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象征性思维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2018-05-14孙彩云
【摘要】上古人们已经把天地四方的空间观念、春夏秋冬的时间观念、无法言明的灵异事件,与各种具有象征性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了,并借用这些象征性的东西来表达他们对天地的敬畏,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心情。可以说,天地万事万物没有不可以用具有象征性的事物来表达的。中国古代象征性思维从深层来说具有诗性的、哲理的、直觉的与自然相关照的特点,其产生的原因:一是人与自然有机融合的结果;二是人证明自己内在生命力的要求。
【关键词】中国古代象征性思维;特点;产生原因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古代人民象征性思维的特点
中国古代以《周易》为代表的卜筮体系,巫术活动、礼乐制度、祭祀仪式以及乐舞艺术等都可以说是一种象征,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象征性思维。笔者认为,这种象征性思维从深层来说具有诗性的、哲理的、直觉的与自然相关照的特点。
(一)象征性思维是一种诗性智慧
象征性思维,也可以称为“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思维方式不是“对象性思维”或“概念性思维”,不是以归纳和推理为基本方式的逻辑思维对对象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得出结论,不执着于概念的清晰、定义的确切、论证的严密、结论的明确。中国古代人民的思维方式可以用“比喻”“象征”“类比”“关联性思维”“具象性”等概念来指称,诗性智慧也有类似的特点。维柯在《新科学》中提出了“诗性智慧”,他认为相对于逻辑推断的智慧,人类还有一种诗性智慧,它比逻辑推理的智慧要更原始,更根本,也更重要。诗性智慧强调以己度物的隐喻,即人们把自己变成衡量世间所有事物的尺度,仿佛世间的万事万物也同人类一样有生命的,有意志的,有情感的。诗性智慧还强调想象的类概念。原始初民对一致性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渴望通过他们所熟悉的诗性思维来对外界进行类的概念的表达,于是他们便用某个具体的人物来表现他们经验过的、甚至想象中的众多人物,原始的诗歌和寓言中的形象多数是这种“想象的类概念”。象征性思维也是人们以直觉的、形象的方式而不是抽象的逻辑的方式,从自然物象或人为的物象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物象来表达自身的对万物的认识与情感,进而构建一种生活的秩序。所以,我们说象征性思维具有诗性的智慧的特点。
(二)象征性思维具有哲理性
巫术活动把人们生活的世界象征化了,可以说是巫术活动催生出人们的一种象征性思维,促使人们以象征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去构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去证明自己的内在生命力。这个世界就可以说是人们内在生命活力的外在显现,也就是象征化。人之外的万事万物,正是以象征的方式进入了人的活动范围,进入了人所建构的“世界”。因此,世界的象征化,其实质就是人的生命活力把自己外化为万物的本性,并使万事万物也受这种生命活力的主导和支配,也就是人们以客观物象、象征性仪式、符号等来证明自己的生命活力,这样万事万物便成了这种普遍生命活力的体现。可以说,象征性思维就是早期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构建世界,为人类自身及社会厘定秩序的主要思维方式。巫术也催生出了哲学,而哲学也是关于人类对自身、世界和宇宙的普遍规律的最高一级的思索。哲学家们也试图通过哲学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构建世界,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具建设性的、更前卫的思想。因此,象征性思维与哲理性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人们认识自身,自然与宇宙的思维方式,都是为了更好地以更明确的方式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因此,我们说象征性思维具有哲理性。
(三)象征性思维具有直觉的与自然相关照的特点
人类产生并孕育于大自然中,这就决定人们的眼界、思维只能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在人们没有发现自身以前,原始先民感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被赋予什么突出的地位,人与自然并没有什么不同。人们以好奇的眼光,以情感的、直覺的方式而不是逻辑的、理性的方式理解着这个自然的世界。有学者就把这种直接的、不依赖逻辑判断和理性判断而形成的对对象本性的直观把握称为“顿悟”或“直寻”。中国古代人民的基本运思方式就是“体道”“自得”,也就是一种直觉的观照自然的思维方式。人们在直觉的观照自然的过程中捕捉具有代表性的“物象”,来表达自身对世界的思考与情感。这些作为象征的物象,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自然物,它们被赋予着人的思想、精神与情感,是一种意义的象征。正如《周易·系辞下》中所描述的,人们对大自然“仰观俯察”,对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进行直觉观照,并把自然现象符号化,以“象”来显现或暗示“意”。由此,我们可知象征性思维具有直觉的与自然相关照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人民产生象征性思维的原因
象征性思维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笔者认为,我国古代人民象征性思维产生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人也一样,与自然万物相依相存。人首先是自然的人,自然提供了人的一切所需,并制约着人的生存和发展,人就是自然天地的一部分,所以,人依赖于自然。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探求不尽的,也是慷慨的,大自然无私地向人提供人所需要的一切,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情感层面。人不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有限的,而自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穷无尽的,人们天生的好奇心永远也不能探究完自然所有的秘密,但这并不重要,因为自然的赋予,因为人天生的本能,因为自然与人有机的融合,人们还是在创造,在繁衍,在继续好奇,就像愚公说的那样“子子孙孙无匮尽也”。人似乎天生就具有感受外在环境与情感的能力,自然的万事万物、一草一木都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并为人们所用,能让人们去思考去感受。我国人民尤其重视感悟自然,并形成了“天人合一”这样的独特的宇宙观与自然观。也可以说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深入人们的骨子里,已经成为先民们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我国古代人民农事按节令而行,重祭祀和占卜,国家上层的官职也要和天地自然相配,这点我们可以从《尚书·洪笵》篇中有所认识。
从《洪笵》“九畴”我们可以知道商代思想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即五行系统。从这个体系我们也可以看出商代的人事,官职的设定,农业,历法、君王的德行、人们的品德、祸福、情感都与“五行”、“自然”也即“天”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期盼人事与自然相应,也即“天人合一”。《礼记》中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的仪式性规定也都表现出人们依天地自然之理而行的心理。人们无论是在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的过程中都用象征性的思维方式传达并践行“天人合一”的观念。如《诗经》中的《关雎》本来要写男女爱情,但先用关雎来起兴象征,以关雎的相亲相爱来表达自己也渴望与心上人相亲相爱,这就是我国古代人民“天人合一”观的自觉体现。由此可见,受天人合一观的影响,我国古代人们本能地借用自然之“象”和人为的“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志与情感,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周易·系辞下》里的话说,就是人们取“象”“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二)证明自己的内在生命力的要求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有其自身的价值,在自然界中有自己的位置。对于有生命的生物来说,最至关重要的事情就是“活下去”即展现自己的生命力。植物按照其自身的生长规律开花结果,动物要觅食、嬉戏,这都是在展现自己生命力。而人作为灵长类动物,确实是特殊的一种,基本的觅食、嬉戏根本无法完全展示人的生命力。人类比任何动物都依赖自然,就用简单的例子来说,例如只有人需要穿衣服,也只有人类是自觉地在创造、在展现自己的生命力,人们需要借外物来证明自身,否则人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就有了語言、文字、国家、仪式、习俗、感情、思想、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象征性就是人们证明自身内在生命力的一种,是人们借用自然外物或加工创造过的人为外物来认识世界,表达自身的意志、情感、思想,建构人类与世界关系即证明自己内在的生命力,只有这样人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春青.先秦文艺思想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牛宏宝.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
[4]李春青.先秦文艺思想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孙彩云(1989-),女,汉族,山西临汾,助教,文学硕士,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