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工艺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①
2018-05-14解传美,孙姝
解传美,孙姝
[摘 要] 针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应紧贴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学院课题组对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水泥工艺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的改革及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
[关 键 词] 水泥工艺技术;实践教学 ;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8-0057-01
《水泥工艺技术》课程是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近年来,随着企业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明显落后,已不能适应现代化水泥企业的岗位任职需求。学校应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增加行业新技术及新标准、规范,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学生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水泥工艺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課程目标不明确
《水泥工艺技术》因其实践性较强,应突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脱离了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技能的需求分析,导致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
(二)教材内容陈旧
使用的教材中,立窑、湿法回转窑等落后、淘汰的生产工艺仍占一定比例,教学内容不能及时对接行业最新标准和岗位规范。
(三)实践教学课时不足
该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所用课时不足,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大力度,不然难以适应行业技术发展的新需求。
(四)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该门课程多年来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基本遵循“课堂考勤15%+平时作业25%+试卷考试60%”的考核方式,只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对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及考核。
二、教学改革实施步骤
(一)深入市场调研,明确培养目标
通过深入水泥企业调研,按照专业服从市场、课程服务专业的原则,结合新型干法水泥企业对相关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需求,明确课程培养目标为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能够进行生料磨、回转窑及水泥磨系统的中控运行操作以及水泥物理性能检验操作,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应的职业岗位主要为中央控制操作岗位(包括生料磨、回转窑、水泥磨操作岗位)及水泥物理性能检验岗位。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确定与相应岗位能力需求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内容选取上要坚持职业性、应用性、开放性原则,突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实际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删减立窑、湿法回转窑等落后、淘汰的生产工艺,根据企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使人才培养更符合企业实际需求。
(三)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积极探索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利用新建的中央控制仿真实训室及建材实训室的校内实训条件,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实践教学比例达到50%以上。
1.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理论课时由原96课时调整为56课时,实践课时由原12课时增加到38课时。其中,在建材实训室增加了一周26课时的《水泥物理性能检测》集中实训。实训内容主要为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及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水泥细度及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水泥凝结时间及水泥安定性检验等,大大提高了学生水泥物理性能检测的能力。
2.利用仿真实训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对接
2016年,学院建了5000t/d水泥熟料生产仿真实训室,这套系统包括了3D仿真系统及2D操作系统。3D仿真系统能够使学生很直观地进入现场了解整个生产工艺线及设备状况,对设备进行拆分、组装,了解其结构及工作原理。2D操作系统整个界面从原料进厂、生料制备、熟料烧成、水泥制成到水泥包装出厂完全对接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各个生产流程,还能进行系统运行操作、故障处理等,避免了原方案中学生去企业参观只能看到设备外观,不能了解其内部结构,更不能动手操作的状况,极大提高了学生的中控操作能力,为学生进入企业中央控制操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改变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
科学的考核评价是检验和衡量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水泥工艺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考核评价方式改变了以前以理论考核为主、其他考核为辅的现状,采用“课堂考勤10%+平时作业10%+试卷考试40%+实训考核40%”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过程考核和实训技能考核,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三、结语
随着企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水泥工艺技术》课程的改革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专业教学要紧贴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培养出更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志江.新型干法水泥技术[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2]杨晓杰.水泥中央控制操作[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