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靰鞡鞋的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2018-05-14郎琅张原
郎琅 张原
【摘要】本文在对满族靰鞡鞋进行归类梳理的基础上,对靰鞡鞋的保护与传承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其在传承形式、宣传力度以及民众对其重视程度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尝试通过汲取以往成功案例的经验,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形式,呼吁民众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打造特色文化产品等途径,更有效地解决满族靰鞡鞋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靰鞡;传承;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我国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非物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保护和传承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满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靰鞡鞋蕴含着满族人特有的地域风格、文化习俗、审美观念,展现了满族人民的创造力,是值得倍加珍惜的文化遗产。
一、关于靰鞡鞋
靰鞡是东北满族人最先发明和穿着的一种特有的鞋子,后流行于东北、内蒙古地区。靰鞡轻便舒适、结实耐穿、且保暖性极强,即便是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在外面劳作一天也不会冻脚。靰鞡的制作十分讲究,其底、帮为一整块生牛皮或鹿皮、马皮、猪皮压制而成。鞋面抽成一圈均匀的褶儿,鞋后有一个向上凸起的舌头,帮上贯皮耳,穿时用细细的牛皮绳系耳。分带勒、不带勒两种,勒用布为原料,有的勒上绣有花纹,内垫捶软的干乌拉草。由于鞋里塞进了乌拉草,既暖和又舒服,除湿防臭,是东北民间人人喜爱的一宝。
“九一八”日本侵占东北后,由东北军、农民武装、游击队和义勇军等组成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浴血奋战,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被誉为“在冰天雪地与敌人周旋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当时的抗日联军将士就是穿着靰鞡鞋战斗在茫茫林海雪原之中,最终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建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皮靰鞡逐渐被棉靰鞡替代,70年代流行翻毛皮,仅有部分族人还穿着牛皮制作的靰鞡鞋。乡下的一些村民虽然改穿了棉胶鞋,但里面仍要絮上一些靰鞡草,称之为“棉胶皮靰鞡”,这也是传统靰鞡的延续与发展。它不仅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一种鞋子,从牛皮手工鞋到机制鞋也是时代的演变。由于机器逐渐代替了手工,优秀的工匠在岁月中一个个地逝去。后来的人对这门手艺的忽视,导致现在只有极少数的传承人还知道如何制作靰鞡,所以靰鞡鞋也被很多满族人称为“消失的鞋子”。
二、靰鞡鞋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观的极大提高,城市里已经没有人再穿靰鞡鞋了,由于靰鞡鞋的制作没有形成规模,只是个人行为,靰鞡鞋正面临着消亡的境况。因此,对靰鞡鞋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历史的原因,满族散居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如此广泛的分布对开展保护满族传统文化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满族的传统文化也消失得很多很快。尤其是靰鞡鞋,这种鞋子主要是东北地区的满族人使用的鞋子,存在着一定的地域性因素,如不加强保护,靰鞡鞋很容易彻底消失。
三、靰鞡鞋的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
首先,政府组织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重视,但是社会大众对其并不了解,缺乏深入系统的科学普及。很多人并不知道靰鞡鞋是什么,更不了解其强大的功能性和历史性,甚至连东北地区的一部分民众也对其一无所知。
其次,关于满族服饰的博物馆很多,但大多展示的是官服,对鞋履部分的介绍并不详尽,靰鞡鞋的样品种类展出的很少。在满族聚居地的一些景区虽然出售小版靰鞡鞋工艺品,或是根据靰鞡鞋外形制作的纪念品,但限于很多景区只是小城市或是自治县,宣传手段落后,只有少部分人群通过旅游等形式对靰鞡鞋有所了解,其独特魅力缺乏展示和宣传的途径。
(二)传承形式过于单一
大部分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以传承人家族代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一旦传承人受到疾病、意外、经济因素影响,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面临失传的危机,造成了大量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的现状。经过在黑龙江省以及吉林省的走访调查发现,靰鞡鞋的传承人大多是年龄在60、70岁以上的老人,虽然还是有一些对这门制作工艺抱有热忱的年轻人,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老人年纪太大很多工艺没办法完全还原,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和探究尽力去传承,不免有些遗憾。
(三)民众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
民众对各类“文化遗产保护节”的参与热情不够,文化活动现场大多是学者及从事相关工作的人,而自发性的参加这类文化活动的群众很少。作为中国人,我们对待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应尊重其差异性,并且积极参与这些文化节及相关活动。
(四)靰鞡鞋现阶段的经济价值不高
现阶段靰鞡鞋的传承和再利用确实没有带来很多经济效益,导致其发展动力不足。靰鞡鞋的保护与传承的投入也是大部分来源于省、市等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只有少数景区的商店内对其工艺品进行售卖,缺乏创造性发展的源动力。
通过对靰鞡鞋保护和传承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发现除了解决上述主要问题以外,我们急需考虑和关注更多有效发展的途径。
四、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整合资源,扩大宣传范围,加大宣传力度
寻求各省市级政府相关部门的资源与资金支持。如满族文化博物馆的改扩建,增加对靰鞡鞋的展示和介绍,对民众免费开放并配有专业讲解人员,让更多的人了解满族文化,了解靰鞡鞋的历史价值。开展交流活动,利用网络、新媒体及互动平台增强宣传力度,保证其内容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以便更好地吸引大众参阅。
(二)增加传承形式
除传承人家人外,提供学习机会给对满族文化或手工艺有兴趣并愿意传承工艺的社会各界人士。举办以抗联军为主题活动、演讲等,深入社区生活,在活动过程中把靰鞡的制作工艺带入人们生活。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手工艺人,提高传承人的待遇,调动积极性。
(三)呼吁民众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借助当今发达的大众传播技术及媒介的运用,如微信、新浪微博等社交软件和网络平台,可更好地保护、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民关注度。通过激发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民众自发性地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来,以达到非物质遗产持久存续与传承的长期目标。
(四)打造特色文化产品
将靰鞡鞋打造成满族聚居地特色经济文化产品,以此为契机带动当地文化经济发展,在保持靰鞡鞋工艺精髓不变的同时,探寻长效发展的策略,并实现对靰鞡鞋的保护、传承与创造性发展。最终将其作为特色宣传品牌,吸引更多人到各个满族景区旅游参观,促进整个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曾慧.满族服饰文化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
[3]梁强,张巨勇,包和平.中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发展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4]余梓东,鄢莹.论满族服饰的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服饰发展的贡献[J].满族研究,2007(3).
作者简介:郎琅(1995-),女,汉族,黑龙江绥化人,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艺术设计专业,研究方向:服装表演与形象策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