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改革的探索①

2018-05-14刘才志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9期
关键词:数控技术课程体系职业

刘才志

[摘           要]  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不断走向深入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而专业建设的基础和焦点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如何将课程体系构建的完备、科学、合理,是专业建设、改革的關键。从当前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对策、构建建议等三个方面对中职学校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作初步探讨,提出相关建议。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数控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6-0020-02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数控技术的发展,数控技术水平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每年的全国技能大赛中必有数控技术比赛项目便是力证。很多中职学校顺应时代发展和企业需求,雨后春笋般地开设了数控技术专业,专业开设了,培养的专业学生也就多了,可是数控人才的供需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随着数控技术在企业的普遍应用,传统的机械工业进入了智能化阶段,对技术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职业素养高、操作技能水平强、知识结构合理的数控专业实用型人才,是中职学校亟须破解的一个难题。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破解这个难题的钥匙,而这把钥匙的“锁芯”就是要切实加快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

一、中职学校数控专业当前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

(一)片面追求课程体系的学科完整性

长期以来,我国中职学校的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未能跳出普通教育的教学体系,各门课程在意识上都刻意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这种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模式直接带来了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提高的严重影响,学生仍然处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进行学习、考试,技能水平的锻炼没有得到重视。

(二)重结果考核轻过程评价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中职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偏弱,行为习惯不是很好,但是其好动、灵活的特质很高,渴望被重视、被肯定的欲望很强,而职业学校如果和普高一样,过于重视每门课程的理论传授,过分强调各科课程考试结果,轻视其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必然会掩盖甚至压抑其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其终身发展。

(三)课程设置理想化

(1)一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上,没有进行充分的企业和市场调研,关起门来设课程,教学内容严重滞后,课程体系不合理,导致人才培养目标没有针对性,无法真正对接本专业的主要从业岗位群,人才培养规格不符合市场需求。(2)在教材的选用上,有时也极不严谨,教材选用难度过高的现象时有发生。(3)课程设置一味追求新潮和创新,不够慎重。

(四)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够,理实比不合要求

数控专业无论是在设备添置上,还是实习耗材上,均要花费大量财力。一些中职学校由于受经费等的限制,实验实习条件较差,只得把教学环节中的实习环节不断压缩,甚至直接省略,把本该是在实习车间进行的教学活动放到课堂理论教学上,技能训练无从谈起,课程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鉴于以上几点,要想使课程设置真正符合人才培养规格,对接企业行业标准与需求,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地,课程体系的优化构建与改革就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中职学校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对策

(一)课程体系构建要充分对接企业和市场,使之岗位特征鲜明

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来构建课程体系,切实以学生为中心,设置符合就业需求的课程体系以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为目标。要经常深入企业行业,广泛听取企业、职教界和相关主管部门的关于人才培养要求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成立校企双方参与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课程设置修订会,结合学校实际和市场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确保课程体系的调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和岗位特性,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另外,要用好课程体系调整的“加减乘除”法,优化课程结构。这也是课程体系构建必须遵循的务实性原则。

(二)课程体系构建要全面发展学生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科学完善的中职学校课程模块是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础。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要始终坚持能力与素质并重的设置原则,实现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统一, 培养具有较强职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将数控专业的课程体系分解为人文素养、德育教育、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能力拓展、实习实践六个模块,比如,人文素养模块开设书法、艺术、音乐、形体训练、大国工匠等课程,德育模块开设校园礼仪、法律、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业指导等课程,公共基础模块开设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课程,专业基础模块开设机械制图、机械基础、设备控制等专业课程,能力拓展模块开设数控编程、数控系统、数控机床、数控维修、CAM、CAXA、加工工艺等课程,实习实践模块则对照每学期课程的开设设置2~4周的加工实习,以实现实习实践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统一,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职业素养。适当安排创新创业课程、社团课程,以确保学生能力结构的外延和拓展。这也是课程体系构建必须遵循的科学性原则。

必须指出的是,虽然不同的课程模块已经建立,但不能只是停留在纸上和文件上,不能是“构建和实施两张皮”,并在此类模块式课程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过程仍然按照原来的学科课程体系展开教学,仍然以讲概念、讲结构原理为主,缺乏职业岗位教学的针对性,表面上看是做到了“做中教、做中学”,但实际效果往往不佳,学生依然不适应工作岗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实际职业岗位特点制定学生专业课堂学习项目,使课堂教学真正与实际岗位能力培养接轨,让学生在一个具体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学会学习与思考,感受到自身的职业成长,培养职业关键能力,提升岗位迁移能力。

(三)课程体系构建要大力开发校本教材,提高培养的实效性

目前,中职数控教材种类繁多,难易程度不一,有些教材与教材之间知识点交叉重叠严重;有些教材难度太大,理论性太强,教师和学生不好把握,与中职生实际能力差距较大;有些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不能体现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要求;有些教材理实一体化程度低,不能确保学生能力提升,甚至有些课程根本没有现成教材,这些情况均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实施和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的同步提升。因此,必须针对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编写具有本校数控专业特色、内容精简,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的项目式或模块化校本教材,以工厂企业真实零件为引领,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培养的实效性。

(四)课程体系构建要注重实训教学环节,确保技能素养同步提升

学生数控技术职业素养和技能关键能力的形成必须有赖于实习实践活动,学生在实习实践中不断巩固理论知识,培养职业关键素养,提高技能水平。因此在数控课程体系构建中,每个学期都要针对该学期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设置相应的不同周期的实习实践环节,真正实现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学生与徒弟一体化 、教室与车间一体化、生产课题与作业布置一体化,充分利用当前学校现有的数控设备资源,让學生参与到产品的实际加工生产中,使其实操练习和生产实践对接,实现校企“无缝”接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生产适应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环节设置课时比例上,力争达到1:1。

三、中职学校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经验与建议

针对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知识基础现状,结合企业对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数控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重构上,对专业课程的开设提出以下建议:(1)尽量采取模块化教材,以任务驱动法教学,每个教学任务对接一个核心岗位能力和职业标准。(2)机械制图课程增加第三视角内容的讲授,以适应相关企业的要求。(3)合并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两门课,统一开设数控系统与机床,以精简教学内容,降低学习难度。(4)增设CAXA课程,有利于职业发展的提升。(5)在数控加工工艺课程中要强化刀具、夹具、工艺编制的学习,强化公差内容的学习和实训。(6)增设相关技术前沿课程的开设,如机器人等,以拓展学生职业能力空间。(7)大力加强数控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以适应学校设备型号、企业需求、实习实训的要求。(8)在实习实践环节的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统一性,前后知识、能力的衔接关系,以及时间的长度,确保实效。(9)将数控编程课程进行细化为数控车编程和数控铣编程两门课,强调学生专业化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考虑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理清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积极稳妥推进。因为职业教育对学生技能的要求非常高,加之数控技术专业的特殊性,在进行课程体系调整的过程中,要努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队伍建设,为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强有力的软硬件条件支撑。

参考文献:

[1]陆坚.中职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9).

[2]邹贵平.中职学校数控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7).

猜你喜欢

数控技术课程体系职业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数控技术在自动化机械制造中的运用研究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自动化中的进展运用
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应用的探讨分析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