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唱练耳教学中音色塑造能力的培养
2018-05-14谢轶
谢轶
【摘要】李斯特曾说过:“音乐家就是利用音色来赋予音乐颜色的,它是音乐的调色板,在对音色的塑造过程中,演奏者除了要能完全掌控好作品所需要的基本音色外,更加需要拥有随意而起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握好情感音色,实现音色的完美表达 ”。作为音乐的表现手段之一,音色是联结音乐与情感的桥梁,人们对于音色的理解与表达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笔者认为,在视唱练耳课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与钢琴音色塑造力相关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有利于扩展学生的听觉注意与审美体验,也可以更好地将视唱练耳课程与钢琴演奏实际相结合。
【关键词】钢琴演奏;视唱练耳;音色塑造
【中图分类号】J613 【文献标识码】A
一、钢琴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中强调音色塑造理念的意义
(一)音色的属性
音色具有物理及心理双重属性。在声学物理层面对音色的解释为声音的特性。如《格罗夫词典》(第六版)中对音色一词的解释为可以将音强、音高、音长都相同的声音区分开的声音属性。音色被认为具有一定的主观心理属性,音色作为一种物理上的声音现象,虽然其本身仅为声音的一种特性上的体现,当被应用于音乐创作与表演时,就演变成一种具有明显审美体验与审美价值的音乐表现手段。音色之所以可以成为音乐的表现手段之一,正是由于在音色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声音可以引起人们心理的联觉反应,从而使听众能够从音色的变化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内涵;作曲家通过对各类音色的描述来表达音乐,传达思想与内心;演奏者诠释出音色层次,传递精神与情感。
(二)视唱练耳音色教学的目的
视唱练耳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乐感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以及音乐表达能力。在乐感上升到一定层次之后,乐感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觉审美。听觉审美产生于乐感这个大环境之下,是指用带有乐感的耳朵来聆听音响,用敏感且多情的耳朵来体验音响。“对于那些不能用耳朵判别某种特定声音的学生,或对那些无法分辨钢琴音质的学生而言,知晓演奏音色的技巧也等同于白費。换句话说,如果你不具备辨别音色的听觉能力,那你就不会在音色塑造与表现等方面有所提升与突破” 。钢琴演奏中触键的距离、速度以及力度都会影响音色的变化,这些技巧性的因素在此不做深究,我们要注意到的是,这些大师所说的用耳朵来鉴别是真实意义上的用耳朵这个器官去听吗?不是的。这里指的用耳朵来“听”,却是完完全全由“心”中的“乐感”来带动的一种审美行为,有乐感带动听觉审美对所呈现出来的音色作出鉴赏与判断。培养学生音乐的“表达”能力是提高钢琴专业学生的音色塑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让学生不仅能够在音响的环绕中感受到音乐,更注重与音乐表现实际相结合,学会用歌唱与演奏来表达心中的音乐感受,充分调动乐感这一调控参数, 由乐感带动听觉审美对所呈现出来的音色作出鉴赏与判断。
(三)钢琴作品的音色需求与音色塑造困难
钢琴大师安东·鲁宾斯坦曾说:“钢琴是一件乐器,但又是一百件乐器”钢琴拥有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音区条件、音响力度范围以及声部线条数量的多重组合可能,使得作曲家们在为这件乐器创作音乐时,涉及的织体、层次、音响以及情感等等方面的复杂性更为突出。
一首钢琴作品如果用乐队来诠释的话,作品中隐藏的多样的复杂性(如结构、织体、音色、节奏等)是更加容易表现出来为人所感受的,然而可惜的是,钢琴这件乐器无论如何处理也不可能做到本质上改变乐器音色,在钢琴上演奏多线条与多层次时较难做到音色上的差异性。也正因为如此,要求每一位钢琴演奏者都要具备极其敏锐的音色感。
笔者认为,在视唱练耳课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与钢琴音色塑造力相关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有利于扩展学生的听觉注意与审美体验,也可以更好地将视唱练耳课程与钢琴演奏实际相结合。
二、有关音色塑造力的教学方法
(一)充分利用联觉心理培养学生对音色的感知与“画面感”联想
在对音色的塑造过程中,个体心理层面上的感知占据一定主导地位。对于音色体验活动而言,很难用一种“具体”的语言来描述音色,需要每个个体积极充分发挥想象,主动与音色所传达的内容进行对应性的联觉来感受音色,理解音色。音色与人类普遍情感经历的具有共性的对应关系,通过通感联觉的方式与人们的内心情感相互碰撞,引起情感共鸣。在周海宏教授的《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一书中,针对联觉现象有较为明确的解释:“联觉(synesthesia)被定义为‘从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即对一种感觉器官引起其他感觉器官感觉的心理活动”。在音乐中,人们常用带有其他感官效果的词语或是场景来形容音乐中的音色状态,比如在欣赏肖邦《bE大调平静的行板与大波罗乃兹舞曲》行板部分时,我们常常会形容此时的音色需要具有某种“湖面波光粼粼,感觉温暖与平静”等等,这些有带有画面联想的词语与场景都可以看做是产生于联觉之后的想象,由此可见人们体验音色、感受音乐时不自觉地将美术中的视觉感官带入到了音乐活动当中。以肖邦《bE大调平静的行板与大波罗乃兹舞曲》1-12小节为例:
作品中“行板”部分的的伴奏音型流动性强,旋律柔和,结合起来给人的感觉是轻盈的、平稳的、色彩中庸的联觉感应,而后通过更为积极地联想,产生了湖面等等的画面感,于是我们似乎“看见了”声音,“触碰到了”声音。如下图所展示的那样,此曲犹如这平静的湖面,温柔、娴静,同时主旋律声部又好像那些远处的矮树一般,与湖水共同构成一幅梦幻与深情的冬湖景象。
在演奏过程中有关音色的塑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音高、音强等因素息息相关,又与调式、和声以及旋律等等因素相互关联。在美妙的音乐艺术中,多变的音色配合着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要素,使人产生了各种联觉、联想以及情感上的共鸣。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在对音色的表达过程中要时刻把握好音乐作品中“语言”的组织与音乐接受与表达的这种联觉的关系,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音色,把握音色,表现音色。
(二)利用“衬词”视唱加强学生配器思维观
基于钢琴的交响性与力度范围广泛性的特点,她具有巨大的声音模仿潜力,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钢琴声音不论如何变,却终究改变不了木槌敲击的声音本质,在漫长的声音追求过程中,钢琴家们通过触键的种种变化将“心声”与“器声”结合,尽管在钢琴乐器中对声音的模仿与想象不可能做到“还原”的程度,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种种技巧让听众感受到这种声音——存在于内心中的声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非钢琴的音色引入课堂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内心中的感知与认知,再通过想象与模仿将内心所想化为外界所感为了建立稳定有效的内心“音色库”。
“带衬词”的视唱方式是指选用特定的元音代替唱名进行视唱训练,在内心音色感训练的基础阶段,需要学生不断地通过聆听乐器音响,建立起音色的记忆痕迹,同时通过进行带衬词的视唱练习模仿乐器的音色,运用内心的音色感觉来指导声音的实现。笔者认为,对音色效果进行一定程度的模仿,有助于学生更为直观的感知音色、认识音色。
笔者选用与上例中乐器音色与音乐线条较为接近的作品进行巩固性的训练。此例为柴可夫斯基《第一弦乐四重奏》中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乐曲线条绵长,舒缓,学生可以较为清晰地辨认出弦乐的音响特征。
(三)适当选择实际作品作为素材加强实际作品中的音色应用能力
“作曲活动可以促进艺术知觉(包括音乐知觉)的培养和发展,这个事实完全可以运用于,而且必须运用于音乐教学实践中”。由于钢琴作品中存在的多种层次布局现象,笔者认为,钢琴专业的学生进行的视唱练习必须是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即视唱曲可以采用弹唱的形式进行练习,结合实际作品的视唱练习,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和声感,通过弹唱、缩编等改编后,学生可以充分体会钢琴声部各层次与人声演唱声部的融合烘托关系,明白钢琴声部与旋律性格的相互交融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根据作品的呈示情况,自己思考与改编成弹唱或合唱的形式,旨在用这种方式能够适当“简化”与“突出”作品的层次,使学生能够更佳清晰地分辨出每个层次的特点,同时结合配器的思维以帮助更好地建立听觉上的设计思维。以肖邦《练习曲》Op.10,No.3为例:
这首练习曲提名为“离别”,全曲由于大篇幅采用等分型的节奏反应了强烈的“步伐”感,同时,利用切分节奏,造成了一定的律动感以及不稳定的因素,似乎反应了作者忐忑与不安的心情,形象地刻画了送别的情感。笔者选取这一作品进行合唱训练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曲首处,分明的声部层次,较为容易为学生分配声部;另一方面是由于作品中的切分音型不容易为学生在弹奏中所重视,学生们演奏这首作品往往将过多的重点放置于高音的旋律声部中,而忽视了隐藏在织体之中的“暗潮”。第三个方面,低音声部具有隐伏线条,并不是与切分音型共为一个声部的,通过合唱的分配,较为容易让学生理清声部关系。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利用此作品进行合唱形式的训练,可以有助于学生对其中的声部层次、织体形象等方面的因素有较为清晰的考量,提高对于整首乐器各个层次的音响布局思维,促进演奏习惯与思维的培养。
笔者采用四个聲部的分配方式,高音声部为旋律声部,要求旋律声部音色清晰,亮度通透,旋律歌唱性强,要求声音优美;女中音声部持续性的等分四十六节奏,要求学生的节奏均匀,但由于音型中三度的持续“摇摆”,因此音色圆润、柔和,而非坚定与强硬;男高音声部,切分音型的持续进行,要求音色融合度高,注意切分的节奏表现力与重音点,表现出“偶尔出现的涌动”;低音声部为切分音型首个音的隐伏线条,音色要求浑厚与温润。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以及弹唱形式的作品改编,让学生体验嗓音对音色的表达,并结合钢琴的演奏让作品的音色层次更为立体,使音乐形象通过对音色的塑造更为具体与传神。本首作品可以采用对高音旋律声部转化为人声演唱的形式,让学生首先通过嗓音来对音色变化进行表达,而后转化为钢琴上的演奏。
三、结语
在音乐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不论是学习作曲还是学习器乐等等,都十分重视视唱练耳课程的基础作用。作为器乐学习者学习视唱练耳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一幅好“耳朵”,而是为了通过系统的视唱练耳学习能够逐步建立起内心的听觉,同时能够应用听觉,体会音乐的呼吸、旋律、节奏、强弱,逐渐建立起良好的音乐思维习惯以及提高正确表达乐思的能力。本文以钢琴演奏方向为例从钢琴作品所包含的层次、线条与演奏中必须具备之感知能力、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出发,并提出利用联觉的心理效应,通过对音乐中“画面”式的联想培养学生对音乐色彩的感知力、想象力,提出采用“带衬词”的视唱方式对某一音色进行模仿培养学生的配器思维与内心音色感,最后针对训练素材提出选用实际钢琴作品素材,通过弹唱与合唱的改编形式进行音色塑造力的训练,希望可以通过多重材料,多种训练手段来提升学生的音色塑造能力。
参考文献
[1]石墩岗.钢琴演奏中音色调控的探究[J].黄河之声,2012(05):20-21.
[2][美]鲍利斯·贝尔曼,汤蓓华.钢琴大师教学笔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03).
[3]石墩岗.钢琴演奏中音色调控的探究[J].黄河之声, 2012(05):20-21.
[4]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张前.音乐欣赏、音乐表演与创作心理分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6][俄]根纳季,齐平.音乐活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音乐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