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18-05-14李晓莉
李晓莉
[摘 要]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有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把握好3个阶段、5个环节。
[关 键 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分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5-010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学生上课规模大,以我校为例,每次上课人数在80~100人左右,教师很难把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多老师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学科理论讲授太多,学生游离于课堂;(2)活动太多、游戏太多,理论讲解不够深入。[1]“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些问题,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标,以增强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为重点,最终通过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来落实。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课程贴近生活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人际交往、情绪、压力管理及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本课程不仅要解决学生的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促进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升,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课程“轻理论、重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以单纯地讲授心理学理论为目的,但一门课程必须以理论为基础。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帶领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传递来提高心理素养。
(三)课程“知之非难,行之不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最终是通过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来落实。所以,必须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到心灵深处,并转化成自觉的行为方式。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给教师讲授,一半时间分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的创新点在于把“即时讨论”改为“延时讨论”,让学生经过学习和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即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和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对分课堂的3个阶段可以细致地分为5个环节,分别为讲授、独立学习、独立做作业、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其中的独立学习和独立做作业通过“对分易”平台实现。
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一)讲授
对分课堂的讲授原则是精讲和留白。“精讲”是在相对宏观的层面上,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何学和如何学。学什么主要是框架、重点、难点,可以比喻为骨架、脉络与关节。“留白”主要是画出一棵树的树干,让学生去添枝加叶,留给学生想象的余地,留出主动探索的空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轻理论、重实践”的特点不需要教师对每个理论都进行很深的讲解,用原来一半的时间讲解已经足够。一半时间讲解形成知识力,知识力是学习能力的最基础成分,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库。[2]
成就动机是影响学习的因素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适当“留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其学习兴趣。
(二)独立学习,自主作业
笔者所在的单位为高职院校,心理教育课程每周两课时,授课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学生。通过“对分易”平台给学生布置作业,同时给学生强调,在对分教学中,作业重质不重量。作业内容根据学情设计,贴近生活。教师批改作业按照“3、4、5”打分,只要交作业就给予鼓励。通过“对分易”平台,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反馈可以是语音,方便快捷。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反馈会增强学生的“执行力”,即“做”的能力。
学习的核心过程是内化和吸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内化方式、速率和效果。独立学习、自主做作业可以满足内化过程的个性化需求,符合学习的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的解析能力。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提交的作业里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进一步体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隔堂讨论”,要求学生围绕着作业展开小组讨论。对基础差的学生先从“亮考帮”开始,即“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总结出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自己已懂及自己不懂的内容。
隔堂讨论适合学习心理的规律,经过内化与有备而来的讨论,会提高讨论的效率。课堂讨论本身能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在讨论中还渗透了同辈间的相互辅导,朋辈压力会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更有动力、更认真。把学过的知识,理解的内容内化后再表达出来的过程锻炼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力、解析力、生成力及迁移力。
(四)全班交流
小组讨论后教师抽查、自由提问、教师总结。教师的鼓励要适当,传统课堂教师的鼓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在“对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由同伴激发、自我激发。
分享交流的实质就是用理性对被感知的经验进行加工,看似简单的过程,其实已经经历了同化—顺应等环节,让学生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是对思维能力、概括能力的提升。同时高质量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转向问题化的学习,学习动机、效果都会得到提高。
四、结语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对分教学中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的问题。这一核心理念使教师不断从自身找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推动整个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蔺桂瑞.互动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J].心理教育,2015(700):64-65.
[2]徐亚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在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析[J].城市社会,2016(17):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