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传统文化精髓,培育学生文化自信

2018-05-14马胤文

好日子(下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传统美德民俗文化

马胤文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值得每个中华儿女世代相传的精神元素。初中思想品德课应该渗透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更好的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本文结合思想品德课堂实践,从民俗文化、诗歌艺术、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等四个方面阐述传统文化的渗透,从而更好地培育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民俗文化;诗歌艺术;传统美德;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确实,提升文化软实力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升国际地位。可以说,提升文化软实力既是现在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指出,要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初中三年的思想品德课程中,亦有着大量的传统文化素材。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些课内素材,充分发掘课外资源,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精神内涵,植入学生心中,浸润学生的心灵,培养起学生的文化自信。

1、解民俗文化,增强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中,民俗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如建筑、语言、节日、饮食、服饰、生活习俗等。不仅是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甚至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域内又能形成不同的文化。在讲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及《灿烂的中华文化》时,就需尽可能多地展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如春节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贴年画、守岁、开门炮仗、吃团圆饭、拜年、压岁钱等。通过学生查找资料、老师讲解,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些习俗的真正内涵,从而真正认同这些千百年来形成的习俗文化。

由于民俗文化贴近生活,易于让学生理解接受,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文化载体。其中,乡土文化又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做为客家人,了解并传承客家文化,更是责无旁贷。在教学中,要刻意地引导学生了解客家文化,如饮食、节日、婚丧嫁娶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了解客家文化,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并能切实运用客家语言。近年来,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以及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客家语言濒临消失的危险。虽然,我们也有进行一些抢救性的工作,如通过客家山歌培训带动客家语言与客家山歌的学习热情,但依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微信群中转发客家山歌,很多客家人表示:我该不会是一个假的客家人吧?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听不懂。语言的断层导致客家文化的断层,不利于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不利于发挥客家人的凝聚力,不利于产生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为此,我常常鼓励学生平时多用客家话交流。克服那种以为用方言难登大雅之堂的羞愧感。

2、承诗歌艺术文化,提升艺术素养

中华大地就是一个文化艺术的巨大宝库。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民歌、地方戏曲等等。博大精深的中华艺术文化,滋养着每个炎黄子孙。将艺术文化引进课堂,既能增强思品课堂的生动性,也能更容易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课中,首先呈现的就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浅显易懂,读来朗朗上口,尽显诗歌的韵律美感。记住了这首诗,学生就明白了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也就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敬礼让、和谐共融的道理。

在《难报三春晖》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展示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通过对此诗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父母的爱,进而学会孝敬父母。

客家人在长期的实践中也产生了不少诗歌童谣。如,“映山红花,蚂蚁过家;爹爹烧火,妈妈煎茶;茶油滚来,擂钵打掉”。活灵活现的呈现出一家中的日常生活情境。《答答且》:答答且,带老弟;老弟乖,摘豆角;豆角没开花,老弟掉到田旷下(老弟转来屋下)。也是通过朗朗上口的歌谣写出一个个有趣的生活画面。《月光光》: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入学堂;……。體现客家人对读书的重视。一首《窜窜子》:“窜窜子,哭微微,有爹有母盖棉被,无爹无母盖蓑衣。”让人想起《世上只有妈妈好》。适当渗透这些客家歌谣同样可以既传承优良品德,又提升艺术素养。

3、承传统美德,丰富精神内涵

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做一个既有时代精神、又有高尚品德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在《我知我师,我爱我师》教学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思想。在这里,传统文化给了我们丰富的教学资源,如“程六立雪”、“子贡结庐”等历史典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名言警句。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学习,就能强化学生对尊师重教这一传统美德的认同。

4、扬民族精神,培育精神支柱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上,首次对“中华民族精神”作出了高度凝练与清晰阐发。所谓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涵括“四种伟大精神”,亦即“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与“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已然化为“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提供着并必将继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在思想品德课程中,也始终贯穿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主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也要时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落实“五爱”教育,真正把民族精神植入学生心中。尤其在九年级国情教育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因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充满艰辛和创造的伟大事业,需要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和推动。

初中思想品德课兼具思想性和人文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其重要任务,也应该成为每位思品教师的初心和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杨一鸣、王磊.彰显国家意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思想刍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8(04):12-17.

[2]金鑫荣.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全民阅读中的主导作用[J].中国出版.2017(15):30-33.

[3]范胜武.培育有国际视野的中国灵魂[J].人民教育,2015(24):52-55.

[4]杨正群.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之道[J].人民论坛,2017(07中):130-131.

[5]周葆青.珍视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J].文学教育(下),2016(09):62-63.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传统美德民俗文化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助人为乐的小牛
做人美德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