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谐理论视域下相声的幽默技法及原理阐释
2018-05-14张鹏陈中永
张鹏 陈中永
【摘要】心理学对幽默的研究由来已久,主要有优势理论、释放理论和失谐理论。失谐理论又称乖讹消解理论,该理论认为心理预期与实际信息之间存在的、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乖讹产生了幽默的认知体验,而后对乖讹的消解过程,进而产生了幽默的情绪体验。在中国式的语言幽默中,相声为其典型代表,笔者归纳提炼出语音、语义、逻辑、修辞等相声的幽默技法,并从失谐理论角度入手,结合名家名段的具体实例,对相声的主要幽默技法进行心理原理的阐释。
【关键词】幽默;失谐理论;相声;幽默技法
【中图分类号】H416 【文献标识码】A
幽默是基于丰富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并且能够以充满智慧的方式,将意想不到的内容通过语言、动作等形式表现出来,让人忍俊不禁、产生愉悦感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相声是中国式语言幽默的代表,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的幽默和智慧,其中“抖包袱”幽默技法更是心理学中幽默失谐理论的典型代表。“包袱”正是失谐理论中从预期状态到实际状态的所产生的认知差异。Dolitsk将其描述为“花园路径现象(garden path phenomena)”,幽默的效果源于听众被引导走在花园的一条路径上,而后却突然发现走错了路,必须择返另路,重新走过。[1]
一、幽默概述
幽默是外来词,由英文Humor音译而来,其原意为“体液”后演化为诙谐、滑稽、讽刺之意。在《辞海》中对幽默的定义是:(1)发现生活中因喜剧性因素和在艺术中创造、表现喜剧性因素的能力。真正的幽默能够洞悉各种锁解卑微的事物所掩藏着的深刻本质;(2)一种艺术手法,以轻松、戏谑但含有深意的笑为其主要审美特征,表现为意识对审美对象所采取的内庄外谐的态度。幽默在引人发笑的同时,竭力引导人们对笑的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当幽默变得非常深刻而又不同于讽刺时,就会超越滑稽的领域而达到一种悲怆的境界。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对幽默的描述为,通过象征、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揭露生活中矛盾、乖戾不通情理之处,是人情不自禁发笑的机智言语和行为的现象。它比滑稽含蓄,比讽刺轻松和温和,带来快乐的色彩,常使人产生微笑,苦笑或会心的笑。[2]漫画家方成认为幽默是一种语言技巧,[3]通过婉转而隐晦的方式使人理解。因为这种技巧是出人意料,令人惊奇的,所以使人发笑。幽默更是一种智慧,语言学家林语堂所言“最上乘的幽默,是心灵的光辉和智慧的丰富。”
二、幽默的心理理论
心理学的幽默理论主要有:优势理论、释放理论、失谐理论。[4,5]
(一)优势理论
优势理论(superiority theory)最早是由西方古代先贤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后经霍布斯总结完善,[6]是三种主要幽默理论里最早的理论。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总结提炼出该理论的准确描述:笑的激情只能是将我们与他人的不足或者自己以前的不足加以比较后忽然看到自己高人一筹,从而产生的自豪感。该理论认为幽默的愉悦感来自于通过比较产生的优越感。
(二)释放理论
释放理论(relief theory)的观点认为,幽默是一种对压力的缓解和能量的释放,起到宣泄的作用,从而使人感到愉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在其著作《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中阐述了他对幽默的独到观点。[7]他将笑话分为两类:(1)纯粹的笑话、比如双关语,聪明的想法;(2)倾向性的笑话,如敌意性的笑话,和性有关的笑话。敌意性笑话可以使人的紧张得到宣泄,和性有关的笑话则等同是力比多的释放。
(三)失谐理论
康德从哲学层面提出了“笑是一种做作,它产生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成乌有”。[8]失谐理论又称乖讹消解理论(incongruity-resolution theory)。Suls针对幽默加工提出了该理论。[9]该理论强调了幽默的认知特点,即心理期待和实际信息之间的认知落差。该理论认为幽默是由两个阶段组成:期待与实际间的不一致的探测阶段和不一致的消解阶段。心理学领域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为该理论提供了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10-13]。若认知落差太大或无关则只能给人以困惑感,而非幽默感。因此,笔者提出更合理的描述:心理预期与实际信息之间存在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乖讹产生了幽默的认知体验,而后对乖讹的消解过程进而产生了幽默的情绪体验。
三、相声的幽默
(一)相声简介
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也是一门笑的艺术。该艺术形式通过口头语言表达的方式,将欢笑和愉悦传达给观众。相声是以笑为武器来揭露矛盾、塑造人物、评价生活的。[14]主要分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和群口相声。《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了“常以谈笑讽谏”的人物,在相声行当中就尊东方朔为祖师爷。相声是由北京天桥“撂地”的艺人在谋生过程中探索形成的一种说唱曲艺形式。朱绍文、“相声八德”等人将相声发扬光大。新中國成立后,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在老舍和侯宝林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相声从玩意儿升华为艺术,从把式正名为曲艺,从撂地登上了舞台,从地方传播到世界。相声对于幽默的理论研究和汉语语言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二)相声的幽默技法
相声的幽默主要体现在对语言的加工上,汪景寿提出了相声制造“包袱”四个主要技法:[15](1)对汉语语音和词汇成分的利用;(2)方言土语的运用;(3)古语;(4)成语、歇后语、俏皮话等语言成分。还提出夸张等修辞手法在相声中的意义和应用。笔者提出了相声中四种主要幽默技法、三种重要幽默技法。这几种技法并非完全独立,在“包袱”中相互交融,相辅相成。
1.主要技法
(1)语音
该技法包含谐音、方言、押韵、象声、口技等,是将语音运用于“包袱”的创造中。使用方言在相声术语中称作“怯口”或“倒口”,如《找堂会》,方言能给人以亲切感,其中一些有趣的方言发音给人以认知上的差异产生诙谐幽默感。押韵则可以增强韵律感,《卖布头》中“禁洗又禁晒,禁铺又禁盖,禁拉又禁拽,禁蹬又禁踹”的“怀来辙”韵脚,使其朗朗上口,趣味盎然。
(2)语义
该技法包含同义、近义、反义、词义歪讲等,主要是根据词义的变化将认知的差异融入“包袱”中。在中国的文化中,将语义运用于幽默的典型代表是歇后语。如:腿肚子上挂暖壶——比较(脚)高的水平(瓶),屁股上挂暖壶——一定(腚)的水平(瓶)。歇后语的后半句巧妙而意外地解释了前半句,使人产生愉悦感。
(3)逻辑
该技法主要是将反常规的逻辑关系在“包袱”中体现出来。反常规的逻辑关系正是给人以不一致、不协调感。《夜行记》中形容自行车“除了铃不响,剩下哪都响”,这样的反常规逻辑给人以认知差异和幽默感。相声讲究“三翻四抖”,“三翻”的过程就是将故事环境,背景等经过再三铺垫,这些铺垫通常是在正常逻辑关系内的,“四抖”则是将反常规的逻辑一步步体现在观众面前,增强认知差异,产生幽默效果。
(4)修辞
该技法包括比喻、夸张、双关、对偶、排比等。修辞的運用增添了相声的文学色彩,同时也为幽默进行了润色。相声中常说“相声肚,杂货铺”,相声演员以各种知识来充实内容、创造“包袱”,因此,用杂货铺来比喻相声演员知识丰富。在“子母哏”中,如《对春联》,大量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2.其他重要技法
下列技法并非失谐理论的典型代表,但相声中经常使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故列出并简要解释。
(1)语气和语境。
语气在语言表达中能够携带情绪情感成分。同样的语言内容,以不同语气表达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语境能够给幽默提供特定的背景信息。一个“包袱”在其特定的语境中“响”了,换个语境则不会产生幽默的效果。
(2)情节设计。
巧妙的情节设计在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中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带有剧情的作品多以情节为线索组织“包袱”,编写相声。巧妙的情节设计能够将观众带入巧合的故事情境中,能够使观众感受到情节上带来的新奇感和愉悦感。
(3)滑稽和重复。
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司马迁对“滑稽”的解读为:“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方成对滑稽和幽默进行了区分:[16](1)滑稽一般为偶然发生的巧合和一些故意的逗乐行为,如恶作剧,开玩笑等;(2)作为逗笑表演的滑稽动作。如马戏团中的小丑;(3)滑稽通常具有可重复性。
四、幽默技法的心理理论分析
笔者提出的相声的四种主要幽默技法均体现了失谐理论的认知观点,即强调了幽默信息在认知上产生的不协调。
(一)语音
语音技法通过语音的变化导致人的认知差异,从而使人发笑或感到愉悦。以谐音为例,谐音的作用是语音的变化能将词义或语境迅速转变,如传统相声《超等顾问》片段:[17]
甲:……推荐我到交通部工作。第二天委任状就下来啦!任命我为交通部“超等顾问”。
……
乙:这?你是怎么个超等顾问呀?
甲:就是“抄”起车把“等”着,有“雇”我的再“问”呀!
乙:噢!还是让你拉洋车呀!
其中“超等顾问”和“抄等雇问”的谐音,前者给观众以一个心理预期,认为甲能够平步青云;后者解释了何谓“抄等雇问”——还是拉洋车,这样的语音变化带来的认知不协调就产生了幽默效果。
(二)语义
语义技法是将语义变化融入“包袱”中,由语义的变化给人以认知冲突,产生幽默体验。以词义歪讲为例,将人们熟悉的词歪解出与“包袱”相关的含义,如相声《改行》片段:[18]
甲:光绪三十四年,皇上死啦。
……
甲:你得说皇上驾崩啦!
乙:什么叫驾崩啊?
甲:驾崩……大概就是架出去把他崩喽!(枪毙的意思)
“驾崩”本意指古代帝王去世。在这个“包袱”中将其巧妙地解释为“驾出去崩(枪毙)了”,歪讲的词义引起了认识上的不协调,给人以饶有趣味的感觉。
(三)逻辑
逻辑技法是在合理的逻辑或常识的基础上,改造出不符合常识的逻辑关系,从而给人以认知上的不一致感,从而产生幽默的认知体验。如相声《醉酒》片段:[18]
甲:拿出一个手电筒来,往桌上一放,一按电门,不是出现一个光柱吗?
乙:是呀。
甲:你听这话醉了没有?“你说你没醉。来,你顺我这柱子爬上去!”
乙:啊?
甲:那能爬上去吗?
乙:是醉了。
甲:那个还不含糊呢:“这算了什么,你别来这套,我懂,我爬上去呀?我爬到半道儿,你一关电门我掉下来呀?!”
前面提到的“三翻四抖”在该片段中得以体现。两个醉酒的人相互证明自己没醉而对方醉了,于是一人拿出手电,让另一人爬手电光柱,此处为第一个反常逻辑。而另一人竟认为爬手电光柱“这算了什么”,口气中显出小菜一碟的感觉,此处为第二个反常逻辑。另一人还十分“机智”,担心自己爬到光柱上,对方关电门使光柱消失,自己会掉下来,此处为第三个反常逻辑。如此一步一步推进,反常逻辑不断深入,引起的认识不协调程度愈大,带来的幽默体验愈强烈。
(四)修辞
修辞技法中最典型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由于夸张本身就能给人以认知上的强烈反差,所以在相声中应用广泛。如相声《卖布头》片段:[18]
甲:“它怎么那么白呀,它气死头场雪,不让二场霜,亚塞过复兴的洋白面哩吧。……”
……
甲:“怎么那么黑,气死张飞不让李逵,亚赛过唐朝的黑敬德哩吧,在东山送过炭,西山挖过煤,开过两天煤厂子卖过两天煤了,它又当过两天煤铺的二掌柜的吧。……外号叫三不怕——什么叫三不怕:不怕洗,它不怕淋,它不怕晒呀,任凭你怎么洗,它不掉色呀!”
片段中对白布和黑布的描写就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白布的白色胜过雪和霜,赛过洋白面;黑布的黑胜过张飞、李逵和尉迟恭,怎么洗也不掉色。夸张的运用使得认知不协调愈加具体可感,达到了良好的幽默效果。
五、总结与展望
相声是中国传统曲艺的瑰宝,是旧社会里“生”、新社会里“长”的艺术形式。[14]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和谐为相声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人民的喜爱则是这门艺术的肥沃土壤,加之一代代相声人的不懈努力,使之焕发勃勃生机。相声将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道路上,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上献出绵薄之力并且不断砥砺前行。
幽默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幽默不仅能使人发笑,更能够对心理、生理和社交起到积极作用[19]。幽默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体现在产生愉悦的情绪、感受积极的心理体验。[20]幽默对生理健康的作用是能够间接地影响血压、内啡肽等生理指标。[21]幽默的社交作用体现在改善社会关系、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性。[22]而当前对幽默还停留在一些描述性的研究上。其研究还可以向以下三个方向深入:(1)幽默的心理生理机制;(2)幽默的跨文化研究;(3)幽默在临床中的应用。[23]
相声是幽默的艺术载体,幽默是相声的生命源泉。用失谐理论能够解释相声的幽默原理,同样也可以将失谐理论的原理运用于相声的艺术创作。将相声技法和幽默理论结合并分析,也是将艺术和心理的结合。这种学科间的交流融通,能促进相声的发展,更能丰富幽默的心理学研究。
参考文献:
[1]Dolitsky M.Aspects of the unsaid in humor[J].HUMOR,2009,5(1-2):33-44.
[2]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词典[D].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方成.幽默艺术[M].商务印书馆,2009.
[4]刘文,邹丽娜.有关幽默感的心理学理论与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2):47-51.
[5]张莹瑞,佐斌.幽默的心理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4):409-412.
[6]Lintott S.Superiority in Humor Theory[J].Journal of Aesthetics& Art Criticism,2016,74(4):347-358.
[7]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8]霍兰德.笑:幽默心理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9] Suls J M.A two-stage model for the appreciation of jokes and cartoons:An information-processing analysis[J].1972.
[10]涂燊,马艺丹,赵光,等.幽默加工中不一致探测与解决的脑机制分离[J].心理科学,2014(3).
[11] Bartolo A,Benuzzi F,Nocetti L,et al.Humor comprehension and appreciation:an FMRI study[J].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006,18(11):1789.
[12] Feng Y J,Chan Y C,Chen H C.Specialization of ne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three-stage model in humor processing:An ERP study[J].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2014(32):59-70.
[13]夏之晨,楊帆,范庭卫.内外向者幽默加工进程差异:ERP研究[J].心理科学,2016(3):651-658.
[14]侯宝林,薛宝琨,李万鹏,等.《相声溯源》“总论”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Vol.17(1):23-35.
[15]汪景寿.试论相声的语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Vol.6(6):29-40.
[16]方成.这就是幽默[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17]姜昆,冯不异,刘英男.中国传统相声大全(1-4)[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18]侯宝林.侯宝林相声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9]陈煦海,黄希庭.幽默感研究述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20-24.
[20]邱玉玺.幽默与健康研究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12(2):18-20.
[21] Ganz F D,Jacobs J M.The effect of humor on elder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J].Geriatric Nursing,2014,35(3):205-211.
[22]陈世民,方杰,孙配贞,等.幽默的社会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心理科学,2012(3):687-693.
[23]向光富.幽默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J].医学与哲学,2012,33(5):39-41.
作者简介:张鹏(1992-),男,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6级基础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认知心理;陈中永(1955-),男,内蒙古赤峰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