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连斯基《固定低音变奏曲》分析
2018-05-14黄月曹翎
黄月 曹翎
【摘要】固定低音变奏的共同特点是旋律与织体独立创作,与固定低音有机结合,按自身规律发展,符合乐曲整体的曲式结构特征,音乐主题主要作为乐曲和声低声部,可能有模进、复调化发展等。根据固定低音特征对结构细分,又可以分为“固定音型变奏”和“固定低音变奏”,固定低音变奏又可以分为帕萨卡里亚和恰空两种形式。阿连斯基《固定低音变奏曲》Op5No.5兼具固定低音音型变奏与单三部曲式两种曲式特征。
【关键词】阿连斯基;《固定低音变奏曲》;曲式结构;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一、固定音型变奏
固定音型变奏也称“固定动机变奏”,是一个短小的、不具备完整主题的旋律性音型在低音部不断重复,长度约1小节到2小节。其本身没有终止性进行,与上方声部和织体一起作连贯性发展,共同构成某种终止形式。旋律在发展时,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完全受短小固定音型的制约,可能以旋律或织体的形式发展,也可能以复调化的形式发展,其分句结构可以与固定音型分句结构相同,也可以自由组合,但段落结构必须清楚。对声部的总体要求是结构清楚、旋律流畅、发展统一、变化自然。固定音型因位于低声部,常起到和声低音声部的作用,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可以移到其他声部或进行移调模进处理。
固定音型变奏的主要手法包括八度音程叠加添加和弦外音、改变调式调性、声部对换、调整节奏等。(如阿连斯基《固定低音变奏曲》OpNo.5)固定低音变奏与固定音型变奏的差别仅在于主题的长度与结构特点上。固定低音较长一些,一般不短于乐句规模,比固定音型变奏更富有旋律感,主题形象更完整一些,常有较明确的终止式,结束在主和弦或属和弦上。因其结构已经符合句读划分的规模,所以上方声部与固定低音的结构划分往往一致。但这种结构划分的一致又往往与声部发展的交叠共同存在,使音乐具有了更好的连贯性。
二、阿连斯基《固定低音变奏曲》Op5 No.5曲式结构分析
本曲为俄罗斯作曲家安东·阿连斯基为钢琴写作的固定低音变奏曲,沿用了固定低音变奏的形式,由一组具有一定和声意义和节奏意义的固定音型贯穿全曲,属于固定音型变奏的类型;但上方声部却是主调风格音乐,可以划分为有引子和尾声的单三部曲式。
低音的固定音型由六个音符组成,周期性循环,既有一定的旋律性,又有一定的和声功能和节奏意义。在整个乐曲中,低音音型不断重复、变化,形成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上方声郎的主调化旋律又构成三部性曲式结构。两者在内部结构的重合点上常常是错位的,但在一级式结构的划分上,固定低音又成为曲式结构属性分类的重要依据,从而使低音与旋律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引子(1~2):低音音型首次陈述,就固定低音变奏而言,起到主题呈示作用。从八度叠加的主音开始,开放于属音,既呈示了D大调的调性,又为旋律声部主题呈示作属准备。
A乐段(3~18):复乐段结构,非方整性,单一调性。第一乐句3小节,从一系列和,变格进行开始,呈示上方旋律主题,完全终止;第二乐句3小节,是a乐句材料的倒影展开,中途向属方向离调,开放于属和弦;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重复,低音变为八分音符的八度颤音,完全终止;第四乐句与第二乐句平行,低音仍延续八分音符的八度颤音,于15小节分裂、模进,16小节不完满终止后扩充,17小节完全终止而收拢,18小节低音固定音型的呈示起到连接作用。
B乐段(19~32):转入属方向调,调性在属大调(G大调)与关系小调(#f小调)之间徘徊,与A乐段形成对比。上方声部保持了A乐段的基本结构特征,对比性主题呈示,复调化因素更为突出,30小节完全终止于#f小调主和弦,31~32小节起到连接和再现段的属准备功能。
A乐段(33~47):主调再现,保持了呈示部分的结构及上方旋律特征,织体变奏使音乐具有了一定的动力感。变奏的方法是首先在下方声部引入三连音与和弦式织体,中间声部为分解和弦。重复时,再现了首次呈示的低音固定音型。
尾声(48~49):主要是低音主题的两次补充陈述,中间的分解和弦延续,旋律声部分裂后间断陈述一次,好似回音缭绕。
三、结语
阿连斯基《固定低音變奏曲》Op5 No.5兼具固定低音音型变奏与单三部曲式两种曲式特征。在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到固定低音音型变奏往往比较短小,这种变奏类型的低音循环与上方声部的句读划分往往无法重叠,因此,通常以上方声部的特点划分曲式结构。
参考文献
[1]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