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

2018-05-14王艳秋

好日子(下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政治性政治生态

王艳秋

摘 要:若使反腐败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必须在全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关系党的形象和工作大局,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坚持党的性质的题中應有之义,重塑清明政治生态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然要求,重塑清明政治生态是提升当代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坚持政治性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基础,抓好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是关键,培育风清气正的政治文化氛围是必然要求。

关键词:政治生态;从政环境;风清气正;政治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力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坚持从严治党,从严管党,使党的作风建设取得了根本好转,但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这一论断,振聋发聩,令人警醒。严守规矩和纪律、重构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严肃担当的重大政治责任。

一、大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的重要意义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政治生态的状况,直接决定着从政环境的好坏,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干净。大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国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关系党的形象和工作大局。没有良好的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就难以有序开展、高效推进,还会助长庸俗乃至病态的官场文化,甚至为腐败滋生提供土壤。一方面,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如何,直接影响着社会风气的好坏。政治清明,则社会和谐稳定、干部群众心情舒畅;反之,则容易积聚不满和怨气,甚至诱发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还与干部队伍的健康成长紧密关联。“人是环境的产物”,一个好的环境可以引导人积极向上;一个坏的环境则可能让好人腐蚀堕落。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走为民务实清廉的正道,不入贪腐奢靡的歧途。总之,大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关系着党的形象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大局。

2、追求清明政治生态是坚持党的性质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强调并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强调并坚持党的崇高政治目标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强调并坚持以为政清廉取信于民、以秉公用权赢得人心,始终强调并坚持把追求清明政治生态作为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作为执政兴国的基本前提。

3、重塑清明政治生态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然要求。我们党能否带领人民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能否激浊扬清,正本清源,重构清明政治生态,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以良好的执政党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只有重塑清明政治生态,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功能,才能不断增强党长期执政的能力。

4、重塑清明政治生态是提升当代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举措。生态清,则文明兴。当今世界,清明政治生态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发展强国的重要支撑。一个政治生态清明的国家,一定是行政效率高、交易成本低、人际关系规范和谐的国家。政治生态作为一国政治文化的集中体现,既反映国家制度文明,也反映国家传统文化的品质,最终成为文化软实力最典型的标志。

二、如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

1、坚持政治性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基础

政治性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党的宗旨不动摇,坚持党的理想信念不动摇,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在关键时刻不含糊。

一是把牢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牢政治方向,强化组织意识,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作为党的干部,不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要经得起风浪考验,不能在政治方向上走岔了、走偏了。”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政治方向的重要性。因此,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必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决不能在政治方向等根本性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

二是站稳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首先就是阶级立场,进行阶级分析。”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性质和宗旨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因此,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必须站稳政治立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时刻牢记宗旨意识,自觉践行群众路线,着力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的问题,争当为民服务的表率。

2、抓好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是关键

政治生态环境是由政策环境、法治环境、舆论环境、用人环境和廉政环境等构成的,直接体现在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上。因此着力打造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团结和谐的优良政治生态环境尤为重要。首要的是要切实抓好干部作风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近几年针对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所作出的重要指示。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做起。“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一个地方和部门工作搞得好不好,固然和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水平有关,但更重要的是领导干部要有良好的政治品格和道德修养。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公道正派才能带好队伍。

3、培育风清气正的政治文化氛围是必然要求

“圈子文化”在干部队伍中还比较盛行,比如,一些地方和部门大大小小的“圈子”林立,或拉帮结派,或党同伐异。一些地方和部门重大项目、重大工程招投标,明面上公开程序、全程监督,暗地里却是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再比如,一些人在上级下属之间大搞人身依附,四处找靠山;在同级之间搞恶性竞争,想方设法抹黑诬陷、打击陷害。还有一些人热心于当“老好人”,把“不表态”当法宝,这些不良的官场文化和现象,虽然只是个别情况,却乌烟瘴气、危害极大。它推崇的是关系学、潜规则,讲私情不讲党性、讲关系不讲原则,严重背离了党性原则,有的甚至违背了党纪国法,必须坚决加以整治。

彻底革除和杜绝官场文化要坚持革故与鼎新相结合,既要坚决打破庸俗腐朽文化束缚,又要大力弘扬先进的文化思想。用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来不断提升广大党员干部政治觉悟。要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既要解决突出问题,大力倡导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又要突出抓常抓细抓长,促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由“治污”向“清源”转变。要坚持示范与培育相结合。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培育全社会廉洁意识,厚植廉洁文化的沃土,形成崇廉尚洁浓厚氛围。

总之,建设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口头上喊喊口号就能实现的,它是一项持久战和攻坚战,必须靠持久的制度坚持,必须靠全体党员干部的身体力行。只要全体党员干部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尊守党的各项纪律,一个风清气正的辽宁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就会在不久的将来建立起来。

(2018年6月8日)

猜你喜欢

政治性政治生态
略论“不道”罪之司法适用
基层党组织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堡垒
党史视野下的“政治意识”演进历程
大饥荒爆发前爱尔兰的政治生态
贯彻新形势下政治建军要求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略论科协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再论翻译主体的政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