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侗歌进课堂看侗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2018-05-14唐自延
唐自延
【摘要】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侗族民间音乐曲种,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文就侗族民间音乐的传统传承方式,与新发展的学校传承方式两种模式进行对比研究,为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提供一些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侗族民间音乐;侗族大歌;传承;发展;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一、侗歌概况
侗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文化。民族史学界认为,侗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群中的一支发展而来。历史上侗族没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侗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民族正式定名为侗族;并于1958年创立了以拉丁字母为符号的拼音文字——侗文,结束了侗族长期来无文字历史。
音乐在侗族的精神财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侗族民间音乐种类丰富多彩,有民间歌曲、歌舞、戏曲、器乐、曲艺等。民歌分为单声歌和多声歌两大类:既有室内演唱的,也有室外演唱的;既有乐器伴奏的,也有无乐器伴奏的。
侗族民间对于本民族音乐很注重从小抓起。侗族民间有许多音乐组织,如歌班、戏队、芦笙队等等。在侗族大歌流传地区,歌班常以村寨或鼓楼为单位,按年龄划分成班。因此,侗族音乐代代相传,形成这种独特音乐传统和习惯的主要原因是:
其一,侗族是一个历史上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族群,而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生产、伦理道德等等都是靠侗歌来记录与传承。
其二,民间业余音乐组织遍布各村各寨,为开展音乐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民间音乐组织均自愿参与,因此凝聚力很强。
二、传承方式
民间传承方式。在一些侗族大歌流传地区,歌班组织以鼓楼或者村寨为单位,按照年龄和性别划分为儿童歌队、少年歌队、青年歌队、成年歌队、老年歌队;男声部、女生部等,侗族民间歌队是侗族民间合唱传承的基石,侗族民间歌师是侗族民间合唱传承的功臣。
学校传承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人们为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对外来文化的好奇,除了读书人不断增加,外出务工也成为很多年轻人追逐的潮流。大批的侗族青年外出打工,从而接受的都是都市、现代文化的熏陶,导致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当地中小学实行汉语教育,忽略了本民族传统文化与音乐的学习。这样,侗族大歌和其他优秀的侗族音乐面临失传的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仅仅依靠民间传承的传统模式,理应另辟蹊径——把侗族民歌引入课堂,让当地的孩子從小在学习汉文化的同时也不丢掉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也才能保护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歌进课堂这一新理念最早是由侗学专家张勇提出并身体力行。为了摸清全县民族民间文化的历史和现状,1983年春夏之交张勇组织榕江县文化馆(站)干部对全县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民族文化普查。在普查过程中,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学生都不会唱本民族的歌曲,因此萌发了将民族音乐引进课堂的想法。1984年,在征得车民小学领导同意,以车民小学作为试点,带领文化馆音乐专干下到车民小学试教,以侗族少儿歌曲选《长大要当好歌手》作为教材,从此拉开了榕江县(侗族地区)民族音乐进课堂实验的序幕。榕江县教育局、民委、文化馆又先后联合举办了三期民族音乐教师培训班,从而使侗歌进课堂的实验由车民小学向县内的其他侗族学校铺开。1993年,黔东南州教委为推广榕江的经验,举办了黎、榕、从三县民族音乐教师培训班。培训结束后,参训学员回到自己的学校也把侗歌引进课堂教学,从而使侗歌进课堂的实验从榕江延伸发展到黎平和从江。1988年,贵州省艺专、贵州省艺校联合开办侗歌班,面向侗族大歌流行地区招生,并请侗族歌师到学校来为学生上侗歌专业课,开创了侗歌进入艺术院校的先例。
三、学校传承的教材
“金蝉”歌队所唱歌曲,基本上选自县文化馆编印的侗歌乡土教材《长大要当好歌手》。1993年改名为《侗族音乐教材·长大要当好歌手》(2000年经再次增补修订为100首)。
四、学校传承的师资情况
目前车民小学教授民族音乐课的教师有四人,全校每班每周至少都有一节民族音乐课。学校除每周在全校各班排课外,周二、周三、周五课外活动时间为“金蝉”歌队排练时间。2008年学校正式聘请了民间歌师到学校进行授课。通过聘请这些民间歌师到学校教歌传艺,更好传授民族文化技能,学生学习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课本上所仅有的知识。授课教师几乎都是当地侗族人,通晓汉、侗两种语言,都是参加过民族音乐教师培训班专门培训过的。但是发展到现在,根据到车民小学的实地考察发现。教师资源成为一大问题。教师在上了一天的音乐课下来之后,还要对“金蝉”歌队进行专门授课,这就占用了教师工作以外的时间,并且老师的嗓子也早已“超负荷”,在如此不佳的状态之下,就会在“质量”上有所影响。在目前的教学体制中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受到的关注并不多,而就当今利字当头的社会现状而言,原先的音乐教师在进入学校授课之后,慢慢发现所授课程并非职称晋升的主要决定板块,不得不考虑到现实和发展前景,为了更好实现人生规划,需要晋升职称,这就导致专业老师不得不舍其“纯粹”而必须专注于“主流”。因此认为把民族音乐教学成绩纳入考评范围,或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等,才能使民族音乐的学习和传承保持相对平衡。
五、学校传承的成果与影响
从“金蝉”成立以来,应邀参加国内外的各种活动均获得不俗的成绩与赞赏。1986年,“金蝉”小歌手陈琼仙应选参加贵州省少儿文艺代表队,出席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第三届民族杯小歌手邀请赛,获优秀表演奖;1987年,“金蝉”小歌手陈琼仙、杨春霞、杨莉巧三人参加贵州省少儿艺术节,她们演唱的侗族童声大歌《小山羊》《探外婆》分别夺得声乐一等奖和创作一等奖;1988年,金蝉小歌手陈琼仙应选参加中国少儿艺术团,带着“金蝉唱的歌”到法国巴黎参加玛塔国际和平儿童节10周年暨南特大众艺术与传统艺术节创立三周年演出活动;1992年,国家教委、文化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联合表彰了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先进集体100个,榕江县文化馆因组织和辅导“金蝉”做出显著成绩而榜上有名,成为贵州省受表彰的唯一单位;1999年,金蝉小歌手杨金祝等赴北京参加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50周年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4年,“金蝉”老队员向莎等六人到北京参加“校园之春”春节文艺演出,获演唱一等奖;2006年,原“金蝉”老队员杨春霞、杨爱桃等参加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所在原生态组合“蝉之歌”歌队,在决赛中获银奖等等。
当初,侗歌进课堂这一理念的提出,外界存在着很多质疑与担心,有些人认为在校园这个严谨治学的地方,就应当专心学习文化知识,“侗歌”的进入必将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影响等等这些担忧。在怀疑声中,也不乏一些专家学者,对利用侗歌进课堂来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音乐的方式也给予肯定与支持。1996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主办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信息报》以《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面旗帜》为题,向全国介绍金蝉侗族少儿艺术团。同年11月初,贵州省侗学会、黔东南州侗学会在黎平召开年会,著名侗族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邓敏文在论文《培养多种多样的侗族人才 — 兼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里写道:“我们能不能探索一条路子,将侗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较好地统一起来,使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矛盾得到比较合理的解决呢?著名侗族学者、贵州省榕江县文化馆副研究员张勇先生等在这方面作了长期的有益的探索。他们提出侗歌应引进学校,侗族音乐应该作为侗乡中小学的音乐教材。他们组织金蝉侗族少儿艺术团,经过10多年的努力,他们已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侗族人才。”2002年9月,榕江县艺研室《侗歌进课堂实验与研究》课题被纳入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研究》课题的一部分。
在文化课学习方面,自1995年以来,车民小学多次被上级政府评为“先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县名列前矛。2007年,车民小学被省民委、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项目学校。同年,在全县教育常规管理检查中,被评为“ 教育常规管理先进学校”。2008年,在全县教育质量检测中,车民小学17个班的语文、数学、英语科目考试中,全乡排名有六个班第一、八个班第二、三个班第三、六个班第四。2009年7月,毕业班考试成绩全乡第一,其他年级比上一年明显上升。以上数据显示在有利的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車民小学做到既没有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没有耽误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发展。恰巧通过这样的形式,带动了学生去学习各方面知识的积极性,促进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也给当初对于侗歌进课堂有着质疑与担忧的人们吃了一粒定心丸。
侗歌进课堂这一理念的提出与实施至今已多个年头,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也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肯定。侗族音乐教学目前仅局限于小学和初中,如果侗歌进课堂这一课题能得到更多专业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此类高等学府的垂青与重视,开设此专业,将为侗族音乐构建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空间,拓宽了侗族音乐传承的路子,让民族音乐更加多元化、系统化。此类专业的学生学业完成之后,不论是进入社会或者回到校园,都将使民族音乐文化融入更多不同的社会文化领域中,更好地承担起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与民族音乐研究的双重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勇.侗族艺苑探寻[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10 (03):1.
[2]张铁红.侗族音乐进课堂实验探寻[J].北方音乐,2016.
[3]榕江县文化馆艺研室整编.弘扬侗族音乐文化的新路子——侗歌进课堂实验报告[Z].2000.
[4]沈仕卫.一个民族的声音 一种人类的文化——贵州侗族大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综述[N].贵州日报.2009,11(20):4.
[5]榕江县车民小学整编,理清思路,着力打造学校特色,谋求学校全面发展[Z].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