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性问题研究

2018-05-14宋国锋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9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主体管理

宋国锋

[摘           要]  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应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样的教育目标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学生主体性发展不仅能够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首先分析高校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性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促进高校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有效对策。

[关    键   词]  高校;教育管理;学生主体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6-0275-01

高等教育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端人才,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而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性的综合型人才。现代社会主张主体性,因此,高校应将发展学生主体性作为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任务。现如今是知识型社会,所以,尊重知识,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发展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自由发展,显得尤其重要,与之有关的研究应受到重视。

一、高校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性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管理观念落后

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大部分管理人员对待自己的工作都非常积极。不过,有的教育管理者不善于总结,教育理念水平较低,且缺乏较高的教育管理调查研究意识,在管理方面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或者是机械地执行管理制度。有较大部分管理人员未能对高校教育的目的深入认识,没有重视教育发展与优化,也没有积极地了解教师与学生的发展需要,其主观地认为管理就是领导,管理即为决策,而被管理者必须遵照学校的一切安排,因此,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

从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与制度来看,还存在一些缺陷,这也是制约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个因素。受过去计划体制的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具有统一性、计划性、封闭性,因此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范围较大,导致学校没有一定的自主权。现如今,虽然大部分高校运用学院制管理模式,实施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不过对于教育管理方面,高校校级层次掌握了主要的决策权,而院系依然只是拥有执行能力与较小的自主权,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主动性与积极性。在院(系)的管理活动中,管理者是最重要的主体,在制订教学计划、设置专业与课程、拟定教学评估标准、教育优化等权力过程中,常常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干涉,使得院(系)级管理者无法掌握与其职责相匹配的权力。因此,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下非常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三)教育方式落后

高校中的教育模式以及模式的执行主体(教师),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主体性表面来看是内在的,不过其实质上是对话性的,主体性能够在沟通中产生。师生关系的融洽能够让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变得强大,从而使得高校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好的实现。但是如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非常疏远,则未能有效地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学生数量剧增,致使班级容量也跟着膨胀。因此,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利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没有积极互动,学生未能在课堂中展现自己,从而制约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二、高校教育管理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对策

(一)更新教育管理理念

高校教育管理包含了心理学、教育学以及人文学等,属于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高校教育管理者要认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管理中,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并重视学生的自由发展。其次,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两个重要主体,并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各自的任务。教师应发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当前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高校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化,从而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开展指引方向。

(二)将服务学生作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学生是被管理主体。服务学生是高校教育管理的出发点。管理本质即是服务,因此,教育管理应具有服务性。可以从下面两点着手:(1)高校应为学生学习提供最佳的学习条件,组织学生参与管理和咨询活动,聆听学生对学校的意见与建议,同时重视他们的学习需要,不断提升管理质量与效率。(2)教育管理应具有个性化。管理并不是“一刀切”与“切一刀”,也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制宜与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从而制订不同的解决方案。

(三)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首先要转变师生关系,把教师与学生关系转化为一种主体之间的关系,即将原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客”关系变成“主主”关系,使学生成为具有自由发挥能力的独立主体,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创造能力,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和学生事务的处理活动中,让他们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还可以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在这个呼唤主体的时代,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应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但是,当前高校教育管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还需要不断优化,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教育管理中,将服务学生作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祝慶轩.学生主体性发展视角下高校教学管理服务机制研究[J].知识经济,2017(22):167-169.

[2]田蕾.学生主体发展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路径研讨[J].时代教育,2017(13):78.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主体管理
论碳审计主体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