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鄂伦春族赞达温曲调特点

2018-05-14许伊宁秦婉丽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7期
关键词:鄂伦春族特点

许伊宁 秦婉丽

【摘要】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地区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民族,鄂伦春族民歌在鄂伦春族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针对鄂伦春族音乐体裁赞达温其中三首不同类型的歌曲进行研究,对比其在曲式、调性及旋律方面的异同,以映射到赞达温的整体特点。

【关键词】鄂伦春族;赞达温;特点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一、鄂伦春族概述

鄂伦春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比较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民族之一。“鄂伦春”这个名字有两层含义:“林木中百姓”和“驯鹿人”。其人口较少,主要聚居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和黑龙江省爱辉、呼玛、逊克等县境内。长期以来,鄂伦春人住的房子是“撮罗子”(鄂伦春语,指用杆子支起,四周冬天用动物皮毛、夏天用桦树皮围起来的住所,可以起到冬季隔凉、夏季隔热的作用),随着历史变迁,外族入侵,受到严重迫害和打压,加上医疗和经济的不发达,一度成为东北地区人口最少的民族。1953年以前,鄂伦春族人都生活在大山里,被誉为“森林里的精灵”。狩猎是鄂伦春人原始生存的主要方式,马和猎狗是必不可少的好帮手,被称为“猎人的伙伴”,所以,鄂伦春人一般不杀马和狗,也不吃马肉和狗肉。解放后,鄂伦春族走出森林,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产业结构也从狩猎为主转为以农牧业为主。信奉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萨满”被认为是神与人之间沟通的使者。

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一般用国际音标标记,也有部分鄂伦春族用汉文或蒙古文。鄂伦春族长期生活在大山里,与大自然最为亲近,使他们有善良勇敢的性格,他们的音乐来源于日常生活。他们没有文字,歌曲只是口耳相传。

二、鄂伦春族音乐类型

(一)“赞达温”

“赞达温”是指民歌总称。有些文章里会用到“赞达仁”来表示民歌,笔者于2018年4月18日在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采访到了国家级鄂伦春族民歌传承人关金芳,她提到“‘赞达温才是山歌、小调的总称,而‘赞达仁是指唱歌”。赞达温分为节奏自由、音调高亢的无词形式和节奏规整、旋律悠扬的有词形式。关老师还说,鄂伦春族人都是小时候跟在老人身边学唱,听过几遍后就可以哼唱。

(二)其他音乐类型

除了题材最广泛的赞达温外,鄂伦春人能歌善舞,也有民间歌舞题材称为“吕日格仁”,常见形式是二人、四人或多人手拉手随歌声节奏上下晃动,在原地或按圆圈缓缓踏动脚步,一人领唱,众人伴唱,“加乎加乎威”“额呼兰德呼兰”“嘿呀”等称词一般只在“吕日格仁”中才会用到;还有萨满调,是萨满在请神、神灵附体、送神过程中进行的,体现了人对神秘的万物神灵的敬畏,被人们视为有着神秘力量的音乐来表达。

三、鄂伦春族赞达温的音乐特点

鄂伦春族长期生活在森林中,生活来源都是以劳动为主。所以,很多赞达温都是鄂伦春人在狩猎或是田间劳作时按着调子即興填词创作的。例如《打猎之歌》,其发表1997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下册)》中的,这首歌曲描述的是鄂伦春族男人们打猎时的场景。这首乐曲为A徵五声调式,四二拍,中速稍快,单乐段,非方整性结构(5+7),旋律平缓。译词大意是:我依靠打猎生活,野兽们看见我都发抖,妻儿都出门迎接为我骄傲,打猎人这样的日子很欢快。曲谱(一)见图1所示。

前文提到赞达温分为有词与无词两种。有词的可以描绘生活和劳作时的场景;而无词的全曲被称词贯穿。如关金芳老师搜集的一首无词赞达温《纳依吔哎》,这首乐曲为C徵五声调式,四二拍,激情地,整体旋律起伏较大,有四度、五度乃至八度的跳进,前后乐句相距四五度,单乐段,两句体乐段(8+8),附点音符运用较多,使旋律有跳动性。曲谱(二)见图2所示。

关老师提到如果《高高的兴安岭》这一首歌是外界认识鄂伦春族的一个媒介的话,那这一首《西儿米》可以算是鄂伦春族的族歌,在他们那里,每个人都会唱这首歌,很有代表性。这首乐曲为B徵五声调式,四二拍,两句体乐段,全曲共有三段歌词,全曲曲调优美流畅,结构规整,旋律以平稳级进为主。曲谱(三)见图3所示。

上述三首都是鄂伦春族赞达温比较有代表性的歌曲,笔者分别从拍号、调式、乐段、旋律特征方面做了分析整理,见下表1。

(一)曲式特点

鄂伦春族民歌当前还处在原始生态的发展阶段,因而它的曲式多为上下两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鄂伦春族民歌的曲式结构大多为乐段结构,以双乐句居多,还有三乐句结构的乐段、四乐句结构的乐段。由于歌词结构的长短不齐也存在一些不太对称、不规整的二句和四句的乐段结构形式。

(二)调式特点

赞达温一般属于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以五个正音作为旋律基本音调,常用宫、徵、羽调式,商调式较少。节奏以四二拍和四四拍居多,不规整拍子(混合拍子)偶尔也能看到。一般来说,较自由的不规整节拍在赞达温里较多,规整节拍在吕日格仁中较多。

(三)旋律特点

根据曲调情绪的不同有时也会略有不同,整体来说,以二、三度级进为主,伴随着四度、五度乃至八度的跳进。正是这样特别的手法构成了鄂伦春族音乐独有的特色。

四、结语

鄂伦春族不止音乐文化,其他文化如民族服饰、剪纸等也值得我们去传承与挖掘。文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传统文化使鄂伦春族人民保持淳朴善良的初心;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鄂伦春族文化在保留传统文化优秀部分的同时也在向新时代靠拢,使他们的文化得以创新和延续,与我国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一同进步,共同绽放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王锐,王立扬,初征.鄂伦春族民俗与音乐的传承流变[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32).

[2]黑龙江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7.

[3]谢百军.试析鄂伦春族民歌的类别及其音乐表现特征.呼伦贝尔学院学报[J].2015(2).

[4]韩伟冬.满族萨满舞与维吾尔族萨玛舞的异同.新疆职业大学学报[J].2013(6).

[5]许皮静.五声性调式辨别中宫角关系的运用[J].魅力中国,2010(25).

作者简介:许伊宁,女,汉族,齐齐哈尔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专业;秦婉丽,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导师,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鄂伦春族特点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张慧: 擦亮鄂伦春文化生态橱窗
少数民族音乐
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的起源及传承探析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鄂伦春族生态审美意识的衍生与文本建构
鄂伦春族民族精神的思想源泉与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