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罗西尼歌剧的创作特点

2018-05-14王阳

北方音乐 2018年22期
关键词:罗西尼

【摘要】罗西尼是意大利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他的歌剧作品大都创作于19世纪初,但至今依旧受到全世界观众的喜爱,经久不衰。这是为什么?他的创作手法有什么独特之处?这个问题引发了笔者强烈的兴趣。本文从罗西尼创作手法的特点进行分析,了解罗西尼作品的特点,希望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启发。

【关键词】罗西尼;罗西尼密码 ;罗西尼渐强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一、罗西尼密码

浪漫主义情感(以贝多芬为代表)以及前浪漫主义情感(以罗西尼为例)的最大区别在于两位作曲家各自对形式与体裁的态度。早在贝多芬的作品1号,一系列钢琴三重奏,贝多芬强烈的倾向于不尊重体裁,侵犯体裁与风格的界限,这让他的老师海顿很不舒服。随着他的生涯的前进,贝多芬对形式的态度更加强烈,有意为之造就一种独特性,结果就是伴随他的总是(并且伴随我们深入思考他的)一个重要的审美问题。

或许叫贝多芬的音乐为“形式程序”更加合适(formal procedures),而不是如此多独特的东西的一种综合(syncretic),前者是这样一个词,它强调各要素重组(recombination)之后变成全新的要素。交响曲或室内乐风格,例如,奏鸣曲或者赋格曾经被认为是由不相干的要素构成,甚至是被作曲家所反对的。对熟悉的或者传统要素的重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但是对创新的需求和持续的修改反映了浪漫主义强调个人主义的特性,在19世纪这个时间段内,越过分强调原创性(激进的、深刻的)越好。

罗西尼相反,他对于体裁非常尊敬。作为一个作曲家,他的作品是追求内部进行改变的,但是这种改变非常细微,当整合为一个整体时,要让所有寻找娱乐的观众都必须知道他的音乐是怎么构造的。对于一个作曲家来说,要保留住那些愉悦的观众没什么可说的,罗西尼的乐思在每一首作品中都没有实验性激进的尝试,但是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方式。罗西尼在音乐上所追求的理想化目标,与奥地利的政治家梅特涅一样,对于制度的充分尊重,以追求他所渴望的一成不变。

罗西尼的音乐生涯可以证明他确实比其他竞争者优秀,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公众对他作品的需求,同时保持并且扩大这种需求。罗西尼成功的秘密仅有一个,而且是被事实证明了的诀窍,那就是这种艺术上的保守主张,在某种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完美,因为一成不变比起改变或者偏离要好的多。罗西尼在标准化创作和提高他产品影响力的方面如此成功,顺应了公众的品味,他的范式最终成为了所有人的范式。意大利歌剧的历史在19世纪早期成为在罗西尼和他的许多跟随者手中持续增长和扩张的故事。

歌剧史学家朱利安·布登(Julian Budden)非常机智地将这一系列程式和惯例叫作“罗西尼密码”。这是一个神奇的术语,因为它也可以戏谑性地用于所谓的“拿破仑密码”(Code Napoleon)——拿破仑运用武力企图征服世界,他被认为是启蒙运动最具效率和自由的典范。“拿破仑密码”在拿破仑采用武力专治的短时间内,实现了他标准化的目的,而且从长远看依旧有效,并且为之后更加系统的统治提供了基础。所以,“罗西尼专家”布登用类似的比喻来类比“罗西尼密码”。

“罗西尼密码”是基于一种异常详细的程式而采用的一贯做法,它全部的方法只有专家才可以胜任。例如,一部歌剧包含九个标准的部分,他们中的一些又由几个同样标准的部分构成。本文我们只需描述其中几种类型—序曲、咏叹调。齐奏,作曲家的任务仅仅是展示他们之间是如何运作的。所有这些形式都基于以往实践的模型,几乎没有罗西尼完全的原创性(“完全的原创”毕竟是与“密码”的意图完全背道而驰的)。但是,他也并不像现代音乐学家描述的那样,完全沦落为标准化的过程。他修订并且补充了所有的部分,并将它们变为成功的秘诀,不过,那仅仅是一种随意的或者商业性质的,他把那些模式变成了经典。

二、罗西尼渐强

一系列固定低音(ostinatos)在有规律的主-属调性转化之间、在上下摆动的和声之间,维持着一种逐渐的、不可阻挡的、宏伟的管弦乐渐强(orchestrated crescendo)。音樂采用乐队全奏的、令人炫目的号角齐鸣,而由低音乐器承担叙述旋律的责任。这种由管弦乐队带来的不可阻挡的力量,被音乐学家称为“罗西尼渐强”(Rossini crescendo),那也是19世纪初意大利听众所期待的那一刻。序曲的小结尾是罗西尼音乐创作特殊的标志,除了在《威廉退尔》中,罗西尼有意识地将其回避掉之外,没有这个结尾就不是完整的罗西尼序曲:它暗示了感官娱乐的价值—音量、音色、织体—代表了与德国浪漫主义精神完全相反的可能性(见谱例)。

三、发展段的独特性

罗西尼对旋律的创造力并没有完全枯竭。在他引子中出现的如歌的主题,以及在呈示部中完全由木管担任独奏所呈现的旋律,也许已经在功能上发生了内在的转变,因为它们每一次都在听觉记忆中刻下不同的印记。音乐总是与体裁形成统一的结合,但是又伴随着特殊处理而产生细微区别,这就是罗西尼的秘密,尽管这看似是任何作曲家的秘密,但是,这种特点是不可模仿的。观众所有的记忆被在序曲中那些技艺超群的独奏者占据,刺激了所有乐器,成为声乐场景的附属。

19世纪初,一个成功的演奏家必须像歌唱家那样赢得观众发自内心的赞叹,而这种行为随后慢慢地在浪漫主义的音乐礼仪中被逐渐淘汰。罗西尼作品中最明显的缺点在于,他的序曲实际上暗示了戏剧的发展。罗西尼序曲经常被描述为就像没有展开段落奏鸣曲式一般;但是,从上述的分析表明,它可能已经在其他地方进行展开了。罗西尼似乎拒绝让这种发展到处都是,也不会让任何FOP(远关系材料)出现在主调的范畴。帕伊塞罗在一个地方使用的素材,例如,在第一和第二主题之间的总结过渡,罗西尼将其与过渡段一起省略掉了。这种省略是出于一种商业行为,但是,在他音乐中的这种有意识的规避,从另一方面讲,是对严谨动机的展开,或者是象征了和谐戏剧的追求。

德国人声称罗西尼的音乐令人厌恶,他的音乐被德国音乐学家们认为是音乐史上最大的美学争论,而缺乏或者故意回避主题发展成为争议的关键所在。罗西尼被后来的一代人认为是“拉丁语系”作曲家,而有意规避其在音乐史中的地位,由此让他出局。最好的证明就是德彪西(Glaude Debussy),他被认为是19世纪晚期出现的最伟大的法国作曲家,当他听勃拉姆斯交响曲时,就像那个时代的其他许多德国作曲家一样:“哦,发展段,我可以去抽根烟了。”这个世纪之久的战争:精神追求与感性享受,正到达紧要关头。然而,文化战争总是完完全全建立在价值观的两极,这种两极化对立在经过仔细审视之后又会分崩离析。罗西尼的音乐并没有冒犯理想的浪漫主义者的口味,“令人讨厌”的渐强只是结尾的一种预示而已,正如贝多芬第三交响曲,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想要表达崇高理想的精神价值。是什么使得“渐强”如此粗野,而其他特征又如此崇高呢?答案是,只有语境,在选择合适的语境之下,对作曲家作品的诠释性的论述与辩证才会因为其合理性而令人信服。

四、结语

上述对罗西尼创作歌剧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也同样包含了笔者不断进行反思的问题:“罗西尼的歌剧创作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观众接受度也高,为什么历史叙事中罗西尼的历史地位并不高呢?”或许,我们从音乐史中看到的也许并不是历史的全貌,而是带有民族意识形态标签的特殊历史。毋庸置疑,十八到十九世纪,是德国音乐占据主导的时代,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开始,无数“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占据了音乐史的叙事,舒伯特、舒曼、李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布鲁克纳、理查施特劳斯、马勒……音乐史已经完全被这些“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征服,而恰恰在这段时期,我们几乎忘了还有其他国家的音乐家存在。

毋庸置疑,罗西尼成熟的创作手法让观众得到高品质的音乐享受,是其他作曲家难以企及的,他的作品始终位列世界歌剧作品中精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尹美庆.两部经典喜歌剧中罗西娜的形象塑造与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赵秦.咏叹调《我的名字随歌声飘荡》的艺术特色及情感处理[D].山西大学,2016.

[3]何丽花. 罗西娜咏叹调——《我听到美妙的歌声》演唱版本比较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4]杨苗.十九世纪意大利喜歌剧的经典唱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5]屠艳.以华美流畅的旋律表现戏剧——罗西尼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的艺术成就[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09(04):56-63.

[6]王凯蔚.罗西尼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之探究[J]. 歌剧,2012(09):72-78.

[7]周其玮.论重唱与合唱在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中的戏剧功效[J].作家,2009(14):193-194.

[8]林弥忠.《塞维里亚的理发师》和《费加罗的婚礼》中两个萝西娜的角色类型比较[J].黄钟,2003(04):102-107.

[9]葛絕.《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与《费加罗的婚礼》[J].音乐生活,2007(06):52-53.

作者简介:王阳(1981—),女,江苏徐州人,任教于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猜你喜欢

罗西尼
充满活力与幽默感的杰作
罗西尼:始于喜剧,不止于喜剧
趣味音乐小故事二则
“遇到熟人”的礼节
罗西尼歌剧的美学特征与艺术风格刍议
《美丽可爱的光》的艺术特征解析
咏叹调《我听到美妙的歌声》的音乐分析
罗西尼《八首音乐会小咏叹调》艺术特征
罗西尼的歌剧《塞密拉米德》中塞密拉米德角色分析
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的演唱风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