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开展“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实践策略的相关探讨
2018-05-14齐丹李照清
齐丹 李照清
[摘 要]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德国的实施,为其经济腾飞作出了突出贡献,对提升劳动者素质作用显著。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束缚,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对“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借鉴与引入,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创新改革与发展。基于对“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内涵的解读与简述,重点就其在高职院校的实践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2-0044-01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人才培养价值越发凸显,高职教育也被推上了新的社会高度。同时,人才作为市场经济竞争的核心,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是基于人才培养的输出输入关系,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成为可能,两者资源共享、教育共建,对提升人才培养实效意义重大,有关高职院校开展“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实践的研究颇受关注。
一、“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内涵
所谓“双元制”即是指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此过程中,学生被赋予了双重身份,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效能,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提升人才培养实效。“双元制”职业教育概念最早源于德国,其先进、完善的构成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极具启示意义,并因此迈入了本土化的进程。在充分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特色,经历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了“政校企”“行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模式,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本土化表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这种本土化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参与元素的扩展,即以政府为主导,强调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校园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以不同视角关注学生成长,有助于其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得益于政府职能的介入,更好地协调了各利益主体的关系,保证了此项目实施效力。
二、高职院校开展“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实践策略
目前来讲,高职院校开展“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通过实践证明了其价值,但在实践过程中依旧存在不足。笔者基于上述认知,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高职院校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实践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完善相关法制
“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实践的关键点在于,处理好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平衡互动关系,而此实现需要建立在完善的制度保障基础上,在此过程中,政府发挥了绝对的职能优势。对此,周耕夫呼吁修改《职业教育法》,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既有法制条件下,政府应逐步设立“双元制”本土化管理机构,细化相关培训条例及法规,保证该项目可持续发展。以“双元制”起源的德国为例,其由联邦就业部与教育部共同管理。基于此保障与指导,校企双方应就具体合作事宜进行协商,关注职业人才培养效力提升,明确各自的权责和义务,建立完善的运行体系,协调彼此利益关系,共同促进发展。
(二)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在于找准利益平衡点。对高职院校而言,企业教育参与,为其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支持,以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需求。而企业作为人力资源消耗方,其发展对人才有极强的依赖性,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能够获取更多的优质人力资源。在此过程中,校企双方应注重资源整合,充分发挥自身领域优势,引导课程设置优化,创设实训基地,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而言,校、企、学生共筑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实际经济市场需求,制订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明确导向目标、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评价机制等,关注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双向提升。
(三)提升师资素养
教师作为教学主导,是高职院校开展“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实践的核心要素,其专业化建设至关重要。德国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制度,包括教师资历审核、专兼职结合、在職培训等,为其专业化发展铺筑了道路。新时期,高职院校应重视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不断丰富其组织构成,联合企业开展专业培训工作,强化他们的经验积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依托企业的人才资源,挑选素质高的人担任兼职教师,在经过一系列教育学、教学法的进修后,予以上岗,补充师资队伍。同时,主导促进学术交流,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活动,分享职业实践经验,及时传导先进思想理论,提高师资整体专业技能及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军利.“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19):9-11.
[2]郭金霞,康枭,刘溪.“本土化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5,(6):20-21,24.
[3]张宁新,张荣胜,崔琪,等.“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本土化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