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高中心理型问题生的个案分析及对策探索

2018-05-14刘小苗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9期
关键词:小倩个案心理

刘小苗

[摘           要]  通过个案分析引出心理型问题生的认定标准,并从提高教学能力、进行个案诊断和维持三种思路分析心理型问题生的教育对策。三种思路中认为短期之内最切实可行的方法是维持。长远来说,可以尝试向第一种和第二种方向努力。

[关    键   词]  心理型问题生;心理驱动;维持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6-0270-02

五年的职高教学经历让我接触到了各种类型的学生,他们有的诚实勤奋,有的懒散怠慢,有的冲动反叛,有的自闭多疑,有的邪气粗暴等。诚实勤奋的学生自此不必多说,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中最令教师手足无措的是后面几种类型且性质严重的学生。通常认为这些学生就是问题生,他们在思想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用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需要进行个案诊疗。

从目前职高生的情况来看,单纯某一种类型的问题生较少,大多数问题生都是混合型,而且同一个学生在不同阶段表现的问题类型也会有差异,例如,某个学生最开始是心理型问题生,接下来可能会转化为行为习惯型问题生、厌学型问题生。本文主要从班主任管理中的个案出发来研究心理型问题生的认定、对策分析及效果评价。

一、心理型问题生的个案描述、分析与认定

(一)个案描述

高一新生小倩进校时烫了一头卷发,身上挂满了首饰。下午新生第一次集中时,我重点对学生仪容仪表进行了规范整改。小倩当时接受了部分建议,但拒绝取下耳钉。班主任经验告诉我,应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批评她。晚自习结束后,我到寝室私下找到她,请她取下耳钉,她态度强硬,不肯服从,我提醒她说:“学校明文规定,学生不得佩戴耳钉,即使班主任不强求也会受到部里批评。”小倩顶嘴:“等部里发现了再说。”随后大摇大摆地离开。接下来的几周时间里,小倩多次返校、早读迟到、上课聊天、拒绝整改烫发、在校使用手机(我校禁止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两次被没收,每次我都好言相劝,但收效甚微。直到有一次去小倩家家访,是她母亲接待的,整个家访过程中小倩自始至终都没出现,临走前我主动上楼去看她,想缓和气氛,希望她能陪我走走,小倩无奈接受,我说了很多鼓励、赞扬之类的话,但小倩一路都保持沉默,勉强答应会整改好头发。随后那周返校,她把头发拉直并染回了黑色。我特别感动还表扬了她。可惜好景不长,她又开始频繁化妆、与异性交往密切、聊天、旷课、顶撞老师,态度极差,学校予以警告处分。由于处分问题,我将小倩的父母请到学校协同教育,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家长叫来不仅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相反,小倩大声斥责父母,行为态度更加歇斯底里。直到最近一次回校,小倩离家后并未返校,与两位男同学私自外出中午才返校,老师询问外出情况,要么不予理睬,要么态度恶劣,学校予以记过处分。

(二)结合个案分析进行心理型问题生的认定

从上述个案描述中,可以看出小倩存在以下现象:顶撞老师;经常聊天、迟到、旷课甚至逃学;手机问题;化妆屡教不改;早恋倾向;不尊重父母。单从现象来看,频繁的顶嘴、聊天、迟到、化妆等属于行为习惯问题;态度恶劣、不尊重父母属于品德问题;旷课、逃学、早恋、迷恋手机具有厌学特征。表面上,可以将小倩归属于混合型问题生,即同时兼具行为习惯型问题生、品德型问题生和厌学型问题生的特征。作为班主任或者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笔者一直在思考导致小倩不良后果发生的原因,并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小倩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多恶习?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很凑巧也很幸運的是,学校对高一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MHT),测试结果显示小倩具有较多的心理困扰。我将小倩进校的各种表现、家访询问情况以及请家长来学校进行协同教育等所有情况串起来进行综合细致分析,发现有几个细节很重要:(1)去小倩家里家访时,注意到她有一个刚满两周岁的妹妹;(2)小倩受处分请家长来学校协同教育时,她两岁的妹妹也被父母一起带过来,并且整个教育过程中小倩父母的注意力始终没有离开过小女儿;(3)小倩父亲文化层次低、脾气差。据小倩父母告知,小倩大概是在初二那年在学校表现差起来,经常结交一些单亲家庭同伴及异性朋友。

从上述分析可知,初二刚好是小倩妹妹出生的那年,父母的大部分注意力从小倩身上转移,突然失宠带来情绪上的失落而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长期积压在心中的失落情绪无法得到有效释放,转化为一种外在的对抗反应,其实潜意识里是想获得父母和老师的关注,比如通过顶嘴、迟到、化妆、聊天等方式来表达,这些不正确的表达方式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让家长和老师对其频繁教育和指责。父亲的坏脾气、不耐烦,沟通的缺失使得小倩觉得缺少父爱,更容易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从异性身上获得情感需要。

对于小倩来说,主要问题还是表现为心理问题,其行为习惯问题、厌学问题和品德问题是紧随心理问题之后的。在对小倩的教育管理中,笔者最早期误将小倩作为行为习惯型、品德型问题生进行诊断处理,花费了大量精力和时间,但未取得任何效果,反而使得师生关系越来越僵。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我们不能单纯从表象得出结论,应该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找出学生行为是否有“心理驱动”,否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激化师生矛盾。

二、心理型问题生的管理对策探索

教师的工作分为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对于专业教师来说,应该把更多有限的精力放在教育教学工作上。然而对于在职业高中兼任班主任的专业教师来说,花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时间远远超过教育教学,如此为了管理而教学的模式让教师花费在问题生上的时间远远超过正常学生,即演变成与学生斗智斗勇。

(一)总体思路

对心理型问题生的教育管理是一个费时费力的漫长过程,可能高中毕业时都不能完美解决,对于班主任来说,在日常工作中,可以从以下思路解决问题:

1.把问题生撇开,全力以赴带领全班学生前进,不去刻意关注和教育问题生。即重点关注教师工作的教学水平,每天花更多精力来琢磨如何将课程上的生动有趣,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到不上课就吃亏了。如果老师能将每一节课上到这个程度,应该就很少会有学生聊天睡觉了。比如案例中的小倩,其存在的上课聊天、旷课、逃学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该方法是解决教育问题最好的方法,但难度也很大,需要教师有很强的教学能力。

2.个案诊断。即要求教师担任教育医生的角色,先找出心理型问题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然后对症治疗。很明显,这种方式要求教师具有扎实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背景,能对个案进行准确细致的分析和把握。除了专职心理老师外,一般职高教师很难达到这个水平。

3.维持。即保守治疗。如果教师短期内难以达到第一种思路的教学水平,也没有第二种思路的心理技术,就只能采用维持的手段。维持就是不盲目进攻,防止结果越弄越乱,即保存现状,不让情况恶化。教师可通过稳住班级基本成员;对问题生开辟“专区”,适当做妥协和让步;不与问题生撕破脸等方式维持现状。

(二)具体解决对策

心理型问题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持续时间较长,教育这种学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心理学知识和社会经验要求较高,难度较大。所以,对于非专业心理工作者来说,工作最好不要太积极,消极防守即可。作为老师,一方面最好可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尽可能解决,但在现实中,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小孩来说,其家庭教育肯定是存在问题的,如果这么容易解决初中老师就已经沟通好了,比如小倩,笔者也曾通过家访、电话访谈、请家长来学校协同教育等方式进行沟通,但小倩父母表示已经对小倩丧失信心,无能为力,不予以积极配合。当多次家校沟通无效后,就不需要再对家长抱有太多期望,与其想方设法思考如何让家长对小孩恢复信心,不如自己想办法,与学生沟通解决问题更直接。另一方面,老师多多关心,如果只需要通过有限次的关心就能做到,也就不属于心理型问题生。对于心理型问题生在出现违反校纪班规的行为时忌讳过于苛刻,防止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下面进行具体对策探索:

1.丰富心理学专业知识,因人而异地进行个案诊断和治疗。作为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来说,要更多利用空余时间阅读各类心理学教材,对我们准确揣摩中学生的心理有极大帮助。当然,在短期之内不可能取得大的成果,但从长远来看,是很实用也很必要的。

2.提高专业教学水平。教学是教育的主体,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能有效降低学生上课聊天、睡觉、迟到、旷课等的概率。长此以往,会取得极大成效。

三、心理型问题生教育的效果评价

按照以上策略对小倩为期一学年的德育管理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仪容仪表问题

在与小倩关系改善后的一次仪容仪表检查中,小倩因为校卡没挂被扣分,下课后她主动来办公室向我道歉,并主动要求写500字的反思。之后,又一次因为化妆问题被扣分,我只问了一句话:“书还要不要好好读的,大学还考不考的?”她当即主动卸妆,并保证会好好学习,不再化妆,考一个好的大学,还希望高二、高三能继续在我班上。

(二)手机问题

小倩的手机问题一直是很让我头疼的。之前手机在寝室两次被强行没收,但随后又会有新的手机出现,屡教不改。直到一次上课使用手机,被我没收,小倩反应很强烈,跟我保证以后再也不使用了,让我还给她。我给她仔细分析了使用手机的弊端以及她成绩的退步。她发现我对她确实关心,但对于期末归还不予认同。在她的再三保证下,我答应对她例外一次,本周末离校时还她手机,但如果下次被没收就按校纪校规处理,并表示相信她能够做到。随后我一直暗中观察,发现小倩再也没有上课使用手机的问题,对我也有礼貌了,碰面还能主动打招呼。

(三)顶撞老师的问题

随着我和小倩之间关系的改善,小倩在课堂内外不再与我顶撞,以前最让我烦恼的问题突然之间自然而然的得到解决,使我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觉得对小倩整整一年的辛勤付出和期待是值得的。甚至在课堂教学中,小倩能积极与我互动,反应也很灵敏,回答问题也能突出要点,在班级逐渐发挥正面导向作用,使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渐渐变得輕松起来。与部分学生形成的小团体也能在班级中积极响应老师的号召。

小倩这类学生是很多老师在教育管理中都会碰到的。对于这类比较棘手的学生,要先努力获得学生的认可和信任,再进行教育管理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对问题生的教育上,不要只以眼前好的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目光应放得长远一些,比如心理问题没有进一步加深,进入社会后能积极生活、工作,不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就是有效果的。

参考文献:

[1]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6.

[2]马斯洛.完美人格[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05.

猜你喜欢

小倩个案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后手
虔诚至极
心理小测试
微博控
一双平底鞋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