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游牧风格陶瓷的探讨
2018-05-14于岩毕力格巴图
于岩 毕力格巴图
【摘要】本文探讨陶瓷在游牧文化中的表现力和游牧文化如何丰富陶瓷文化及其表现力。陶瓷是一种材质和工艺的代名词,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承载了创造者和使用者的文化元素并且不断发展。实践证明这种可塑性极强的工艺及材料非常容易被不同文化体系的人群接纳和欣赏,并能够与其微妙融合产生新的价值和美。游牧生活具有明确的审美取向和特点,其文化影响代代相传,影响深远,但陶瓷在这个文化领域的应用却并不突出,不究其原因只探讨现在,陶瓷与游牧的融合定能产生独特的陶瓷和不同的游牧。
【关键词】陶瓷;游牧;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游牧文化是游牧民族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文化形态,游牧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精神、生生不息的文化性格和广博而取纳的文化意识。陶瓷是一种很好的材质和工艺,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作为表现和传播文化的介质,并拥有多种多样的艺术展现形式。游牧是包容的,陶瓷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如何将陶瓷艺术融入游牧之中进行文化和创造性的思考,是研究者和设计师需要探索的问题,也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一、内蒙古地区陶瓷发展概况
游牧民族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迁徙性民族,生活性质决定了他们更多的将史诗、诗歌、音乐和舞蹈等这些饱含民族情感且容易携带走的东西保留的较多,而对于不易携带的生活实物保留的较少,与以固定村落聚居的农耕民族相比,易碎的陶瓷更不符合游牧民族人们的使用习惯。另外,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能够接触到的陶瓷材质的物品更是屈指可数,工艺不够娴熟,因而导致内蒙古地区陶瓷制品甚少。而现如今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为陶瓷产品的传播和陶瓷原料的运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居住环境的改变大大扩充了陶瓷的应用空间,相较之前,现在内蒙古地区并不缺少陶瓷材质的物品,甚至可以说陶瓷产品比较泛滥。
经调研,流行于内蒙古市面上的陶瓷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内蒙古地区本土设计制作的陶瓷。随着陶瓷原料高岭土在鄂尔多斯地区的发现和挖掘,当地逐渐开始发展陶瓷行业,例如,鄂尔多斯市国礼陶瓷有限公司和清水河县第一陶瓷厂等企业。但是他们的探索在文化性、创意性和实用性等方面的发展相对较弱,大多还是仅限于使用陶瓷最普通的性质,即泥巴的可塑性和釉料的多样性。用泥巴塑造游牧民族里具有民族特点的事物,例如陶瓷马、陶瓷骆驼等工艺品或旅游纪念品,亦或是用这些代表形象衍生出陶瓷马的笔筒、印有草原和牛羊形象的瓷板画等,没有从游牧文化中的民族风俗、生活习惯、使用习惯等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因而设计出的产品寓意较浅显、造型表达较直白。另外一种是直接批发引入其他地区生产制作的陶瓷。虽然有些陶瓷具有设计感,颜色艳丽、造型美观、制作精良,但并不是针对游牧民族进行的具体化设计,形制大小、颜色喜好、装饰纹样选取等方面没有做到设计本土化,依然限制了陶瓷在游牧文化领域的传播。这两种情况没有充分考虑到陶瓷可以作为表现和传播文化的介质的特殊性质,没有充分了解游牧文化,使陶瓷在游牧文化中的表现力很弱,且没有实现游牧文化丰富陶瓷文化的设想。
因而生硬直接的游牧风格的陶瓷作品和没有针对性的陶瓷作品越多,陶瓷将逐渐失去生命力,游牧文化也将逐渐失去吸引力。所以需要充分了解陶瓷文化和游牧文化,以实现陶瓷与游牧的相互服务;要多从生活方式和使用习惯等内在的方面着手,不要将设计只停留在没有内涵的表面层次。逐步培养内蒙古地区将陶瓷与游牧结合的态度和意识,使陶瓷在游牧文化中的表现力更加丰富,为游牧文化增加一种表现形式。
二、国外陶瓷与文化结合的例证分析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他国家陶瓷的发展均受到中国的影响。但近些年来,英国、法国、荷兰和日本等国的陶瓷艺术行业蒸蒸日上,逐渐影响着陶瓷艺术市场的走向。中国本土的产业没有得到我国人民好的传承与发扬,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日本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唐朝强盛的国力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中国在宗教、建筑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对日本都有一定的影响,在陶瓷制作技艺方面尤为明显。唐三彩传入日本以后,日本随之创烧了奈良三彩,前期在造型、釉面和色調方面都与唐三彩相仿,但是经过与日本文化的融合,奈良三彩的制作逐渐融入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注入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日本三彩的风格。
在色彩方面,唐朝经济繁荣,文化形式多元,造就了文化艺术群芳争艳的景象,因此唐三彩的釉色十分丰富,除黄、绿、褐三种主色调以外,还有蓝、白、黑等色。古代日本人根据本民族对颜色的喜好进行了更改和创新,奈良三彩将以黄、绿、褐为主色的唐三彩改为以白、绿为主色,与唐三彩的明亮艳丽不同,奈良三彩体现出的是一种寂静与古雅。在施釉方面,奈良三彩的釉面并不像唐三彩那般透明清亮,而是具有朦胧感。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国,日照之下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空气中弥漫着的水珠将事物变得模糊,如笼罩着一层薄雾,奈良三彩釉面的朦胧感正是受到了这种自然现象的启发,极具日本特色。
中国受儒、道两家文化的影响颇深,这种自戒自律、严谨规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反映到陶瓷器物上,则是崇尚圆满不喜残缺,陶瓷出现残破的现象,通常也要通过锔钉或金缮的补瓷技术将它完美化。所以,中国的陶瓷茶具大多是规矩、精致的,泥料细腻,釉料净透,彩绘精致,造型圆润饱满,比例尺寸经过反复推敲。
日本早期对于陶瓷茶具的审美同中国是一致的,推崇规矩精致、细腻光洁,经过陶瓷在日本的不断发展,他们认为对陶瓷艺术的审美应该具有本民族的特色。桃山时代“空寂茶”的兴起,对陶瓷茶具材质的选择做出了改变,多用粗质的陶代替细质的瓷,认为陶制的粗糙感更加贴近生活,拥有厚重量感的材质更符合他们的气质,能够体现出素朴之美,符合日本对禅意的喜好和追求。因此,他们选用的泥料颗粒感强,釉料方面倾向使用不透明釉或乳浊釉。当这种颗粒感强的泥料和乳浊厚重的釉料相碰撞,经过火的淬炼后,便会产生独具日本特色的陶瓷茶具。在造型上,他们更加尊重泥性的自然美,不刻意追求精雕细琢的美,反而更享受随意的、有亲和力的感觉,甚至认为残缺也是一种美。相较于中国陶瓷茶具的圆润规则、精益求精,日本陶瓷茶具质朴自然、凝重敦实的造型却显得亲切温和,给人轻松舒适的感觉。
(二)英国
不仅仅是亚洲,早期的中国陶瓷也影响着欧洲各国,譬如英国。由于英国湿冷,暖性的红茶适合英国人的生活环境,还有助于以食肉为主的民族的消化系统进行消化,符合英国人的饮食习惯,并且红茶能够发酵陈放,满足了古代运输期长的要求。因此,在17世纪红茶经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播进入英国后,掀起了英国饮用红茶的热潮,英式饮茶器具随之产生。
英式红茶的茶具多是陶瓷材质,早期的陶瓷茶具受东方陶瓷设计的影响。但是由于茶叶高昂的价格,饮茶之风先是在英国皇室贵族中小面积流行,进而逐步扩散,因此,在陶瓷茶具的设计风格上为了符合本土贵族的审美,不断融入英国的文化和艺术特点,并且茶具上多绘有英国植物和花卉的图案,杯沿镶有华丽的金边,形成了独具英式风格的茶具,装饰风格逐渐脱离了中国色彩。
中国人品茶多与禅意相联系,给人以幽静之感。而英国人喝茶多出现于聚会,人数较多,且英国人喝红茶有加糖、加奶的饮用习惯,因此英式茶具茶壶和茶杯的容积约是中式茶具的3~4倍,体量稍大。茶杯体量变大,中式无把手的茶杯不再适合英国人的饮茶风俗和使用习惯,茶杯逐渐演变出把手,茶具配套也随之增加了砂糖罐和广口奶杯的种类。饮用英式红茶一方面品尝红茶的香味,一方面欣赏红茶的色泽,因此,英式茶具的杯口广、瓷器薄、易透光,茶杯内壁多是白色,休闲娱乐时还配以精致的水果点心等,所以,茶具里相应匹配一定数量的盘子。根据人们的使用习惯,英式茶具不再依照中式茶具进行制作,而是在器物本身的体量和配套种类上做了相应的改变。
陶瓷是出自我国的一种技术和工艺制品,但是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发生着改变。正如奈良三彩在色彩与釉感方面的不同,日本茶具质感与风格方面的不同,英国茶具的造型尺寸与配套物品方面的不同等,他们的接纳并不是对中国陶瓷的照搬照抄,而是根据不同民族的不同喜好、文化信仰、生活环境以及使用习惯等逐渐与他们的文化进行了柔软的契合,并且在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创造出具有明确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点的陶瓷,与他们的文化体系相和谐,并利用陶瓷的优势,让陶瓷制品具有一定的审美特点和合理的功能设置,从而使原本是中国的产物进入不同的国家以后没有产生排斥感,反而得到了认可和发展。
三、陶瓷与游牧文化相融合的尝试
随着科技的进步,陶瓷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作为科技方面的新兴材料,陶瓷的化学性能逐渐得到关注。而作为陶瓷大国,在日用瓷和艺术瓷这样传统的领域,即在餐具、茶具、酒具、陶瓷雕塑和陈设品等方面,与曾经盛极一时、各国争相效仿的繁荣时期相比,如今显得落寞了不少,甚至我们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设计思维和方法。因此,不断寻求陶瓷新的创新点和设计点是研究者和设计师需要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领域并不代表创作出的作品也是传统的类型,反而它们应该是能够跟随时代、匹配文化的具有现代设计感的创意产品,才能继续得到人们的欣赏和青睐。纵观中国的陶瓷创意产品和创意市集,陶瓷的设计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作品大多是以汉族为受众主体进行的设计创作,包括灵感来源、使用习惯、功能设置、形象设计、图案选择、颜色喜好等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在景德镇和杭州的创意市集上,一些设计师和创意团队制作的陶瓷尽管形制样子千奇百怪,想法創意层出不穷,但是整体方向还是基于一种文化进行的设计制作,因而风格内涵略显单一,适用人群略显片面。
通过对日本和英国陶瓷设计的分析,他们是将本土文化融入设计,从而开创一个新的设计方向,做到能够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喜好,让原本不属于他们文化领域的材质有了发展的空间。在这一点上,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多样的文化体系,不同的民族在风俗、生活习惯、审美偏好和兴趣爱好等方面也各不相同,这些差异决定了陶瓷在造型种类、形制大小、装饰纹样、色彩肌理和釉料搭配等方面的不同选择,这些都可以成为设计的素材和需求点。陶瓷是中国中原的产物,既然能够和日本、英国的文化相契合,我们应该相信陶瓷在我国多民族的文化体系下、在本土文化的滋养下,用它的优势必定可以寻找出一条陶瓷与文化柔软契合的设计道路,而不是生硬地对接,并能用民族的文化价值丰富陶瓷的发展空间。
内蒙古地区的游牧民族是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具有有趣的、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它是哺育蒙古族的摇篮,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并且与农耕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民族特点和生活方式,这样的民族文化可以极大地丰富陶瓷的展现形式。而陶瓷洁净易清洗、可塑性强和装饰多样等性质又是游牧民族人民日常所需要的,因此,游牧文化和陶瓷材质是可以进行结合尝试的。把握游牧民族自由不羁的性格特点,深入挖掘牧民的使用习惯、审美喜好和民族风俗,掌握陶瓷工艺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寻找能够与游牧民族相契合的点进行制作。当人们对陶瓷有需求并且陶瓷能够较深入地表达民族情感的时候,具有游牧民族文化风格的优秀陶瓷设计就会应运而生。
四、结语
游牧民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应该得到重视并获得发扬,提起人们关注的兴趣。陶瓷作为传播文化的媒介,有着多样性的展示形式,而在内蒙古地区陶瓷制品本身比较泛滥,但是由于对民族文化和陶瓷工艺的了解不深入等原因,具有民族文化性的陶瓷比较少,目前能够真正把陶瓷与游牧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也比较少。经过深入的思考与尝试,在尊重游牧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尊重陶瓷文化,不抛弃两者的生命力,这种将文化和材质相融合的设计尝试应该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相信可以做出一种游牧风格的陶瓷,既能够让陶瓷走入游牧文化,也可以使游牧文化的价值观丰富陶瓷的展现形式。
参考文献:
[1]邢莉.游牧文化[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2]张景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3]詹嘉.日本陶瓷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演进[J].中国陶瓷,2001.
[4]郭莉.英国传统文化对现代陶瓷茶具设计的影响[J].中国陶瓷,2006.
[5]詹嘉.欧洲文化吸收中国古陶瓷文化的历史观察[J].景德镇陶瓷,2000.
作者简介:于岩(1992-),女,河北石家庄人,内蒙古农业大学材料科学与艺术设计学院,设计艺术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毕力格巴图(1976-),男,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人,内蒙古农业大学材料科学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