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育人模式的有效路径探索
2018-05-14李博
李博
[摘 要] 自倡导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的艺术事业得到不断的发展。中国在电影、动画、设计等方面都需要大量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我国的艺术教育更加注重对艺术的技巧训练,但是不赋予艺术以人文情怀,艺术技巧就只能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枷锁。因此,近年来,我国开始创新艺术设计专业,探索实践育人教学模式。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的有效探索,希望对广大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的工作者有一定帮助。
[关 键 词]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育人;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2-0224-01
目前,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由于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专业教育缺乏特色,所以不能适应现行的市场需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长期的大学教育中仅依靠简单的理论设计教学,缺乏关注市场设计项目,实践经验匮乏。因此,探讨出适合市场需求的艺术专业人才成为现今研究的重点,所谓“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即实践出真知,将知识理论用于实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本文通过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育人模式对当前的教育状况进行解读,并且探讨了关于实践育人应用于艺术设计的有效性。
一、中国艺术设计专业现状
(一)招生规模迅速扩大
经调查研究,我国艺术设计类招生已达一百万左右,并且招生还处于逐年递增的状态。一般,艺术类学生学费高于普通专业学生,这就造成了某些高校为追求经济利益,对艺术类学生进行扩招的现象。盲目的扩招造成目前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水平较低,而且疏于管理,致使艺术设计整体专业水平下滑。在学生就业之后,艺术设计行业的整体水平比较低,没有创新的风格和设计作品。
(二)陈旧的教学理念
艺术设计专业内容广泛,涉及室内装潢、动漫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但是学生对设计的技巧还处于集中学习的阶段。而教师在塑造学生艺术风格这方面,没有对学生进行培养。造成学生的学习比较片面,没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设计理念。教学较为死板,仅限于专业知识,没有很好地联系生活、自然等各方面。学生在艺术设计上没有灵感,只是对已经存在的艺术技巧加以运用,故设计上没有新意,也没有创造性思维。在课程学习上,机械地讲述专业基础知识,设计课程的各方面不够灵活,有待改进。
二、探究实践育人模式下的艺术设计专业
实践育人的目的就是改变目前的传统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育现状,将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化成“扎实基础+创新设计+实践教学”的多层教学模式。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不同角度的锻炼,学生不仅能具有娴熟的专业技巧,还能具有专业的艺术素养和创新的艺术设计理念,打破技巧带给学生的局限性,实现对艺术真正的热爱,从而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整体教育素质。
(一)成立专题组与艺术设计工作室
以课题组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方面,通过模拟实践设计任务,将教授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互动模式。学生通过参加拓展性的专业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将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任务当中去。另一方面,改动实际案例,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析。分析已经给出的实际案例,看看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具有什么艺术风格、产生的效果等。并且教师可以在课下让学生根据案例表现和艺术形式,让学生创作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丰富学生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和培养创新思维。
(二)冲出课堂,走向社会
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学校应该与设计公司接洽,让学生在社会中真正了解民众对设计的需求,增加就业渠道。或者邀请一些知名设计师来校演讲,使学生增强对专业的信心,把握当下的设计动向。一般,学校与设计公司合作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委托培訓;二是企业、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形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式,就是将企业的资金优势、研究院的技术支持和学校的知识优势进行有机结合,使现代学生在具有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为公司培养骨干力量,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三)鼓励创作,专栏展示
艺术设计的本身就是对美感的追求和交流,通过对不同设计风格进行理念交流、心灵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从而开阔自己的眼界,突破局限的思维模式。因此,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为相关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举办一些设计比赛,使学生在设计的竞技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同时,对校外的设计比赛,专业教师也应当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并且为参赛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对优秀的设计作品,学校应当开辟专栏进行展览,以示对学生的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艺术设计专业技能的提升。
作为高等教育,不仅仅作为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思维。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校要逐步抛弃“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变成“启发式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庄伟,徐铭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新课程(中旬),2014(2):46.
[2]李彩丽,王宪玲,叶树江,等.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育人模式分析[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2015(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