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中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问题
2018-05-14马希刚
【摘要】少数民族音乐是现代众多艺术高校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很多高校在不断发展声音教学中也在反思如何才能把少数民族音乐发展得更好。因此,本文以研究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为主,根据少数民族音乐特点,就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为例,分析研究其民族声乐的演唱特点、音乐风格等。在教学中将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与西方美声唱法相结合,努力发扬和传承少数民族声乐艺术。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声乐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本文对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歌唱习惯、方法、技巧等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中西方声乐教学的结合,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加接受这种方法,同时对汉族学生的声乐学习有所帮助。通过此项研究,对今后声乐教学中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方面得以加强,对声乐教学有一些指导性的意见,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歌唱训练的效果,同时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为少数民族学生确立一条有利于他们发展和就业的培养方案和方向。
一、各民族音乐演唱风格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一)藏族
藏族人民生来喜爱歌曲音乐,所以藏族有很多的民族歌曲。因此,在学习藏族的声乐方法中要时刻谨记,藏族歌曲中具有音色明亮高亢、音域宽广、音乐情绪活跃热烈、感情质朴、旋律表现优美婉转,具有奔放、热情、粗犷、刚健的特征。[1]其演唱风格中具有较强的民族地域性,演唱表演中常常采用喉头控制声音,这点也是藏族歌曲演唱的重要的技巧之一。
(二)蒙古族
蒙古族歌曲天生具有豪爽的特色,这点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勇敢、热情、自然奔放的音风格也就形成它们的天生特色了。蒙古歌曲表现为声音表现富有装饰性(如运用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其以“诺古拉”(蒙古語音译,波折音或装饰音)和“呼麦”(原义指“喉咙”,即为“喉音”,一种借由喉咙紧缩而唱出“双声”的泛音咏唱技法)、长调(演唱时,常有将一个完整乐段从低音区提到高音区,再降到低音区的完整过程,[2]音乐歌腔舒展,节奏自如,高亢奔放,字少腔长,不少乐句都有一个长长的拖音,再加上起伏的颤音,唱起来豪放不羁)的演唱特色。
(三)维吾尔族
新疆的音乐具有很强的多元化特色,尤其是在吸收各族音乐后形成独居地域风格的音乐表达方式,其中以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最为具有代表性,它们的音乐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内涵,在音乐器乐的表达上也是极为丰富的,很多音乐中都有大量的器乐的帮助,这使得维吾尔音乐最具有演唱特色,其中声音演唱中多是性格粗犷、豪迈,能歌善舞,音乐的律动感强,情绪热烈奔放而富有激情。
二、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与西方美声唱法相结合
对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而言,美声音乐有着更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其组织构成形成了严密的阶梯。因此,把少数民族传统唱法与西方美声唱法进行融合,不断地借鉴和吸收西方美声唱法的优势是非常重要的,以此完善少数民族传统唱法中的不足之处,使得民族唱法更加具有现代化的完备理论。在演唱技法上,民族唱法发声管短、共鸣腔靠前,声音明亮,可以表达出快乐的风格,但对一些具有悲情情绪的演唱则显得困难重重,很多演唱的力度都是难以表达出来的。所以,在演唱中可以借鉴西方美声的演唱技巧,运用更大的共鸣腔,加长发声管,下沉气息,加大声音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沉痛的情绪。民族声乐对美声声乐发声技巧的借鉴和融合,扩大了音域,完善了民族声乐理论,对咬字吐字的借鉴。美声唱法的咬字重视元音的统一连贯,强调柔和性,咬字有力,圆润集中,将咬字与声音完美融合,美化了声音,使声音连贯自然,转换时不漏痕迹,而民族声乐的演唱咬字不清,声音偏厚,转换生硬,痕迹明显,影响韵味的传达,所以还需要借鉴美声唱法的咬字吐字训练方法,增强咬字吐字技巧。
在教学方面,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要积极引入美声唱法与传统唱法的结合,把美声唱法中有益的一面融入到传统民族唱法中来,使得音乐自然浑厚,更富有时代的传承感与民族特色的价值。作为教师要积极接受美声唱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美声唱法融入到教学中,同时采用包容的态度把这些新的特色传授给学生,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保留住传统音乐唱法的吐字咬字、气息运用,注重对美声唱法中混合腔体的训练与使用,以扩大音域,增强音色,使声音更富立体感、可塑性。[6]这样便可以极大地提高少数民族声乐演唱的整体性,也使得演唱变得更加甜美、通俗、连续,其演唱风格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更加打动人的情感,同时也使得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在传承中更加符合时代的特征,也使得现代人们更加容易接受。
三、对少数民族声乐学生教学的思考
(一)更新声乐教学理念
要改变传统的声乐教学理念,建立有利于高校传统声乐文化传承的声乐教学体系,要改变教师对欧洲音乐的盲目崇拜,我们支持学习西方音乐理论,但并不一意味地要全面接受,还需要以“中为体,西为用”为主,并且把传统的欧洲的音乐理论进行吸收,选择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有益的部分。如果完全吸收西方的音乐理论,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便成为格式化的了,所以,教师、学校的观念要转化,要不断地融入本土化的音乐养分,要把少数民族自身的音乐特色展现出来,要不断进行知识结构与音乐教学理念的思考。
(二)研究少数民族传统唱法
加强少数民族唱法的传统教学研究。对少数民族特色的用嗓、润音等技巧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形成自己的声乐体系。少数民族的音乐具有自身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与生俱来的,是难以复制、难以模仿的。因此,现代的高校教学中要积极发扬少数民族传统唱法的特色,要把传统的唱法作为教学中的重点研究对象。同时,还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积极引入大量的本土化的演唱艺人,通过学院派与本土派的艺术家对其进行点评,以此给予学生最为准确的评价,通过多元化的音乐展现,使得学生懂得少数民族传统唱法的真正价值。教学中不断深入化研究少数民族传统唱法,使学生对传统唱法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并且在不断认识中中和了西方的美声唱法,使得中西唱法逐渐本土化,让我们的学生具有了更为深入的能力。
(三)丰富声乐教学内容
丰富传统的声乐教学内容,引入大量本土化的少数民族歌曲,这是改变当前教学曲目单一的最佳方式,许多高校在发展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都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缺少少数民族音乐教材,很多音乐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虽然经过修订后变得更加中国化,但大部分曲目都是以汉族学习为主。这就使得教学内容上缺乏了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音乐,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对少数民族传统唱法的认识。因此,要积极调整现有的曲目教材,引入大量的少数民族传统歌曲,每一个歌曲都需要具有原生态的味道,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少数民族的音乐魅力展现出来。每首歌曲的歌词都有原文和汉语,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这样既可以使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民族的歌曲,也使得汉族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少数民族歌曲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吴静.对民族地区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探讨[J].音乐时空,2012.
[2]罗鸿敏.少数民族地区高师声乐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1.
作者简介:马希刚,男,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讲师,民族音乐学硕士,主要从事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等课程教学及理论研究。