来积极探索,建成了四川省首个地方军民融合专业孵化器,与中物院技术转移中心联合共建军民融合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率先启动了军民融合智能制造与信息安全产业园的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园区的形成是地方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重要标志,地方政府应从规划、土地、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园区建设大力支持。载体建设力争做到定位明确、功能完备、特色鲜明、集聚集约,以努力形成“科研成果+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一体化、链条式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阵地。
3.民口企业层面
(1)找准发展定位。民口企业首先要根据市场前景、自身历史、基础优势,明确主业产品,找准发展方向,作好战略定位,专注于最擅长的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差异化竞争。其次作为民参军企业,决定其未来在整个军民融合格局中地位的关键点还在于其参军模式。目前民参军模式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产学研合作,携手高校和科研院所提前布局军方未来发展所需的技术与产品,合作研发,提高效率,降低风险;二是发挥民企机制灵活、勇于创新等优势,主动孵化军工项目,实现军工科研成果项目化、项目产业化;三是产品配套军工企业,争取军品配套订单。民参军企业应明确自身侧重的参军模式。
(2)提升核心竞争。创新是维持企业在同行业领先地位的关键,企业只有在技术、营销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民参军企业要从人才引育储备、科研经费投入、拳头产品开发、科学规范管理、军工资质认证等方面多下工夫,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可以采取“合作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和进行“技术转让”“委托研发”等形式,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层次和产品层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实现占据军品市场更大份额的目标。
(3)强化信息意识。由于体制、观念方面的原因,多数民口企业缺乏畅通的信息渠道,很难掌握军品市场的需求信息,在参与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中很盲目、很被动,丧失许多机会。军民融合的难点之一在于信息不对称,信息和技术一样重要。在政府畅通信息渠道、搭建信息平台的同时,民参军企业应积极参加一些军民融合交流对接活动,积极参与行业产业联盟,经常关注武器装备采购需求信息、科研生产与配套保障信息、民用高技术企业及产品信息发布,利用好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等,积极树立“互联网+”思维,强化信息意识。
当前,民参军正处在由初步发展向深度融合的推进阶段,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宽、融合点越来越多,经济技术迅速发展,为民参军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大好时机。民参军企业应抢抓机遇,凭借东风,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努力成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责任编辑 博 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