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敏锐的“机会主义者”
2018-05-14翟向冬
【摘要】弗朗茨·李斯特是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也是引领浪漫主义音乐时尚的旌旗。李斯特在钢琴史上贡献卓越,因而被称为“钢琴之王”。他不仅在个人音乐创新方面具有“独特性”,在把握时代潮流方面他异常的“敏锐”,他可以准确地把握住未来时代的潮流,竭尽全力地推行“标题音乐”;他也是一个标准的“机会主义者”(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人,突出的表现是不按规则办事),于是李斯特为了达到自己“爱国主义”的目标将“吉普赛音乐”打造成了“匈牙利民族音乐”。本文笔者就李斯特音乐创作的“独特”“敏锐”和“机会主义”展开阐述,通过全新的视角可以重新认识这位浪漫主义先驱。
【关键词】李斯特;浪漫主义;标题音乐;机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李斯特于1811年出生于匈牙利西部梭普朗州(现属奥地利)的埃斯特哈奇家族。李斯特幼年时就表现出对钢琴非凡的天赋,自11岁首演成功之后,李斯特的演艺之路越来越令人惊叹。天赋、努力使他成为了“莫扎特式神童”,演奏声誉也达到高峰。在音乐创作方面他更是独树一帜,他独到的见解和艺术创新的“独特性”都影响了当时的时代潮流,他的“标题音乐”和“匈牙利民族音乐”也引起了当时乐坛的巨大争论。
一、个人艺术创新与“独特性”
李斯特是浪漫主义前期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他的艺术创新充满了个体倾向性。作为浪漫主义音乐大师,他充分发挥个人情感在创作当中,不羁的性格让他肆意挥洒着他的创意,“特立独行”“炫技性”都是李斯特钢琴音乐创作的突出表现。他主张将表演者、表演者的情绪、表演者的技艺置于音乐表演的中心地位,这些特点也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一)演奏技术的创新
李斯特认为“钢琴在七个八度的范围内概括了整个乐队,人的十个手指足够以重现乐队中许多音乐家结合在一起方能表现的和声效果”。为此,他将钢琴的演奏技术发展到了物理的极限,使钢琴成为了“乐器之王”。多种钢琴技巧被首次使用,如双手八度错半音快速上下行,三、六度滑音和频繁快速的大跳等。
在音区方面,各音区对比更加明显。高音区、低音区也运用更加广泛,通过力度速度的变化使音区对比更加明显;高音区的颤音、类似钟琴音色的跳音、疯狂激情的滑奏及华彩乐段等都显示了钢琴前所未有的震撼效果,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听觉效果。
在色彩方面,钢琴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色彩单一的乐器,可是李斯特的出现使人们改变了这一看法。李斯特运用许多特殊的演奏技法使钢琴模仿了上百件乐器,出现了许多令人惊叹音色,如八度、和弦、重复音、颤音、震音、滑奏等。钢琴在他的手下发挥着无限的可能,那些如宝石般璀璨的炫技风格作品充分体现了他在音乐思想、演奏技术上的扩展和创新。
在速度方面,“炫技性”是李斯特主要的创作特征,也就是“最短时间内运用最多音符”。为此李斯特独创了一套特有的演奏技巧,如准确的大跳、双手八度交替半音进行、快速的轮指、高音区快速装饰奏法、踏板的运用等。
在力度方面,厚重宏伟的音响成为了李斯特追求“钢琴音乐交响化”的重要方面。“ff、fff等强音、特强音的标记在他作品里很常见。他还常常使用暴风前的宁静的对比手段,在特强音出现前,欲擒故纵地采用弱音标记,与后来的强音形成强烈对比,以突出强音的震撼效果”。代表作品如12首《超级练习曲》,其中第八首《狩猎》主旋律愉快、音色明亮纯净并且演奏技巧丰富、难度较大还充满幻想的色彩。“钢琴通透干净、风铃般的音响效果在不同的演奏激发中得到了展示;钢琴模仿木管、铜管的声音令人印象深刻;广泛采用半音阶和琶音技巧,触键集中轻快,精湛的演奏技巧令听者如痴如醉。”
(二)表现方式的创新
李斯特作为音乐历史上最优秀的钢琴演奏家之一,他所开创的钢琴演奏表现方式也是历代钢琴学习者的楷模,可以说,他是现代钢琴演奏的开创者。
李斯特首创了“钢琴独奏音乐会”,在他之前钢琴家的演奏会大多是以协奏为主、独奏为点缀。但是李斯特精湛的演奏技艺和饱满的演奏热情弹整场独奏也不会使观众感到厌烦。李斯特的钢琴独奏表演具有独特的魅力,那种“征服性”和“一泻千里”的流畅使无数人为之倾倒。
李斯特第一次使用了“背谱奏法”,为了能够更好体现自己高超的演奏技艺和强大的记谱能力;李斯特首创了“侧对观众演出”,使音乐会的现场观众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夸张的举止和沉醉的姿态,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演奏钢琴时的潇洒和肆意。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舒曼曾经这样评论李斯特的钢琴表演:“听李斯特弹琴,必须看到他的姿态动作,他绝对不能藏在幕后演出,否则有很大一部分诗意就失掉了”。根据当时所查文献中对于李斯特现场演奏的描述,笔者仿佛隔着文字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李斯特钢琴演奏时无与伦比的魅力。整个剧院的观众都会被他的琴声征服,无数女观众在音乐会结束后情绪激动甚至昏厥,纷纷将自己贵重的首饰或其他定情之物当做鲜花放在他的脚下……
二、标题音乐争论与“时代性”
“在19世纪的欧洲,音乐作品是否需要通过语言文字来概括乐曲的题材或内容,并作为乐曲的标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争论不己。提倡标题音乐并强调其特定的描绘作用是李斯特的音乐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标题决定或影响了音乐作品的构思,它作为写出来的文字,形成了作品的解释甚至构成了作品的一部分。”
19世纪对于“标题音乐”的争论一直都是音乐艺术的焦点。相对于传统的“纯音乐”来说,“标题音乐”是将音乐艺术与其他姐妹艺术相结合如绘画文学等。李斯特一直都是“标题音乐”倡导者,“标题音乐”一词就是李斯特首先提出来的,他强调用“文学、标题来展示情节性乐思(表现文学性内容)或通过模仿、象征、暗示等手段模拟自然音响(表现绘画性内容)的乐曲”。
李斯特在音乐体裁方面的创新突出表现在——首创了一种自由形式的单乐章标题交响乐体裁——交响诗。这个艺术成就确实具有划时代意义,交响诗的出现是对于古典主义时期的交响乐的一种挑战。他打破了传统交响乐体裁四个乐章结构形式,以单乐章自由形式取代了古典主义时期严谨而富有逻辑的曲式结构形式。他的创作不再局限于条条框框的规矩不再是“单纯”(无标题)的音乐,而是向更加自由、无拘无束、意图明确的标题音乐发展。如《前奏曲》,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前奏曲,而是具有李斯特个人风格的一首单乐章交响诗。这首作品取材于拉马廷的一首诗——《诗的冥想》,但是“李斯特改变拉马廷对人生的消极和悲观的因素,他表达了生活的积极意义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而且只有在经历暴风雨洗礼之后,才能获得真正的欢乐,从而肯定了人的力量和人生的價值。”
三、吉普赛音乐与“民族性”
众所周知,吉普赛人能歌善舞,他们的音乐被称为“吉普赛音乐”。吉普赛人的祖先是古印度的罗姆人,14世纪以后才陆续移民到欧洲的,所以吉普赛人并不是匈牙利的原始居民。而真正的匈牙利人不是印欧民族而是一支来自东方的游牧民族——马扎尔人。当时真正的“匈牙利文化”应该包含来自蒙古的“匈奴文化”、来自阿拉伯的“突厥文化”和来自古印度的“吉普赛文化”,因而用单纯的“吉普赛音乐”代表匈牙利的“民族性”确实有些牵强。然而作为一个具有爱国主义的“机会主义者”, 对于祖国炙热的感情表现在为祖国捐款、兴建音乐学院,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是写“民族音乐”。来自古印度的“吉普赛音乐”中的小提琴音乐元素旋律热情动听、音乐技巧性高、音色新奇独特,所以,李斯特巧妙地将“吉普赛音乐”经过加工改造,创作出了19首《匈牙利狂想曲》。
历史上却对于19首《匈牙利狂想曲》是否是真正的匈牙利音乐也存有争议,认为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并不是真正的匈牙利音乐,从而否定19首《匈牙利狂想曲》的“民族性”。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众所周知,李斯特10岁就离开祖国,在进行音乐巡演时虽然途径匈牙利但是停留的时间却很短;而且从小母亲对他的培养是德语,后来定居巴黎学习的是法语,所以李斯特对于匈牙利语也并不熟悉;诸多原因造成了李斯特对于吉普赛音乐的理解区域片面性,但是并不能否定李斯特的“爱国主义”。作为典型的“机会主义者”,李斯特巧妙地将片面(并不纯正)的匈牙利元素打造成了匈牙利民族的符号,将19首《匈牙利狂想曲》创造为匈牙利音乐的重要代表。下面笔者就第二首《匈牙利狂想曲》做简要分析。
第二首《匈牙利狂想曲》作于1847年,李斯特在曲中使用了吉普赛民间舞蹈音乐元素、曲式采用查尔达什自由曲式结构。此曲由“拉绍”和“弗里斯”两个乐段组成,“拉绍”乐段节奏缓慢、情绪庄重,给人铿锵有力的听觉效果;“弗里斯”乐段速度迅急、情绪激烈,给人热情奔放的听觉效果;这两个乐段情绪、速度、力度反差极大。此曲在题材方面取材匈牙利民间故事,具有鲜明民族性,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在讲述英雄的丰功伟绩。李斯特在这首狂想曲中发挥了钢琴这种乐器的最华彩炫技效果,使钢琴各个音区的特色都得到最完美的发挥,大量的重复旋律把钢琴音乐的织体和层次感都带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我认为,这首狂想曲可以说是“民族音乐”的先驱,更是钢琴演奏技术发展的一个历史性的丰碑。
李斯特在音乐的其他方面也有诸多的创新与贡献,比如演奏技术、音乐体裁、表演形式、音乐内容等方面的独创。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先锋人物,他发展了自由转调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拉开了帷幕;他晚年定居魏玛,在魏玛举行了许多音乐活动,如复兴贝多芬音乐、进行教育人才培养等。他的音乐活动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作曲家定居魏玛,成立了“魏玛乐派”;在音乐方面,李斯特是当之无愧的音乐大师,他的“标题音乐”和“匈牙利民族”音乐虽然有争议性,但是无论如何后人的研究都不能否认这位艺术大师对于人类精神文化的突出贡献。
參考文献
[1](英)杰拉尔德·亚伯拉罕,顾犇.简明牛津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凌瑞兰.李斯特的钢琴音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2(01).
[5](英)布鲁斯·莫里森,赖慈云.李斯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6](英)马丁,柯杨.《音乐与社会学观察》[M].北京:中央音乐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翟向冬(1995—),女,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声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